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成就深度
—— ——从《新闻调查》透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品质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5:10)
【内容提要】: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电视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电视深度报道兴起和成熟,更是令人瞩目。本文从讨论深度报道的定义出发,提出了深度报道“求是”的本质特征,简要概述了电视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并以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大型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为例,从发掘事实深度,问题意识和探寻事实真相的理性精神等方面分析了《新闻调查》的栏目品质,以此为借鉴探析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刻、理性”的品质特征。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闻调查》;事实深度;理性精神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In-depth Reporting。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的有力手段。而关于深度报道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多的话题,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Roscoe Drummond)从实践和操作的角度理解深度报道为:“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另一种西方流行的观点认为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经提出三个层面的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对主体新闻事实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涉及主体新闻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下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① 《深度报道原理》中提到:“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erests),它揭示了新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②还有学者从报道方式来定义,认为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纵观各种观点,实际都从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和它对新闻事业和受众的影响去定义,而没有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揭示它的社会存在意义。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有这样的论述,即“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③虽然这种定义方式有点模糊,但它的意义重大,接近深度报道的本质。因为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换言之,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的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
电视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
深度报道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主要是顺应了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新闻传媒做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与回答。一些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的问题,光靠动态新闻增加信息量已无法解答,需要有分析解释性、评论性、调查研究性的新闻报道去解决,深度报道应运而生。同时,新闻竞争又促进了深度报道的发展。报社考虑到报纸新闻无法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争速度、抢时效、比形象生动,首先在深度报道方靣下功夫;随即,电台、电视台也急起直追,扬长补短,也办起深度报道栏目,因此形成了深度报道热。
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电视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电视深度报道的风起云涌,更是令人瞩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虽然早在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述评型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至1993年底停办),其中的报道不满足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把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并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已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1994年4月1日推出的《焦点访谈》,把栏目定位在:“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上,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广、新”的特点。
从电视深度报道的类型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述评型电视深度报道、评论型电视深度报道外,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又推出调查型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问题调查层层推进——从形式到内容,《新闻调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创办者当初对这个栏目有这样的期许: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 八年来,从内容到形式,《新闻调查》一直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200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改版,在晚间第二个黄金时段播出的七个精品节目中,新闻类节目只有一个《新闻调查》,这就使《新闻调查》这个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在同综艺文娱类节目同场竞技中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从《新闻调查》的报道理念、理性和质疑的精神为我们透析高品质的电视深度报道提供了一个主流的范本。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以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面目出现的深度报道承担起了穷究事理、深挖本质的认识功能和精神引导功能。这种对事物探寻的深度,这种理性的精神,这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可珍贵的精神品质。
《新闻调查》虽然也有一些评论语言,但不是节目的主要指向,评价与主张让观众自己去把握与领悟。这是一种创新模式。从《新闻调查》八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基本上秉承了深度报道的“深刻、理性、关注大命题”的精神实质。《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提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其意义就是要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层面的内容,而且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那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事物。在《新闻调查》最初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纪实》,关于国企改革的《国企改革备忘录》等重大事件,从而凸显出了一个深度报道栏目的权威和深度。
1998年,《新闻调查》又提出了“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在新闻股市一波三折”的新闻理念。这个阶段的调查可以分为各种类型,比如《公交能否优先》和《铁路面临重大改革》等主体性调查,培养起了《新闻调查》的一种理性精神。此外还有舆情性调查如《一言难尽择校生》;历史解密性调查如《探寻东方马奇诺防线》;事件性调查如《眼球丢失的背后》;心理层面调查如《从市长到囚犯》、《戒毒者自白》,内幕调查如《透视运城渗灌工程》。2001年,它正式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调查理念,开始“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闻调查》涌现出大量的调查性深度报道优秀节目:《走进文楼村》——艾滋病在中原农村严重的疫情状况及成因,《南丹矿难内幕》——矿难如何被瞒报,《厦门特大走私案·走私黑幕》和《厦门特大走私案·罪恶陷阱》——“远华”走私惊天大案背后权钱交易的层层黑幕,《与神话较量的人》——学者刘姝威戳穿“蓝田”神话揭开了金融黑幕的冰山一角……进入2003年后,《新闻调查》提出要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这不仅是栏目的定位,也是栏目的终极目标。2003年《新闻调查》为观众交上了《死亡名单》、《北京“非典”阻击战》、《双城的创伤》、《无罪的代价》等优秀作品。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新闻调查》距离调查性报道是越来越近了。
