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的现场语言艺术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29)
[内容提要] 本文只选取《新闻调查》记者在调查现场的语言这个角度,来探讨《新闻调查》的现场艺术。文章分记者现场采访和现场口播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同时,将记者的语言也分成言语、非言语、场语言三个组成部分,结合《新闻调查》十年来播出的多期节目总结它的现场语言魅力,从这个角度来折射《新闻调查》的艺术共性。
[关键字] 现场语言 采访 提问 引导 质疑 交流 言语 非言语 场 出镜口播
这里的现场语言指的是《新闻调查》的前方记者在现场的语言,包括记者的采访提问和出镜语言,以区别于后期的“写”,也就是解说词的叙事。我们知道《新闻调查》对一个事实的接近过程依赖的就是记者调查的过程,当然,《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的成立都是在做足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但是从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成片角度来说,观众所看到的调查过程就是前方记者的活动过程,体现在播出节目中就是记者在现场的种种“语言”了,简言之——记者在现场说的话。《新闻调查》人自己就曾经说:“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调查实际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在新闻采访的一些教材中常能看到“七分采三分写”的说法,强调的是采访的重要性。当然,在《新闻调查》这样45分钟的调查性节目中,前期的题材策划、调研,后期的写作、编辑、包装等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笔者随机挑了《新闻调查》开播十年以来的20期节目,每一期的“现场语言”也就是记者采访加记者现场口播,与解说词的比例基本上就是“三七开”,足见记者现场语言的重要。下面就分记者现场采访和现场出镜两部分来分析《新闻调查》的现场语言艺术。
(一)
《新闻调查》的制片人赛纳曾说过:“在中央电视台现有的新闻栏目里,只有《新闻调查》如此明确地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节目,这可以说是《新闻调查》倡导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新闻调查》明显的外化标志;因为记者采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董倩也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新闻调查》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新闻采访记者,而不只是一个面对面的采访记者……《新闻调查》的采访和一般意义的采访还真是不大一样。”
那么这个“不一样”是怎样一种不一样呢?《新闻调查》的现场语言究竟具有怎样的艺术和魅力?
《新闻调查》每一个题材的确立和节目的成形都是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即使前方队伍已经在采访当中,后方的策划组也在不断出谋划策。所以题材的策划和采访的设计应该是《新闻调查》基本中的基本,同时,记者在每一次采访之前肯定要做足背景资料的了解工作并且设计采访提纲的。一方面策划是采访的基础,就像工业生产的“工艺设计”,由于有了预见性使得采访问话成型,但是另一方面,事前策划未必事事时时都能“得偿所愿”,采访的现场经常会有突变情况,这时就只能依赖记者的的随机应变了,深厚的采访功底和临战经验在这里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让记者在现场出现变化时也能同样得心应手。所以说,提问应该预先设置,可最出彩的往往还是现场记者的“临战设计”。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节目提问技巧显然不同,不同的记者也会有不同的提问方法,讨论具体的提问技法没有太大意义。提问无外乎开放式、闭合式两类,再具体下来说有反问法、借问法、设问法、错问法、激将法等等,《新闻调查》在这些技巧上已然很成熟,被讨论的也很透彻,在此不再赘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调查》这类的调查性采访中,记者的“沉底”与“直面”是个很重要的技术环节,尤其在使用暗访技巧的揭露性报道中。何时“沉底”,又何时“直面”是要讲求艺术的,简单拿《张润栓的年关》和《深圳外贸骗局揭秘》两节目作例,记者在采访法院和进入外贸公司之前都属于“沉底”的状态,只在外围进行基本事实的了解,等到真相已经掌握得比较确凿的时候,“直面”所要解决的就是个求证的结果了。在《张润栓的年关》中,记者采访的前半部分几乎都在“沉底”的状态,一个个采访对象问下来,农民工工资被欠了八年的问题就出在法院做了判决,但一直没强制执行上。记者来到法院“直面”法官,他说必须经过新闻中心的同意。在新闻中心的门口等了很久之后,新闻中心的主任告诉记者法官出差了,下面是当时记者和对方的一段对话:
“可是他一个小时前还在,我们见了面。”
“执行就是这样。说走就要走。”
“张的案子8年都没执行,这个这么急吗?”
对方掉头就走。
镜头跟着他,“那么你们能不能安排其他负责人接受采访?”
他用手挡镜头。“你们这是干什么?”
