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十周年 > 正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普通观众眼中的《新闻调查》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5:11)

  《新闻调查》作为央视的一个王牌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报道深入人心。纵观《新闻调查》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注城市农村发展的、有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注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注小市民生活的、有关注教育教学的等等。它往往都是从微小的事件谈起,让观众感觉这些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但它报道的方式却是多角度的,通过它的报道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触身边的事情。所以,《新闻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用“邻家”的故事通过“专业”的挖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它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它的分析,使我们遇到类似的事件的时候,能够拿出更多的理性来面对。

  所谓的“调查”是指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达到发现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目的。《新闻调查》与其他新闻类节目相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心常念桑田苦——人民利益的发言者

  口号喊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也正以为如此,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听到了很多的口号,但是却很少看到有实质性的内容。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空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于是,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结合到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新闻调查》做的很好,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作品,它反映人民的呼声并且为人民争取权利和利益,不愧为真正的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作品。有几期节目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一个是关于看病难的,还有一个是有关矿难的。

  “看病难”一直都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新闻调查》分别做了几期节目来关注这件事情。“农民看病现状调查”引人深思,看一次病要花掉一年或几年的积蓄,很多农民看不起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病积成大病,大病走向死亡。此外,还有“天价住院费”带给我们的震惊消息,139万多元的高昂费用没能换来一个病人的生命。如此高价的住院费,有几个人能够承受的起生命之重?在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看病难”也成了两会的重要话题。现在国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改革,希望在媒体和决策者的共同努力下,能让这个天空更蓝,而不是让黑暗迷失了双眼。

  在我国,“矿难”是各大灾害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新闻调查》的有一期节目做了一个统计:“仅在2004年一年中,全国出现的大大小小煤矿事故就达到3853起,矿难更是夺走了6000多名矿工的生命。”当生命和数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觉让人揪心。承德暖儿河煤矿瓦斯爆炸造成的伤亡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难受。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家乡,甚至有的时候我回家坐车都会路过那个矿区。那里的空气质量就不用说了,估计能抵的上北京下沙时候的感觉。那里的状况让我想起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在那里,在超负荷的开采下,景色和矿物都找不到归宿了。只有走进矿山,我们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为那么巨大的数字如果总是和灾难联系起来,我们怎么才能够进入和谐社会呢?

  二、万绿丛中一点红——独特的关注视角

  新闻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给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及世界的窗口。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当事人。但是大家并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干枯的新闻报道。从新闻的效果上看,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或者只知道后果不了解原因的新闻听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引《第一时间》的一句话就是:“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总有一些富有个性的资讯会让我们回味无穷。”如何让新闻的视角独特,富有个性成为所有新闻追求的目标。那就要像《新闻调查》以前的口号那样“做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就是挖掘更深的层面,不是挖洞,而是挖井而且还要见水。

  青少年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核心群体,其中《新闻调查》的两期节目让我感受颇深,分别是“被开除的女大学生”和“长大未成人”。其中,“长大未成人”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最大的。关于“性”,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家,一直都以谈“性”为耻的。虽然近几年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依然还很薄弱。因为不了解,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也导致很多花龄的少女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抹灭的阴影。悲剧的发生不能说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没有关系,“长大未成人”给青少年、给家长、给老师、给社会都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变化,多些关心,多些教育。在那期节目采访的最后,璐璐说:“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才能变成蝴蝶,如果过早突破可能等来的不是美丽的春天,花开得早,谢的也早。 蝴蝶已经经过了严冬,冻得半死不活,春天花开了,花儿看见这样的蝴蝶,不坚韧的蝴蝶,它们也不会在乎这只蝴蝶,这只小蝴蝶它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吸花粉再传播给其它的花了,然后没等花谢的时候,这个蝴蝶可能就死了,它经历的太多了,不该经历的它也经历了。”当我听完这段话的时候,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被开除的女大学生”事件的发生同样也是一个悲剧,无论对王洪洁来说,还是对学校来说。4月22日看《庭审现场》的后续报道了。学校和王洪洁最终和解了。这样一直关注这件事的人也可以松一口气了。希望《新闻调查》在以后的节目中多做一些有关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节目。

  三、为谁辛苦为谁甜——像蜜蜂一样的记者

  《新闻调查》采用的是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新闻调查》的一个完整的采访,是由记者、当事人、责任相关人、法律指导人以及一些学者专家组成的。记者作为整个节目的穿针引线者肩负着相当中的压力。记者既要对总结观点还要引出新的调查点,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正如《新闻调查》栏目介绍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他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因此,记者就成了《新闻调查》独特叙事特色中亮丽的一笔。

  说到记者,无疑要提到《新闻调查》的当家花旦柴静。我记得柴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非典期间,他身着隔离服去病区采访带给观众的全新发现,那一个画面至今难忘。今年的两会期间,柴静开了博客,直到现在,她的博客的点击率一直都在新浪的首页上有着很好的排名。她用她的平淡美丽的气质、知性又质疑的精神将《新闻调查》这个栏目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在她的博客中曾写到:“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生命的人,除了成功,还有什么呢?

  《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步兵先生曾说过,《新闻调查》要拥有“《焦点访谈》的题材、《东方之子》式的采访、《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新闻调查》在这三个优秀的节目的基础上,成为了三位一体的集大成者。

  10年了,《新闻调查》打开了“走向调查”的窗口,并且在这条“调查”的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以后的节目能更亲切、更活泼、更深刻!

  才立娜 中国传媒大学05级文艺学研究生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鍏充簬CCTV | CCTV.com浠嬬粛 | 澶浜哄姏璧勬簮鍌ㄥ搴� | 鐗堟潈澹版槑 | 娉曞緥椤鹃棶锛氬渤鎴愬緥甯堜簨鍔℃墍 | 鑱旂郴鎴戜滑 | 骞垮憡鏈嶅姟 | 鍙嬫儏閾炬帴
 涓浗涓ぎ鐢佃鍙� 鐗堟潈鎵€鏈�
浜琁CP璇�060535鍙�  缃戜笂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佸彿 0102004
缃戦〉璁捐锛�涓娌冲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