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选题,谨慎处理
————《新闻调查》敏感类题材电视节目制作的解读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21)
【内容摘要】
通过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几期节目的观摩,本文着力于分析两期节目的特点及不足,联系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阐释这些敏感类题材在调查类电视节目中出现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要求,以及这类节目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制作和传播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This text, through viewing and analyzing several programs of CCTV " news investigation ", analyze characteristic and deficiency of the programme, explain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requirement that theme appear and develop these further, and the program go on , make and need some questions that notice propagate , through TV media.
【关键词】
《新闻调查》 《同伴教育》 《长大未成人》 敏感话题 信息平衡
集体意识
【研究方法】
定性描述和个案分析
从1996年开播至今,《新闻调查》以其独特的风格,通过调查成就了新闻深度,它现在成为国内一档评价很高的调查类新闻栏目,应该是同类节目中较为成功的。节目的选题是该节目的主要亮点之一,从重大新闻事件背景的调查揭示,国计民生、社会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到纪录,叙述社会中的新闻故事,节目的选题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同时提供了很多知识性内容。
一、特别主题的个性报道
我们注意到2005年底以及2006年年初,《新闻调查》节目中关于卫生健康类选题比重有增大的情况。如2005年11月份《阻断》、《同伴教育等》几期关于艾滋病问题的节目(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也是一个原因),12月份毒品问题同样涉及到这个问题,2006年2月《被开除的女大学生》《长大未成年》关于性教育的问题。这类选题我们在平面媒体以及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但把其作为调查类电视节目主题以电视为媒介表现出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就这几期节目的选题特点、节目特色,本文将进行分析。
(一)《同伴教育》:记录独特群体的艾滋病预防
节目调查记录的是云南个旧市妇女活动中心通过对娱乐场所“小姐”的教育,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以控制爱滋病传播。同伴教育是正在探索的一种防控艾滋病的模式。本期节目有鲜明的特色,但笔者认为节目中也有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首先是节目的选题特别。节目播出临近“世界爱滋病日”,中国艾滋病发病和死亡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对特殊的群体——性产业工作者,也是最容易造成爱滋病蔓延的一个环节的教育,是预防爱滋的关键。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这以选题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和接近性。
这期节目并不是以调查见长,没有环环相扣的衔接,也没有层层深入的探究。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记实的拍摄手法,在娱乐场所等地采用的隐蔽拍摄记录下最真实的场景画面,充分发挥了影像的优势,给人以真实感,镜头下的人是真实鲜明的。记者没有过多的采访语言,让被采访对象尽量在事件中抒发观点、表现出各自特点,大量的语言是事件人物的对话,记者和摄像是作为旁观,把事件的当事人推向前台,用镜头和画面记录下事件过程,记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保护了事件主人公叙述和解释事件的权利。这些场景的展现,不仅让观众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小姐”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从她们的语言中了解到她们自身保护意识的薄弱和对爱滋病认识的缺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在爱滋病预防方面的难度,同伴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细节是亮点。节目中镜头语言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一些细节的捕捉和一些特写镜头对说明主题起了重要作用,也使朴实的记实中出现新的亮点。有四个细节是使人难忘的:
一是教育人员在娱乐场所内对“小妹”们进行调查的场景。镜头对四个调查人员在调查中的提问进行特写,昏暗的灯光所营造的庸懒气氛和调查人员的一丝不苟形成一种反差。
二是一名教育骨干在娱乐场所外与“小妹”们交谈,对她们介绍安全套的使用和预防爱滋病的知识。这一场景是隐蔽拍摄的,“小妹”们的无知无畏衬出教育骨干的迫切、耐心。
三是妇女活动中心教育人员一直不离手的红丝带编织。
四是节目最后两名教育工作人员与她们救助过的一名贵州小妹渐渐远去的亲密无间的背影,这个画面再次突出了整个节目的主题,教育人员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同伴关系,这正是同伴教育的核心所在。
没有记者过多的评论,镜头语言已经能说明许多东西。
另外,本期节目的内容要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教育工作者与“小妹”们交朋友,分享她们的困惑和痛苦,教给她们自我保护的知识,这种尊重和关怀是贯穿始终的,同样,节目摄制人员对其中人物画面声音的处理也是这种平等关爱的体现。
画面的真实性是这期节目的特点,但令笔者担忧的也是一些画面的真实,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对娱乐场所外面成群女子的拍摄;节目中“小妹”们在与教育工作者的交谈中透露出她们对性产业现象的一种坦然和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接受,这些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这一职业在中国是合理、合法的。节目的导向性和意图的明确性应该是这期节目需要仔细考量的。
(二)《长大未成人》:性教育在中国的缺失及后果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性”问题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禁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对性教育都是采取一种消极态度。近年来,随着一些社会性性教育机构的出现和一些地方在中小学校中开设性教育课,性教育在中国一改往日羞答答的姿态,逐步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位置。但在许多地方人们还是谈“性”色变,在许多家庭中,这仍是家长难以启齿的话题,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无法家庭中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新闻调查》所做的这期节目,既是说明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通过节目传播了许多知识,将这一题材做成专题节目也表明了公开谈论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不是什么有伤大雅之事。
节目中主要部分是几名曾堕胎的少女的讲述、记者在学校的调查以及少女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在这些内容的组接和穿插中,出镜记者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与《同伴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在这期节目中必须要有记者的提问引导和过度衔接,才能把几个不同内容贯穿起来共同表现主题。
节目开始的画面是飘着雪的夜幕,透露出一种淡淡忧伤,还在孕育中的婴儿与对堕胎讲述的同期声给人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冲击力。而通过记者的提问,几名少女话语透露出来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容易勾起人心中一种复杂矛盾的情感,面对还未成年就经历过那么多的女孩,我们该责怪谁?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更多的未成年人重蹈她们的覆辙?
