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新闻调查》的调查性方法的运用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13)
[摘要]:《新闻调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还是报道的方式,都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的一个里程碑。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舶来品,已适应了中国本土文化模式,受众的媒体接受方式和程度也得到了根本的转变,至此,中国电视新闻的创作理念再一次升华。深入的调查内容和新闻本体的时效性特征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不得不让诸多新闻从业者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调查性方法在新闻节目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闻调查》 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 栏目
一
19世纪末,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报道形式开始在美国报纸上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则属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调查性报道,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①而在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 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 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而且这种报道“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格林则说:“调查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你自己挖掘出来的”。 尽管对于调查性报道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这种节目样式区别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第一,调查目标明确,致力于揭示对公众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真相;第二,调查行动由媒体与记者独立完成;第三,调查难度在于对方着力掩盖真相。因此,调查性报道是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大众所关心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它是媒体相对自发、独立地进行的调查采访,并有所发现。处于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则被称为调查记者。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电视节目创作者经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和历练打造,在1996年5月推出了深度报道栏目《新闻报道》。那么,什么又是深度报道呢?《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风、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做进一步的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②这么看来,深度报道的内涵要大得多,调查类报道显然和它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所以,《中国应用电视学》中指出,“解释性、调查性、分析评述性、问题探讨性等一切具有思想内容深度的报道都可归属于广泛的深度报道范畴”③。这么看来,调查类报道只能算在广义的深度报道范围内,但它绝对不是狭义的深度报道,即新闻文体中严格意义上的“深度报道”。作为一块试验田,《新闻调查》不负众望。高质量地完成了发端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栽培,使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以鲜活的方式茁壮成长。
二
今年的5月17号,将迎来《新闻调查》10周年生日,《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值10周岁之际,对这个节目进行思考和研究,既可以总结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更好的指导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推出的一个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经过9年发展,《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倍受欢迎的名牌栏目。在中央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成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借鉴。
新闻调查,准确的说应该是调查性新闻报道,从《新闻调查》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可以证实,无论是从记者在镜头中的出现方式,还是从题材的选择和节目的风格,《新闻调查》都一直在贯彻和执行这个理念。只是在题材上依据国家的指导方针的变化而适时地选择而已,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历史揭秘,事件性的调查,纪录式的调查,内幕调查”④。在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主题性调查逐渐走向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调查,然后进入到一些人文性的故事。而在2001年《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之际,提出了一个口号:“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探寻事实真相。”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什么?是调查;探寻事实真相又是什么?还是调查。如果说《新闻调查》刚创办时把自己定位于调查类栏目还只是一个尝试的话,那么经过5年的实践和思考,《新闻调查》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所在———调查!所以,如果要给《新闻调查》一个明确定性的话,根据它的实际情况,认定它为“调查性报道”更准确一点。它自己所说的“中央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应该理解为广义的深度报道,它应该是一个属性概念。《新闻调查》是属概念意义上的深度报道,更是种概念意义上的调查类报道。明确这一性质,就是为了避免《新闻调查》混淆自己与其他报道特别是狭义的深度报道的界限,以至自己负载过多的内容,也从而避免由于这种定位模糊和信息过载而给观众造成的不确定性和陌生感。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新闻调查》在2001年的创作出现了一次高峰,出现了很多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代表性作品。比如《温岭黑帮真相》、《海灯神话》是最早播出的揭露司法腐败的节目,再如《最后的警示》,是对上海榕树下网站上推荐的一名艾滋病人的独家专访。
在栏目将选题调整为“探寻事实真相”,以揭露内幕为宗旨之后,《新闻调查》的另一个功能——舆论监督被放大出来。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尤其是对政府的行政部门的监督。一个健康的民主法制社会离不开媒介的舆论监督。一个有品质的新闻栏目能够在新世纪的媒体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于强化其作为社会导航人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调查》正是在努力实践着作为社会导航人的职责和使命,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各种调查,包括:对涉及政府行政部门的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对某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背后的各种动机的调查,对某些现行法律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深层根源的调查。栏目通过对事件的复杂性以及事态发展过程的纪录;通过提供理性的言论园地和深刻的背景分析,加速各种问题的解决,促进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环境。在传统的固有的新闻模式中,有些报道仍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去进行单纯的监督和批评。“电视新闻的社会批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还应当更为深刻地体现在思想批评、文化批评、道德批评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方面。”[xi]栏目如果不能从固有模式中走出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介入,只是满足于对问题作一般工作性的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就是舆论监督功能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幸而,《新闻调查》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新时期的新闻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互动性和主动性。新闻报道不是把普通市民排除在公共讨论之外,而是打开大门让市民介入公共讨论之中。《新闻调查》将自身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加大了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加大了对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关注。从监督政府工作,主持国家舆论导向的角度,到真正扎实深入地拥抱生活,从群众生活本身发现社会历史的衍变,从现实人生寻找时代心灵的脉搏律动。像《新闻调查》所记录的事件一样,栏目自身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上下求索的道路。
