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十周年 > 正文

将 调 查 进 行 到 底
————浅析《新闻调查》的调查特色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08)

  [摘要] 从1996年5月开播至今,《新闻调查》已历十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闻调查节目。在十年的历练中,《新闻调查》不断探索个性化的节目形式,从“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探寻事实真相”,始终将调查坚持到底。是调查让《新闻调查》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也只有调查,才能让《新闻调查》经久不衰,更加辉煌。本文对《新闻调查》的调查特色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从调查层面剖析《新闻调查》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 新闻调查节目 深度调查 人文关怀 调查理念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5月推出的一个集“过程性、事件性、调查性”①于一体的新闻调查节目。开播不久,便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其收视率一直位居CCTV-1各类节目的前列,拥有极高的观众满意度。《新闻调查》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其独特的采访、叙事、调查特色是分不开的。本文重点从调查特色上解析《新闻调查》的成功之道。

  一、何谓新闻调查节目

  新闻调查节目是围绕着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相互关系、结果等进行全面调查, 整合成一个系统, 提供观众一个观察、思考、判断的空间,满足观众的知情权, 让观众在对事件的整体把握中, 尽可能接近事件的真相。

  新闻调查节目产生于美国,由揭发黑幕而兴起,它的特点是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最典型的就是CBS的《60分钟》,曾多次成为黄金时段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被人们称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常青树”②,《60分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它的调查性。

  新闻调查节目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也是电视新闻业界专业水准的标识。在我国,新闻调查节目方兴未艾,《新闻调查》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从1996年开播到现在,《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被称为中国的《60分钟》。继《新闻调查》之后,各地方台争相模仿,开办了类似的新闻调查节目,如洙海广播电视台的《角度》、上海电视台的《七分之一》、大连电视台的《新闻全景·新视点》等,这一批批策划到位、制作精良的节目,再一次演绎和证明了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魅力所在。这些节目的成功在于以调查为核心,让观众在收看一个个细节感人、情节跌宕的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和新闻背后的本质,这代表着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方向。

  二、 《新闻调查》的调查特色

  1、 调查理念日益成熟

  从创办之初的 “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到现在的“探寻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调查理念正逐步走向成熟。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什么?是调查!探寻事实真相是什么,还是调查!

  在近10年的实践中,《新闻调查》始终坚持将调查进行到底,也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调查才是节目的生命所在”。在这一调查理念的引导下,《新闻调查》突破以往新闻调查节目的内涵和外延,强调记者跟踪调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全程参与”,走进新闻背后,发掘隐藏真实的过程,这不仅加强了调查报道的深度,也提升了观众的关注度。近年来,新闻调查制作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调查特色精品节目,如《厦门特大走私案》、《揭秘“东突”恐怖势力》、《艾滋病问题调查》、《天价住院费》,以及最近播出的《医保迷团》、《长风二村》,都深受观众好评,体现出鲜明的调查特色。

  2、 啄木鸟式深度调查

  新闻调查的调查特色还表现在它的深度。与众多追求“短、平、快”的栏目不同的是,《新闻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深入地对事物进行调查和剖析,挖掘那些藏匿于表面现象背后深层的、本质的内容。

  《新闻调查》采用递进式调查,一般由3到4个小段落组成,层层推进,有鲜明的调查感,所以被形象地称为为“啄木鸟式调查”。每个小段落有2到3个疑问点,每个疑问点都是一个矛盾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悬念。这些疑问点由表及里,展示事件的真相。

  《新闻调查》在思想上和逻辑上都很有深度。记者对每个被访者的提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从而达到话语的平衡。记者对每一方都详细询问和取证,让每个人都开口说话,记者和编导始终冷静客观地给当事各方以同等的表述机会,让他们倾述各自面临的尴尬和委屈,也正是这种客观、平衡的态度,加上视听语言表现出的碰撞,使观众得出自己的判断,极具深度。

  3、记者代言

  《新闻调查》本质是一档以记者的调查为主要方式的新闻调查节目,调查是节目的理念,记者要有调查感是节目的口号。调查记者的行为和以记者为中心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鲜明的调查特色。

  记者既是调查主体,也是融入节目的结构要素。“调查行为由记者实施,整个调查过程看记者的表现,调查记者成为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一个没有调查记者出现的节目,不应该是《新闻调查》的节目,而调查记者缺乏良好表现的节目,也绝对不是好的调查节目。”