发掘“事实”的深度
在所有关于“深度”的认识中,有一个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表述: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本身。“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④新闻应提供一种真实,并不提供观念。深度报道的本质应该是事实的深度,不应是观念的深度和理论的深度。事实的新鲜感永远高于观念的新鲜感。
这也就是说,所谓深度,不是或不主要是因为记者所发表的对事实的深刻见解,而是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并由此引导受众进入到一种深度中去。“深度不是艰深的话语和生涩的表达,而是最终由观众来感受的深刻。” ⑤
“深度来源于事实”,可以从两方面解读:首先,需要准确理解“事实”。事实具有不同的份量与品位,有的事实简单明了,因而一般仅可作资讯报道。但另一类事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有历时性和延展度,具有开掘和拓展的潜力,本身就呈现出意犹未尽的“深度”,有深入报道的可能;其次,需要正确理解“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报道是对事实的涵化,深度报道的涵化方式有多种类型,如深刻的评论、为事实建构背景、多向性的解释、巧妙的叙事等等,但所有这些涵化方式与报道手段,都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意态。有丰富内蕴和意态的“事实”是深度报道赖以展开的基础,是构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决定性意义。《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正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
在《死亡名单》这一期节目中,充分体现记者挖掘深层事实,对“浅表事实”进行证伪以求得报道的深度。这是一起关于煤矿事故瞒报死亡人数的报道。12月2日上午,山西临汾尧都区的阳泉沟每矿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一些人没有如实向社会公布死亡人数,当地既不让新闻单位介入,也不让死者家属相互接触,其中也许存在严重的瞒报。记者曲长缨找到当地安监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到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矿主违反规定,没有安排专人监测瓦斯和打开井下风扇。然而曲长缨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四处搜寻和打听——没有轻信表面的证据。于是他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和挖掘,一幅触目惊心的矿难瞒报事件的真相随之逐渐浮出水面。
在记者调查采访中,一系列的问题展现出来:矿难中到底死亡多少人?谁在瞒报和撒谎?如果那些报告结论中有人作假,证据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为谎言做注解、为矿主打掩护?深度正是由这样的问题开始的。记者证伪调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事实并接近深层事实的过程。从而一些深层面的问题如:到底是谁策划了这起瞒报事件?是谁偷偷那派了遇难矿工的火化?为什么层层的监管部门视而不见?为什么一个漏洞百出的死亡名单会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用? 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当关于“死亡名单”的事实的获得走向深度时,节目的深度也会相应的被提升。
对一个调查性栏目而言,问题挖掘的深度是它的生命,而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意味着追问的深入、意味着证据的确立。由此不难看出,深度报道的思维过程,始终回旋着“问题意识”和质疑的精神,或者说是从疑问进入,从质疑的态度进入的。深度报道的“深” 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对此,杜骏飞、胡翼青在《深度报道原理》中认为,新闻事实不仅仅是具体的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深度报道的指向是社会关系的总和”。⑥他们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新闻接近事实的基础追问:
发生了什么事件?(What happened?)
谁对这件事负责?(Who was responsible?)
他们为什么做这件事?(Why did they do it?)
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件事?(What impelled them?)
这些基础追问中,当涉及的问题从事件发生到原因追寻的时候,报道已经在走向深刻。而当对原因的追寻不仅仅停留在当事人的个体原因,而且更关注导致当事人动机的动因和环境因素:是什么使他们这么做?此时的追问已经不仅仅在追究单体的事件,而是在追究关系,追究这一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联——至此,“背景”这个因素被引入报道中。应该认识到,“事实”、“原因”、“关系”、“背景”这些元素与报道的深度是不可分割的。
探寻事实真相的理性精神
调查类节目的核心特征是对问题的探究和内幕的揭露,这也是调查类节目的内在品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王牌节目《60分钟》36年来一直以“真相”为追求目标,它所表达的是新闻业的一种职业信仰,一种具有精神意味的象征。《新闻调查》经过几年的历程,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这个口号。在这个口号里,不但包括我上面所说的内幕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新闻调查》第三任制片人赛纳在《新闻调查》开播五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了事实的真相的理解。“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对第一种真相的调查,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反证,也就是说对假相的一种揭露,像《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楷模》、《绛县的经验》、《海灯神话》。而对第二种真相的调查,就是对已经存在事实的一种澄清,也就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复杂状态;比如我们做过的《眼球丢失的背后》、《一村二主》、《死亡可以请求吗?》。 ”
真实的表达是一个栏目必须的品质,但仅仅有真实是不够的。一个栏目除了要讲述具体的内容之外,还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负载深厚的精神内容。只有讲精神的表达视做栏目表达得的终极追求,新闻事实才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新闻调查》的理性的精神,从这一角度理解,就是栏目的品质。深度报道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得益于新闻事业总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新闻事业传统的舆论和精神先导的内在追求。对于《新闻调查》来讲,那种对深度的追求,对事实真相的探寻,对新闻事业职业理想的信念,正是它能够保持独立个性的优势所在。从以往的节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新闻调查》的新闻力量是来自多方面的,有质疑的力量,镜头的力量,还有逻辑的力量。这种逻辑的力量是一种新闻的逻辑、思辨的逻辑,它能够给观众一种思考、一种回味、一种思想上的提升。
深度报道是传者心理与受者心理完美契合的产物,它本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统一,为“文化地图”失效中的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它以独到、深刻的见解方式和巨大的影响力,成就了新闻学中的巨大革命。 《新闻调查》作为国内电视新闻大型深度报道栏目,在挖掘事实、建构背景、质疑精神和理性思辨的品质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空间。深入成就深度,在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与全面性的思维方式的新闻理念指引和统率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将会更好地体现“深刻、理性”的品质。
注释:
① 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②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页。
③ 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121
④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8月,第100页。
⑤ 同上,第94页。
⑥ 同②,第6页。
参考文献:
① 刘建明:《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② 李良荣: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 曹培鑫、蓝旭:《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探析》,《当代传播》,2000年第6期。
④ 张骏德:《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的运用与发展态势》,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863
⑤ 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编:《中央电视台年鉴200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8月。
⑥ 央视国际网站:www.cctv.com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2003级研究生 杨南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