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语言的力量
————析《新闻调查》的叙事艺术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47)
摘要:叙事向我们提供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体现出较高的叙事艺术。结构与语言构成了叙事的核心。本文以《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作为例,探讨叙事的艺术。
主题词:结构 语言 《新闻调查》 叙事艺术
《新闻调查》从1996年5月17日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十年间,从稚嫩到成熟,《新闻调查》走出的每一步都是调查人心血的凝结。如今,《新闻调查》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页(其中,“走向调查”是这一页的历史标签)。《新闻调查》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探寻事实真相”。但是,在其简单的背后,却蕴藏着并不为人知的丰富经验,却蕴藏着编导个性化的叙事追求。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主体。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新闻调查》通过对大量有形的新闻叙事材料的占有和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以此来引领调查类新闻的实践,这也正是《新闻调查》的魅力所在。
叙事是国际性的,它跨越历史,跨越文化,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发出声音。新闻叙事就是陈述因果相连的事件,它展现给我们的,就如同一串珍珠,使我们看到细腻多姿的世界。《新闻调查》的“可视性描绘”方式,正在改变媒体的新闻格式。
一、《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的框架与视角是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框架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①新闻叙事的结构与框架也就是新闻的观察视角和新闻的焦点。《新闻调查》所提出的“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的口号就是对这一技巧的最好诠释。
1.《新闻调查》的叙事视角
视角也称聚焦,即记者对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同文学叙事一样,《新闻调查》大都采用全知视角和个性视角。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从事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些旁观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过去并预知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深处挖掘隐秘的东西。对于个性视角的叙述者,他所知晓的等同于新闻中的人物,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的内容。这种个性视角让故事充满悬念,观众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故事中去,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以张洁为代表的编导们对个性视角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胆实践,创作出了《第二次生命》这样的杰出记录片。此片于199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获第36届“亚广联”大奖——“多元文化奖”。“节目从主人公张玥琨在换肾手术前,做最后一次透析这一事件切入。叙述者克服了巨大的叙述压力,以平静的姿态,严格保持了和观众及当事人一样的认知速度。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交代了亲属移植肾脏的利弊,第三部分通过父亲术前签字时的压力把悬念继续推进,到最后一部分则以近乎现场实录的方式展现手术的过程,把观众直接推到事件的进程中。这种观众、当事人、叙述者和事件进程思维一体的个性视角叙述,制造出强烈的命运感和巨大的悬念。”②叙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无限的故事全部叙述出来,所以“选择”就成了叙述者处理时间上的第一个问题。
2.《新闻调查》的叙事顺序
秩序是自然界的本体现象,也投射到社会事件中,呈现出轮回反复的顺序感。新闻叙事的顺序法则,永远是新闻叙事结构的“物理”秩序。《新闻调查》有按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也有按空间顺序的叙事结构,还有时空交错的交叉式叙事结构。
《新闻调查》善于运用点阵的叙述顺序。原生态的新闻事实只是坐标点,要想营造立体、多元、流动的新闻叙事架构,就要在这个坐标点的上、下、左、右四处寻找,找出它衍生出的事相或者隐藏在背后的事实,说清楚事件的整体面目,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记者王利芬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叙事顺序的全貌。记者为了揭开渗灌井后面的秘密,亲自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地里的水管,而水管里面塞满了木头。这是利用画面揭密。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既有对当地官员的采访,又有对老百姓的采访;既有政府的虚假数据,又有记者实地调查的真实情况,这两者是二元对立的。正是这二元对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牵引记者探询事实的真相。“记者王利芬深入采访当地的普通农民,揭穿了官方‘渗灌工程,利国利民’的谎言,将这巨型的新时期的形式主义曝光于屏幕上。”③
3.《新闻调查》的叙事强度
穆青曾说:“要把概念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④抓住并再现细节,突现事实的可感性和可闻性,就体现了记者的叙事强度。编导刘春的《山顶上的希望》,是典型的捕捉细节的作品。这部片子中运用了很多细腻的特写来突出细节。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丰富起来。主人公带着一丝羞涩的笑容,不停地拿石头在地上划着。冻红了的手传达出丰富的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量富有主人公真挚情感的同期声成为《新闻调查》追求的一种风格,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新闻调查》的叙事语言
CBS《60分钟》著名的制片人唐.休伊特说“真正吸引受众,使观众成为真实受众的是写作,是语言。”⑤语言是深度报道制胜的法宝,而电视以其声画并茂而独具优势。记者既要利用画面,又要充分利用语言。语言是画面的补充和延伸。
1.画面——视觉语言
电视画面是指电视传播活动中活动和不活动的画面。《新闻调查》的画面分为演播室与外景两种。演播室画面分为全景、近景和特写三种景别。外景画面比较丰富,景别、拍摄方法和剪辑方式都灵活多变。这方面《新闻调查》几期节目的影像均是经典之作。如《西古县村纪事》中的摇镜头和长镜头。通过大量使用摇镜头和长镜头,进行丰富的场面调度,增强了这个片子的纪实感。《保卫荆江》中,通过片头对惊雷的捕捉,增强了这个片子节奏的紧迫感,对主题的表达具有烘托作用。《双城的创伤》中使用了剪影。大量使用镜头语言,增强了这个片子的内涵性。这些经典画面重现在眼前时,让我们体会到电视独具的语言魅力。正如爱因斯坦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感情,从感情引向思想。”
2.声音——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是以声音(语言播音+现场语言)这条主线承担着叙事的任务。”⑥《新闻调查》的声音比较复杂,记者的语言、解说词、采访、同期声都存在,运用也比较多样。大量的叙述性语言、平民化语言是《新闻调查》的风格之一。《新闻调查》的同期声随着记者采访的日渐成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流程和话语机制。如《西古县村纪事》中一张张古铜色脸高举着拳头呼喊:“我们要民主选举!”这种语言是震撼性的。《第二次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和记者的普通对话真实而触及人们心灵深处:
“想到过死吗?”