  传播主体地位的确立使记者更主动、更深入地投入到整个采访活动中,在节目采制过程中成为思考着的主体,于是在《新闻调查》中陆续涌现出王志、柴静、董倩等知名记者,深受观众的好评和信任,为《新闻调查》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闻调查》中记者的调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平实、客观的调查视角。记者在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实、冷静、客观、科学的态度,理智判断、去伪存真,使报道还原复杂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给读者一个值得信任的结论;深厚、贴近的调查风格。《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除及的中国社会现状,让观众感受时代、社会的隐痛与希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新闻调查》以调查为本,用画面揭秘,展示证据。

  4、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新闻调查》以其对国计民生的人文关怀开辟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时代。在调查过程中,处处都体现出新闻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在《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中,记者董倩在节目开始就征求了采访对象的意见,“今天我们采访你,让你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可能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这种提醒,不仅是对采访对象体现出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节目进行的道德基础。在《羊泉村的记忆》中,万爱花、刘面焕等几名50年前遭受侵华日军性暴力侵害的山西妇女,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日本鬼子的野蛮行径,当万爱花老太太叙述到伤心之处,情绪非常激动,眼泪慢慢渗了出来,老人掏出手绢擦了一下。董倩此时表现得非常得体,她没有打断老人的情绪,只是伸出手轻轻抚摸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这一段镜头长达40秒,很好地表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在《医保迷团》中,记者郭宇宽在片尾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患者和他们所背负的负担,我又忍不住问自己,我们的调查是不是太冷酷了,而我们实际上真实的愿望是希望医保基金能够真正地公正、透明地使用,进一步讲,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帮助,不会因为高额的医疗费而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5、不局限于揭黑幕

  西方的新闻调查节目要调查的“真相”事实上是遵循着Robert·W·Greence所作的限定,即“报道某些人或某些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事实上也就是“揭黑幕”④。

  相比较而言,新闻调查对真相的定义突破了西方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用《新闻调查》自己的话说就是:“探寻事实真相,不但包括所谓的内幕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新闻调查》对“真相”含义理解的拓宽,决定了它的选题不再局限于西方的“揭黑幕”范围内,开始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所以,《新闻调查》做出了像《举报人李文娟》、《非常被告》、《婚礼后的诉讼》、《被开除的女大学生》、《打工子弟学校》等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节目。当然也有揭露内幕、黑幕的节目,例如《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绛县的经验》、《药品回扣内幕》、《南丹矿难内幕》、《死亡名单》、《医保迷团》,为了避免因为调查太多地揭露社会阴暗面而使观众发生信仰危机,在节目中都掺进了一些能给观众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一种看得见光明的因素,比如在《医保迷团》中,虽然节目主要是揭露医患勾结套取国家医保基金,但积极提供线索的姬海涛、“对我个人负责任,也要对国家负责任”顶着巨大压力勇于揭露医患勾结黑幕的王瑞文,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希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闻调查》是极为成功的。媒体使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为民代言的社会承诺,而它《新闻调查》身上鲜明地展现出来。《新闻调查》为中国新闻调查节目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民代言,在政府和公众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公众增加了对媒体的信任,为民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调查是《新闻调查》最鲜明的特性。新闻调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它探寻新闻真相理念的指导下,集中主要精力去调查,形成独特的调查风格,打造个性化的新闻调查节目,从而在观众心中建立清晰的节目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信任和好评。

  《新闻调查》被称为中国的《60分钟》,这是对《新闻调查》近十年努力的一种肯定。但无论是节目的内涵、知名度,还是在节目的影响力、品牌价值,《新闻调查》还有所不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调查》,调查为本。只有把调查坚持到底,《新闻调查》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更加辉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提到《新闻调查》,人们不再会说是中国的《60分钟》,而是自豪地说是中国的《新闻调查》!

  [参考文献]

  ① 徐舫州. 《众里寻他千百度》. 电视研究.1997.6.16.

  ② 唐·休伊特:《60 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 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③ 赛纳:《新闻调查》的内容与样式——2001 年5 月19 日在《新闻调查》开播五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的演讲 http://www.cctv.com/zhuanti/newsprobe/shouji/shouji21.html

  ④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Stick Investigation To The End

  --- Analysing The Feature Of 《 News Probe 》′s Investigation

  Kong Le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64,)

  [Abstract] From May 1996 to now, 《 News Probe 》 has undergone ten years .In this dacade, 《 News Probe 》become a well-know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program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news behind the news" to "explore the truth",it sticks investigation to the end and continually explore personalized form.It is investigate that makes《News Probe 》 lasting and brilliant. In this article ,I mainly analyz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investigation in 《 News Probe 》and analyze why 《 News Probe 》are so successful.

  [Key Words] News investigation program Depth investigation

  Humanities concern Investigation idea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孔 磊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