“我们是有诚意的,我们希望听到法院的声音。”记者跟在他身后
对方头也不回,穿过一家干洗店,消失了
记者继续对法院院长电话采访,“我们希望能够采访相关的人。”
院长听到这儿,挂断电话。
……
类似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新闻调查》中很多见,掌握好“沉底”和“直面”的火候是门技巧。但是在这里,撇开这些提问的技术性操作,笔者更想探讨的还是在《新闻调查》这一栏目背景下,不同记者共同的采访风格和态度。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有这样三种风格:质疑、引导和交流。态度则只有,也应该只有一种,那就是平等。
《新闻调查》的采访比重决定了采访风格外化后直接就代表了节目的风格,而三种风格也并非排他的而是揉杂、共生的,只是在不同类型的报道中各有侧重而已。下面,就把《新闻调查》中的调查性报道分成三类进行分析。
一、揭露性或舆论监督类调查,探究和质疑是它的主要风格,通过剥笋式的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让真相披露,在这里质疑和引导的风格明显。提问的过程中记者经常会用到“证伪”的方式,并用反复的追问、重复对方的回答来达到怀疑或者强调的效果。比如2003年1月播出的《死亡名单》,在调查山西临汾尧都区的阳泉沟煤矿矿难瞒报死亡矿工名单的过程中,记者曲长缨采访矿主和矿长时,反复问到同一个问题:“当时矿下有多少人?”“死了多少人?”“你能肯定吗?”……反复和重复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对答案和谎言的强调:“死了8个”“没有了”“肯定”,这与调查后得到的真相——实际死了至少31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类揭露性报道中,记者应该带着疑问提问,有时候甚至带着结果提问,简言之——代表观众发问。采访语言要表述清晰,带有很强的探究意味,当越接近核心或者即将揭示真相时,采访问话机锋毕露,有较高的智慧。
二、事件性或说问题性、观念性报道中的采访,注重交流和引导。交流无疑是记者在采访人们关注的事件中应该持有的风格,那么引导似乎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实不然,所谓引导指的是记者在采访时把握主动权,让话题围绕节目主旨进行,在交流中“引诱”采访对象说出有用的信息,具有含金量的答案。
例如在反映环保问题的《河流和村庄》、《紫茎泽兰》、《藏羚羊之死》等节目中,记者的问话就很注意引导和解释说明,甚至含有提示意味。在《河流和村庄》中的黄孟营村,记者长江采访村里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记者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哪里不舒服呀”、“我来摸摸”(记者此时摸着小女孩的胸口)“哟!突突突突的,嘴唇也发紫了!”……之后记者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村头的一条干渠旁,记者问支书:“书记,这就是村里的干渠?”(镜头此时摇到了干渠上)“三条干渠都是沙河来的水?”“三条都是沙河的水”(村支书肯定了记者的提问)。而在节目的最后,一位环保人士在说出“淮河十年治污一场梦”后,记者长江接了一句:“这么说是不是太悲观了?!”恰恰这句不是提问的问话引出了对方更富感情的回答:“如果梦醒还不算悲观呢!再弄个十年,那人成什么样子了?”
而《紫茎泽兰》中,记者董倩在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引入植物大米草时,问一个正拔草的工人:“拔得出来吗?”、“你再拔拔”、“拔不出来?”而记者王志在《藏羚羊之死》中,坐在剧烈颠簸着开往可可西里的吉普车上问野牦牛队队员:“这算不算是好走的路?”“这里原来没有路吧?”……从这里可以看出,记者在现场的采访语言很多时候属于附加说明的解释作用,还有的是气味、触感等观众无法直接感受的描述,或者是方位或者历史的介绍等等。
总之,在事件性报道中,记者往往是带着疑问去提问,既代表观众也是代表自己发问,起到的是释疑解惑的作用,达到了抛砖引玉和说明的效果就是成功。
三、还有一类调查报道关注的是弱势或叫边缘群体,例如,《以生命的名义》、《女子监区调查》、《生命的救助》、《长大未成人》等。为了和前面两类报道区分开,笔者暂且将它们定为“情感型”报道。这类报道中,采访重在挖掘内心,交流的风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时辅以引导,甚至“引诱”和“煽情”也并无不可,当然问话的分寸要拿捏得当,融入关怀精神。
在《以生命的名义》中,记者柴静对不同采访对象中的提问语言很好的体现了这种风格艺术:采访大学生爱滋病患者大玮:“你现在能够判断出来,是哪一次的行为,会是你感染的源头?”(提问分寸的掌握);
采访医学教授张北川:“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对于同性爱者来说有巨大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安全。”记者:“安全?”张北川:“你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两个人完了关系大家互相都不认识。”记者:“但是他在健康上是最不安全的。” 张北川:“但是他在另外一方面是最安全的。”(引导)
采访爱滋病患者崔子恩,记者:“就是说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意味着什么呢?”崔子恩:“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交流和引导)
在《长大未成人》中,记者更多使用的是平等交流中的引导手法:面对还没成年的越轨女孩子,记者:“你觉得怀孕对于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成年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璐璐:“更加幸福。” 记者:“那么对于一个16岁女孩子来说呢?” 璐璐:“一种要不起的幸福,一种承担不起的幸福。”可以猜想,璐璐这样一个16岁的女孩能思考出这个超过她自身年纪能有的回答,是记者引导的结果,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回答不是孩子心底真实的想法呢?记者的提问就是挖掘人物内心,哪怕最深的,最隐藏不露的。