“想到过。”
“怎么理解?”
“就是特别恐惧。”
此外,在片中张玥琨的父亲告诉记者:“玥琨她跟我说:‘爸爸你救救我吧!我还没活够呢。’”
这些语言都是真挚感情的流露,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也是《新闻调查》的一大特色。《新闻调查》走的是一条“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的路子。“电视的特色常常就是与观众交谈的特色。电视动辄喜欢‘直接讲话’模式,这种人际交流给人的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丹.拉瑟道声‘晚安’之时,作为观众的我很可能对屏幕回答‘晚安.丹’。”⑦
《新闻调查》明确强调了主持人的明星效应。王志的质疑机敏,董倩的朴实自然,王利芬的智慧犀利,杨春的机敏细腻,柴静的亲和勇敢构成了《新闻调查》的生命元素。每一个记者型主持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标志,满足不同需要层次的观众期待。这种主持风格的差异来源于主持人的内在魅力与气质,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能力与素质。
好的作品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在叙事方面的艺术处理给我们展现出广阔的天地,值得每个新闻人去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李希光 《新闻学核心》『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②张洁 吴征 调查《新闻调查》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5页
③曹培鑫 篮旭 《电视新闻报道性报告探析》【M】 传媒学术网——学术期刊
④穆青 《学会写视觉新闻》 『M』 《新闻业务》 1983 第78页
⑤唐.休伊特著 马诗远等译 《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86页
⑥黄匡宇 《电视新闻语言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223
⑦萨拉.科滋洛夫 《叙事理论与电视》载于 罗伯特.C.艾伦编 麦永雄等译 《重组话语频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次版 第64页
作者简介:
李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梁婷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叙事向我们提供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体现出较高的叙事艺术。结构与语言构成了叙事的核心。本文以《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作为例,探讨叙事的艺术。
主题词:结构 语言 《新闻调查》 叙事艺术
《新闻调查》从1996年5月17日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十年间,从稚嫩到成熟,《新闻调查》走出的每一步都是调查人心血的凝结。如今,《新闻调查》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页(其中,“走向调查”是这一页的历史标签)。《新闻调查》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探寻事实真相”。但是,在其简单的背后,却蕴藏着并不为人知的丰富经验,却蕴藏着编导个性化的叙事追求。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主体。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新闻调查》通过对大量有形的新闻叙事材料的占有和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以此来引领调查类新闻的实践,这也正是《新闻调查》的魅力所在。
叙事是国际性的,它跨越历史,跨越文化,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发出声音。新闻叙事就是陈述因果相连的事件,它展现给我们的,就如同一串珍珠,使我们看到细腻多姿的世界。《新闻调查》的“可视性描绘”方式,正在改变媒体的新闻格式。
一、《新闻调查》的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的框架与视角是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框架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①新闻叙事的结构与框架也就是新闻的观察视角和新闻的焦点。《新闻调查》所提出的“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的口号就是对这一技巧的最好诠释。
1.《新闻调查》的叙事视角
视角也称聚焦,即记者对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同文学叙事一样,《新闻调查》大都采用全知视角和个性视角。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从事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些旁观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过去并预知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深处挖掘隐秘的东西。对于个性视角的叙述者,他所知晓的等同于新闻中的人物,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的内容。这种个性视角让故事充满悬念,观众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故事中去,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以张洁为代表的编导们对个性视角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胆实践,创作出了《第二次生命》这样的杰出记录片。此片于199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获第36届“亚广联”大奖——“多元文化奖”。“节目从主人公张玥琨在换肾手术前,做最后一次透析这一事件切入。叙述者克服了巨大的叙述压力,以平静的姿态,严格保持了和观众及当事人一样的认知速度。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交代了亲属移植肾脏的利弊,第三部分通过父亲术前签字时的压力把悬念继续推进,到最后一部分则以近乎现场实录的方式展现手术的过程,把观众直接推到事件的进程中。这种观众、当事人、叙述者和事件进程思维一体的个性视角叙述,制造出强烈的命运感和巨大的悬念。”②叙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无限的故事全部叙述出来,所以“选择”就成了叙述者处理时间上的第一个问题。