三
《新闻调查》在表现形式上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形态,用纪实式视听语言,展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调查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在质疑、悬念中突出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是栏目的个性化表现的一种标志。具体说来,电视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展示记者揭秘性的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它以探寻事物真相为最终目的,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标准的调查性报道由调查意识、调查样式、调查手段和调查的途径构成。
调查意识实际上是一种问题意识。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有问题的,所以质疑是生存的方式。当然,质疑决不是怀疑一切的意思,质疑是一个新闻要素。把质疑作为新闻的切入点,并在节目中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不断地刺激被采访者,有意制造一点冲突,就会更符合观众的心理,也不断刺激观众把节目看下去,质疑之后的事实才是最有真实感的和说服力的。从质疑出发,也决不是不尊重采访对象,反而是为被采访对象建立了一个平台——当对方的回答一个个剥离记者的质疑时,就层层接近了他最真实的人格。调查样式是调查性报道的一个核心。《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调查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新闻调查》更多是在“拍摄记者的行为”,所以要对调查过程进行充分展示。调查的时态是从记者进入调查事件的那一刻开始的,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所有发生的事态对《新闻调查》都是一个起点。调查的手段是通过调查记者实施调查行为、表现调查过程,调查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一个调查节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电视语汇,但是唯独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这种调查应该是独立的媒体调查,不依靠政府的调查、也没有依靠司法或其他的途径;一定要有独家的发现,有独家的证据,这种证据一定要能证明记者所调查的事实或证明记者的调查判断;记者的调查行为应该贯穿始终。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电视调查性报道就是这样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方式,它与单独报道事件的新闻不同。它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过程是完整的,它收集的不是可现成提供的信息,而是被掩盖的信息。是记者深入现场独家发现挖掘的信息。在现场,记者是调查行为的主体,他提出问题,求证问题,所以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表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没有新闻热情和新闻敏感的人,一个在新闻现场缺乏发现眼光的人,一个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人,一个不具备社会交往与主动协调能力的人,一个对社会问题缺少分析、思考和认识的人,一个不能站在时代高度来对整个社会进行瞭望和审视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调查记者。
目前《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新闻节目,它的选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应该说内幕性调查属于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范围,也是《新闻调查》栏目独具个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所报道的是某些人或某些组织试图掩盖的事实真相,强调调查报道和调查搜集材料必须是记者的原创结果,而不是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调查的结果,选题和采访必须是媒体独立进行的,调查的起因是求解,对自己不清楚而又渴望弄清楚的问题进行调查,以获得清晰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由于内幕性调查揭露的真相是被隐藏的事实,因此调查记者必须是质疑的,必须有深入的独家发现,发现事件关键性的取证材料,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当事人真的是自杀吗?是自己跳楼还是被推下楼?记者通过对证人的行走路线、对跳楼现场的分析,找来证人,推翻了这种单一的结论,提出了另外一种判断。这种证据的发现大大深化主题,推动我们进一步揭示真相。所以深入的独家发现对于调查性报道非常重要。另外一个就是调查过程的完整,记者的调查行为应该贯穿始终,在调查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和判断。《死亡名单》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而《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并没有指明死者是被打死以后扔出大楼的,只是对当时的司法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这种质疑是有证据成立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调查》的记者正在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不断质疑的方式,构建《新闻调查》独有的话语机制。可以通过采访完成对事件的叙述,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用饱含质疑品格的提问深入事件的更深层面,挖掘出事实的真相。
总之,调查性新闻报道节目的生命力在于深刻、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调查,从“用事实说话”到“探询事实的真相”的栏目理念的改变无疑验证了调查的重要地位。真实原始的展现客观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成为新闻从业者孜孜不倦奔跑的动力,成为无数新闻工作者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的一场没有休止的较量。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快速精准的制定传播方式是关系到媒体栏目生死攸关的问题,同时,内容的获得方式和表现途径更是重中之重。而实践经验说明新闻的时效性和深度性往往不能同时兼得,一方的高指标是建立在另一方指标降低的代价之上的。因此,充分的调解这对矛盾,除需敏锐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及认真的精神外,还应具惩恶扬善的正义感,这既是栏目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注释:
① 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组:《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P384
②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P153
③ 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P181
④ 张洁《<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载《新闻记者》2005.10
参考文献:
① 蔡雯《中国传媒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www.news.cn
② 刘存宽 《解读新闻调查》 载《电视研究》 2001.9
③ 彭焕萍《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 www.chuanboxue.net
④ 叶子 宋铮等 《激情与理性—<新闻调查>个案研究》www.huhuang.cn
[Summary ]:The News Proble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which become a milestone in China TV news after 10 years development,no matter in selecting subject or report patterns. As a foreign product,investigable report has adapt to Chinese culture routine and fashion of access medium.Meanwhile,The accepting of audience and extent has been change essentially.Accordingly,The Chinese TV create ideas raise to higher level again.Deep investigation and period of effectiveness reaches perfect concordance,Which produced an problem that many news-workers have to examine TV news program anew,especially the utilization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news programs.
[Keywords]:The news problem Deep reporting Investigable reporting progra四川大学文新学院2005级传播学专业 陈柏喜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