记者在学校中对未成年人做关于性的调查,镜头记录下那个场面,通过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生动的表情和语言,但了解到的却是他们对性知识了解的贫乏,让人的心里五味杂陈。在这一段调查中,节目把对女孩的调查和对男孩的调查剪辑组合在一起,这种男女之别产生对比效果。在这一段中穿插了一些国外教育片的片段,也与国内对性教育正规资料的匮乏形成对比,节目中所用的与堕胎有关的资料还是香港影视作品中的片段。
青春期的孩子们不能从正常途径获取知识,他们最信任的倾诉对象是父母,而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却是最不愿讲,也最害怕讲清楚的。节目选取了在少女救助中心发生的一个故事,表明社会对未成年人在一些方面已经采取了救助措施,虽然这些还远远不够。
提到父母在性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本期节目中若能加入一些对未成年人父母的访谈,从家长角度挖掘家庭性教育进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家长方面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这会有利于节目主题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另外,在节目中大多数为女孩的讲述,而男孩的讲述和对问题的看法在节目中出现太少,记者过多关注意外怀孕的女孩时,剥夺了男孩的话语权,这恰恰也反映出目前国内性教育的不足,过多注重对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一味从女性的角度进行报道,而忽略了男性观点的表达,忽略了对男孩的正确的性教育。
二、 应运而生的节目——现代社会背景下,受众关注点的转移
我们经常在考虑,受众需要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不是那样简单的。作为一个体,每个人的观点口味是不一样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在具体历史背景下,人们总会有共同的集体意识。人类生活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主题很多,比如衣食住行、情感、道德、伦理等等几乎是永恒的话题。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是有差异的。
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进入紧缩和重建经济秩序阶段。经济发展趋缓和经济秩序趋严两面夹击,人们对未来的高收入预期和潜在的暴富心理受挫,随着改革中种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贫富差别、消费品质量和社会风气等在90年代持续成为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方面。那时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气;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社会开放性和包容度的不断增大,过去不被人们所关注的或者不是人们关注重点的一些问题渐渐成了人们希望了解的,例如过去谈之色变的“性”问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在信息大量涌现的今天,电视的优势和劣势都鲜明的体现出来。电视传播速度快不过网络和广播,信息的丰裕度、深度和贴近性不及大众报刊,针对性、服务性不如周刊杂志,娱乐性不及电视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但也正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受众仅仅告知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信息的“澄清”和“解惑”。电视媒体所提供的声音、画面、文字的结合,以及对动态过程的展现,这又是许多媒体力所不能及的。能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大多数受众已经不再为温饱而担忧,他们相知道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他们的需求也就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为物质、精神、心理和道德的需求。
90年代中期的媒体出现了新闻热、曝光热、焦点热,各种揭露性、监督性报道层出不穷;从90年代末期至今,各种分析调查性报道发展壮大,带领人们一步步探寻所关注问题的真相和本质;而近几年来,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媒体关注点渐渐转向社会中的人,转向人本身。于是媒体中大量出现关注人物命运,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的题材就不足为奇了。
三、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点启示
毕竟电视传播与其他媒介传播不同,它通过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步传播实现信息的立体传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对电视节目制作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对于一些敏感题材的电视节目,其制作和处理要更加具体和细致。通过对《新闻调查》两期节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在当今中国,在做这一类敏感选题时,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对电视画面和镜头的选取要慎重。例如在做有关性教育的题材时,应该把握好尺度,真正起到教育意义,而不是把“性”作为噱头吸引观众。我国第一档谈话类“性”节目《面罩》的停播掀起的轩然大波至今还未停,谈话类节目尚且如此,有声音有画面的调查类节目更应把握好分寸。
(二)要特别注意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不能只描述不评论。特别是在画面无法说明问题或画面意图不明确时,要对其做出必要的评论,或者是在节目后能对节目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做出一定说明,以达到节目的完整性和观点的鲜明性。
(三)把握信息的平衡性。与一些敏感话题有关的观点和结论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记者在采访对象的选择和主题的切入角度上虽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因此造成信息的失衡。对话题应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避免肤浅和片面。例如,在性教育话题中,许多被采访对象都是女性,所谈论的性教育被狭隘地局限为“女孩对自身的保护”,这样造成男性对这一话题的失语,让一些男性受众难以接受。
小结
在国内,虽然像性教育一类敏感话题还处于不开放的状态,对这个问题的涉及还有诸多规定,但它已经慢慢被人们重视,这个话题还会继续,会不断的深入。目前电视媒体对于这类选题深度的挖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方面。如何意图明确地运用画面和镜头,如何避免视觉上的冲击带来的负面效果,如何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避免空洞的说教,等等。许多电视专题节目都有对这一类题材的报道,不论最后达到的效果怎样,至少我们看见包括《新闻调查》在内的许多节目都在探索,对这些节目的总结会给我们以后的节目许多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丁汗青 王灿发
《社会心理与报纸副刊的特性——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变革的动因分析之二》 传媒观察
2.《新闻调查》 http://www.cctv.com/program/xwdc/01/index.shtml
3.刘建明 《新闻学前沿》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新闻学研究生 王娟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