2.《新闻调查》的叙事顺序
秩序是自然界的本体现象,也投射到社会事件中,呈现出轮回反复的顺序感。新闻叙事的顺序法则,永远是新闻叙事结构的“物理”秩序。《新闻调查》有按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也有按空间顺序的叙事结构,还有时空交错的交叉式叙事结构。
《新闻调查》善于运用点阵的叙述顺序。原生态的新闻事实只是坐标点,要想营造立体、多元、流动的新闻叙事架构,就要在这个坐标点的上、下、左、右四处寻找,找出它衍生出的事相或者隐藏在背后的事实,说清楚事件的整体面目,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记者王利芬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叙事顺序的全貌。记者为了揭开渗灌井后面的秘密,亲自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地里的水管,而水管里面塞满了木头。这是利用画面揭密。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既有对当地官员的采访,又有对老百姓的采访;既有政府的虚假数据,又有记者实地调查的真实情况,这两者是二元对立的。正是这二元对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牵引记者探询事实的真相。“记者王利芬深入采访当地的普通农民,揭穿了官方‘渗灌工程,利国利民’的谎言,将这巨型的新时期的形式主义曝光于屏幕上。”③
3.《新闻调查》的叙事强度
穆青曾说:“要把概念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④抓住并再现细节,突现事实的可感性和可闻性,就体现了记者的叙事强度。编导刘春的《山顶上的希望》,是典型的捕捉细节的作品。这部片子中运用了很多细腻的特写来突出细节。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丰富起来。主人公带着一丝羞涩的笑容,不停地拿石头在地上划着。冻红了的手传达出丰富的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量富有主人公真挚情感的同期声成为《新闻调查》追求的一种风格,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新闻调查》的叙事语言
CBS《60分钟》著名的制片人唐.休伊特说“真正吸引受众,使观众成为真实受众的是写作,是语言。”⑤语言是深度报道制胜的法宝,而电视以其声画并茂而独具优势。记者既要利用画面,又要充分利用语言。语言是画面的补充和延伸。
1.画面——视觉语言
电视画面是指电视传播活动中活动和不活动的画面。《新闻调查》的画面分为演播室与外景两种。演播室画面分为全景、近景和特写三种景别。外景画面比较丰富,景别、拍摄方法和剪辑方式都灵活多变。这方面《新闻调查》几期节目的影像均是经典之作。如《西古县村纪事》中的摇镜头和长镜头。通过大量使用摇镜头和长镜头,进行丰富的场面调度,增强了这个片子的纪实感。《保卫荆江》中,通过片头对惊雷的捕捉,增强了这个片子节奏的紧迫感,对主题的表达具有烘托作用。《双城的创伤》中使用了剪影。大量使用镜头语言,增强了这个片子的内涵性。这些经典画面重现在眼前时,让我们体会到电视独具的语言魅力。正如爱因斯坦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感情,从感情引向思想。”
2.声音——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是以声音(语言播音+现场语言)这条主线承担着叙事的任务。”⑥《新闻调查》的声音比较复杂,记者的语言、解说词、采访、同期声都存在,运用也比较多样。大量的叙述性语言、平民化语言是《新闻调查》的风格之一。《新闻调查》的同期声随着记者采访的日渐成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流程和话语机制。如《西古县村纪事》中一张张古铜色脸高举着拳头呼喊:“我们要民主选举!”这种语言是震撼性的。《第二次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和记者的普通对话真实而触及人们心灵深处:
“想到过死吗?”
“想到过。”
“怎么理解?”
“就是特别恐惧。”
此外,在片中张玥琨的父亲告诉记者:“玥琨她跟我说:‘爸爸你救救我吧!我还没活够呢。’”
这些语言都是真挚感情的流露,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也是《新闻调查》的一大特色。《新闻调查》走的是一条“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的路子。“电视的特色常常就是与观众交谈的特色。电视动辄喜欢‘直接讲话’模式,这种人际交流给人的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丹.拉瑟道声‘晚安’之时,作为观众的我很可能对屏幕回答‘晚安.丹’。”⑦
《新闻调查》明确强调了主持人的明星效应。王志的质疑机敏,董倩的朴实自然,王利芬的智慧犀利,杨春的机敏细腻,柴静的亲和勇敢构成了《新闻调查》的生命元素。每一个记者型主持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标志,满足不同需要层次的观众期待。这种主持风格的差异来源于主持人的内在魅力与气质,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能力与素质。
好的作品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在叙事方面的艺术处理给我们展现出广阔的天地,值得每个新闻人去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李希光 《新闻学核心》『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②张洁 吴征 调查《新闻调查》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5页
③曹培鑫 篮旭 《电视新闻报道性报告探析》【M】 传媒学术网——学术期刊
④穆青 《学会写视觉新闻》 『M』 《新闻业务》 1983 第78页
⑤唐.休伊特著 马诗远等译 《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86页
⑥黄匡宇 《电视新闻语言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223
⑦萨拉.科滋洛夫 《叙事理论与电视》载于 罗伯特.C.艾伦编 麦永雄等译 《重组话语频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次版 第64页
作者简介:
李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梁婷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