而在《女子监区调查》中,记者的采访则让整个节目弥漫着无奈、悲伤却又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样的效果同样来自于记者在采访交流中适当的“引诱”和“煽动”:记者:“有对他(被母亲打死的父亲)的想念吗?” 小梅:“有。” 记者:“想念什么呢?”小梅:“想的就是他笑的时候。” 记者:“他对你有笑容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小梅:“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简直就像把世界都给了你的那种感觉。”在节目最后,记者还聪明的发现了墙上的一段歌词,并且请女孩唱了出来“让爱天天住我家……”
以上探讨的是《新闻调查》的采访风格,在采访中,决定风格的其实是记者的态度问题,那么在调查性报道中具有一个平等的姿态、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上面说的第二、三类报道中,记者保持一种平等的真诚态度,交流自然就能直达对方的心底,引导和煽情才能达到效果。而在第一、二类报道尤其第一类报道中,平等的态度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采访观点表达的平衡性。那么在新闻报道中,什么是平衡?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里给的定义是: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柴静就在《调查性报道中的的平衡技巧》一文中谈到她在《深圳外贸骗局揭秘》中的采访,在暗拍了公安局和法院对待举报者的态度之后,还是采访了深圳公安局的相关人员,也给了他们平等的发言权和解释的机会。也许,在采访中,真正的绝对的平衡不可能,但尽可能去做到应该成为不懈努力的方向。
现场语言其实是由记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共同构成。我们说现场语言艺术,以上探讨的重点只在记者采访的言语,也就是记者的提问。事实上现场的语言除了记者之言之语以外,现场记者的身体语言和周围环境的“场信息”语言也属于题中应有之义。记者的身体语言艺术,这里就不做进一步讨论了,下面简要分析一下采访的“场语言”艺术。
记者采访需要注重“场”的选择,就在于采访的环境也是记者在现场获取到的一个信息源,是现场语言的构成部分。“场”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传达出了“我在场”的现场感,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场”还能有助于加强记者采访提问的力度,比如当采访对象处在特定的现场时,无形中就会受到来自“场”的压力,对记者提问的回答也会变得慎重;场语言还能起到解释、说明甚至佐证的作用。例如在《三轮车夫的官司》中,记者杨春来到吕福山的家,这个房间就构成了记者采访的“场”:记者:“你一个人住这儿?”吕福山:“一个人住这,没地方坐了,坐床上。”记者:“一张床,两个桌。” 吕福山:“啥也没有。”记者:“地方性法规、司法大全、《交通安全法》,全都是有关法律的书,都看过吗?”吕福山:“都看过。”记者:“能背出两条吗?”接下来,吕福山就开始背起法律条文。在这段采访中,记者的言语就和“场”共同作用,从而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了吕福山的人物特征。
(二)
现场记者出镜也是《新闻调查》记者在现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方记者体现在节目中的调查活动,除了与新闻当事人直接的言语交流以外,记者面对摄像机的口播,实际上是在与电视机前观众进行交流,这也展现了《新闻调查》的语言艺术。
现场记者出镜的艺术,一、体现现场感,即把观众带到现场,记者的出镜话语中通常都带有“这里就是……”或者“在这里可以看到……”“能闻到……”等等,这类口播多用在例如《河流和村庄》、《紫茎泽兰》、《藏羚羊之死》等环保类节目中,记者长江在黄孟营村里的水塘边,在沙颍河上槐店大闸旁的出镜,都直接指明了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并且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可以算是“现场解说”。例如长江在槐店大闸旁的口播中就直接描述了她当场闻到的污水的气味“……怎么形容这个气味呢?比较接近臭鸡蛋臭鸭蛋,但是比那个还浓还难闻还复杂……”这样一段话带着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闻到了那污水刺鼻的味道,既带有强烈的现场感,又填补了画面无法提供的不足信息。
二、展示同步性和参与性,记者虽然不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也不是纯粹的旁观者,他的调查过程不仅再现新闻事实,也会对新闻人物、事件和电视即前的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改变事件的结果,虽然这种参与是客观的。比如《深圳外贸骗局揭秘》中记者柴静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采访遭到拒绝之后,她即在法院门口做了一段出镜口播:“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程序如何,这类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又是怎样?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希望得到解释,但是法院给我们的解释是,他们不适宜接受采访。”这之后记者在暗访粤佳公司中还有一段出镜:“昨天下午我们来到粤佳公司,在采访的过程中公司的负责人不辞而别,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物业告诉我们,整整一天公司里没有人来上班,因为粤佳拖欠了物业的房租,所以在大门上物业贴上了这张封条。”这样两段口播就是伴随着记者采访深入的过程同步展现的,既表现了记者的调查过程,也表明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性。这种参与不仅是简单的过程记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事件的发生发展。
三、串场和过渡,其实所起的就是解说词作用,也就是说换成解说词也一样,是一种说明式的语言。比如在《生命的救助》中记者胡劲草的几段口播,要么是在调查我国角膜捐献现状和脊髓捐献现状之间的过渡,要么是在病人急需移植器官而捐献太少之间的转场,或者是手拿国外脊髓捐献的广告单谈外国捐献的情况等等……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串场作用。这类口播换成解说词并无不可,只是当缺乏相应画面或受到时间的限制时,用记者出镜来取代更具有可看性可观性,在解释说明的时候也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并且还强调了记者的一种参与性。
四、特定环境中出镜,例如具有隐喻意味的场景。在《长大未成人》中记者柴静就是站在一个观光电梯里说了这么一段口播:“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就象是打开了这样一个旋纽,你会看到童年的大门就会在你身后永远地关闭,(电梯门在记者身后关上)而飞速的变化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始,可是你既不可能停下来,更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只能够听由它的牵引,去往未知之处,(电梯上升,透明玻璃之外的夜色越来越迷离)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就被困在这样令人眩晕的变化当中,孤独地成长。”这个电梯与节目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任何新闻现场意义,但是显然,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出镜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解释记者言语当中的比喻含义。
五、发表评论,表达姿态,或是提出一个疑问。《三轮车夫的官司》中记者杨春在西安市中心的一座天桥上的现场口播:“十五年前,当吕福山人铁岭的大山深处来到西安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吕福山说他觉得自己已经是西安人,他喜欢西安,其实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许许多多像吕福山这样的人,这个城市该如何接纳他们,他们的未来又将怎样?”这段话在节目中也作为结束语取代了记者在演播室里的结语。调查性报道一直在说要尽量避免带入记者的主观意识,不要发表评论,所以这类口播在《新闻调查》中用的不多。可是,由人做的调查又怎么可能完全地绝对地避免人的主观性?适时地表达必要的立场和态度,笔者认为也是可以的。
在这里,与记者的采访一样,记者出镜中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也是一体的。记者出镜时的身体语言,这里也不做讨论,至于“场信息”语言在当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选择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出口播是有讲究的,在以上所说的五点中,除了第二和第五点中对场信息的要求无严格要求以外,现场感、参与性和特定环境这三个特性中,环境的选择尤为重要,原因在以上的文字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详述。
总之,调查记者在现场不论是采访言语还是口播言语都和他的非言语信息、场信息语言共同构成现场的语言艺术,把握好这些现场语言的风格和态度,才能和节目的主旨、节目的叙述语言一起搭建出一期完整成功的《新闻调查》。
(三)
最后,还有点零碎也许不成熟的思考一并写上,与大家共同讨论。调查类(或说揭秘类)报道,它们对于真相的揭示只能是尽量接近、靠近事实的,在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完整的展现真实,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有些调查在实施的过程中只能有限的实施,有些调查甚至无法实施。那么,这会不会导致记者在求证的过程尤其是在采访中,和采访对象无法做到绝对的平等?就比如《胡卫民医生》中,记者与医院的主任级医生们在类似圆桌会议的场合下所做的采访,还有院长在上级压力下极不情愿的接受采访,这些情况下采集到的言论,笔者认为只能传达出当时采访对象的一个态度,他们的言论在当时当地是否完全来自自愿和真实表达存在怀疑。这样,直接的结果就是,不对等是否会导致最终节目与真相的不对等?
还有,《新闻调查》作为中国新闻深度类报道中的领军栏目,严肃的主题和铁肩担道义的“贵族”风范以及拥有的最高平台,某种程度上是否也导致了它在语言上的“八股”?
参考书目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孙玉胜
《调查中国》 梁建增 赛纳 张洁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调查性报道中的的平衡技巧》 柴静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5级研究生 梅笑艳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