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07)
摘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之一,在海内外观众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深度调查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高尚的媒介品质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媒介定位、电视品格、叙事方式等角度解析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并对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的实现途径及表现进行全方位描绘和呈现,探索其媒介操作模式和经验,以期为同类电视栏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闻调查 媒介定位 媒介品质
Abstract : As one of the CCTV famous programs, the News Surve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omestic or abroad audience. As a depth investigating and reporting column, the success of the News Survey has many cause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high quality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to the News Survey’s success.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edia quality of News Survey in the view of media position, TV character and narrative styles. It also describes how to achieve media quality of the News Survey roundly and explores its pattern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V programs.
Keyword : News Survey media position media quality
一、从媒介品质的内涵说起
“品质”或“质量”是一种作业管理。它强调组织的文化、价值与顾客的价值的综合。所以有学者认为,品质(质量)就是符合度。
媒介 (节目)品质自然与生产者或传播者的评判价值导向有关。不管价值导向是否由立法形成的还是由伦理道德或是习惯约束的。同样,受众的评价结果也受其对“品质”含义,对“欣赏”、“兴趣”、“享受”、“值得”等概念的理解程度影响。
媒介品质事实上就是媒介操作者的品质,或许是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或许是摄像师……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决定了信息记录的价值。
媒介品质体现于指节目的制作质量与水平。不论是大众化的节目,还是以精英份子为对象的节目,都不能忽视其品质问题。因为品质是节目的生命力,同一类节目,在制作环节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很大。在现今的媒介环境中,受众面临多种选择,其鉴赏力与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节目的品质就成为了制作者们追求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将严重损害媒介的价值,甚至导致媒介的消亡。
尽管有人认为电视媒介并不是高品位文化的最佳载体,但我们并不能忽视节目内容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的节目,都应当注重品质的打造,增强其竞争力。只有不断强化媒介的品质,才能塑造健康的电视文化。
二、《新闻调查》的媒介定位及媒介品质分析
1996 年5 月17 日,《新闻调查》首期节目《宏志班》播出,拉开了中国电视史上一个时段最长的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序幕。创办者当初对这个栏目的期许是:“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新闻调查》以对事实真相十分详尽的调查和最为透彻的分析,获得了观众和业内广泛的美誉度,并且成为中央电视台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栏日。从《新闻调查》10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新闻调查》基本上是秉承了深度报道的“深刻、理性、关注大命题”的精神实质。《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提出的口号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其意在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层面的内容,而且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那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事物。所以在《新闻调查》最初的节目中,我们发现有关香港回归祖国(《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纪实》)、重庆直辖市(《重庆——中国第四直辖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备忘录》)、环境保护(《淮河水》、《再访淮河》)等重大事件或问题都进入了《新闻调查》的视野,从而凸显出了一个深度报道栏目的权威和深度。1998年,《新闻调查》又提出了三句话的理念:“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新闻故事一波三折”,更加突出了它关注社会大命题的宏观视野。到了 2000年,《新闻调查》又从人性化的角度在人物题材的深度报道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个个普通人走进了《新闻调查》的镜头,报道的是一个个普通人,但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性和历史感使节目具有了深层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2001年,它正式宣布了“探寻事实真相”的调查理念,开始“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于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闻调查》在近两年中涌现出大量的具有调查性报道特征的优秀节目:《绛县的经验》、《厦门特大走私案》、《走进文楼村》、《南丹矿难内幕》、《揭秘“东突”恐怖势力》……这样,《新闻调查》的面目变得更加清晰:这是一个严肃的、以调查性报道为主要目标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
(一)《新闻调查》的媒介定位
《新闻调查》这个栏目的自我定位是:“以电视调查文体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新闻调查》一直坚持以严肃、深刻、理性为精神气质,以做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以现场采访为主要手段的电视深度报道形态。
《新闻调查》定位于调查性报道,以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的新闻”为栏目的宗旨。这种节目定位的实现依靠的是它的调查性。调查性报道是综合解释和深度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近代最进步、最复杂的一种报道。《新闻调查》的定位和追求就是调查性报道,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调查采访,认真分析论证,在摆事实、讲道理中,由出镜记者或主持人代表中央电视台旗帜鲜明地表达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难、疑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调查性报道的定位使《新闻调查》一直以深刻、理性见长,一直关注中国人观念与制度变革的新闻事件,既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和内幕的揭露,也注重对人性的深层挖掘。
(二)《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的体现
1.质疑、调查的“品质”
《新闻调查》的“个性”是什么?换言之,《新闻调查》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新闻调杳》只有挖掘出栏目的支撑理念和核心精神,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经过长久思考,不断提炼,最后浓缩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探寻事实真相”。
“探寻事实真相”的提出,意味着“调查”理念上升到自觉状态。为了探寻“被权利、被利益、被道德观念和偏见、被集体意识、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的各种“真相”,《新闻调查》明确了“质疑”的追问方式,真正回归到“调查”的路上。比如《南丹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节目,《新闻调查》的定位日益清晰,选题愈发明确,“质地”越来越纯粹,公信力迅速提升,迎来了发展上的第二个高峰。随之,2003年4月《新闻调查》再次提出将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发展的终极目标,力争做到“在真相被遮蔽的地方就有新闻调查”,由此《阿文的噩梦》、《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西安体彩风波》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在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新闻调查》终于磨砺出自己的“品质”:以质疑为生存方式,以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核心竟争力。
质疑使《新闻调查》选社会疑点作为报道和评论的对象,其许多期节目都具有强烈的思辩性和导向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确实发挥了电视媒介为观众释疑解惑的作用。
调查性报道的定位和追求的实现要依靠它的揭露性。这种报道方式以电视的调查、采访、述评为体裁,跟踪记录和剖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本身发生、发展的过程。在题材选择上,《新闻调查》注重反对邪恶、伸张正义的题材,如《贪官胡长清》、《向农民道歉》、《偷渡揭秘》、《寻亲十八年》、《贩毒家族覆灭记》等等。
2.真实、典型地再现原貌
《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节目的基本内容,注重对事件进行真实地再现和反映。同时,节目画面叙述作为新闻的主体,在使用语言叙述以叙事的同时,使画面叙述得以展现事件原委,突出典型。《新闻调查》画面叙述不论特写、定格与否,均能以强烈的画面动感,极快式地记录时空片段,声、貌、影、时共相,诗、画、点、面具有,思、言、行、装共存,典型地指证着客观时象。
3.对电视品格和电视真正价值的重视
电视节目种类很多,新闻性节目与文艺类节目不同,教育性节目和生活娱乐性节目也有别。不可能要求具备一样的内涵,但让它们都显示各自的特性,从中透现出“意味”则是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作为一挡以调查性报道为主的新闻性节目,《新闻调查》力求制造出既能吸引观众,又包含人类崇高的精神因素的电视作品。它倡导电视成为文化的载体,力求树立起自己的文化品格, 节目没有花哨的形式卖弄甚至巨资营造的荧屏奇观,有的只是真实的表现、真挚的情感、真纯的人物,在朴直无华中流露出摄人心魄的内在诱惑力。
在媒体日趋娱乐化、新闻也趋于轻松、娱乐的媒介环境中,一个新闻类的电视栏目面对着巨大的收视率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的严肃和理性是必要的:既不能迫于收视率的压力追求娱乐化和刺激性的内容,又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掺入不应有的感性化内容。《新闻调查》创办至今一直坚持节目内容的严肃性,而且曾一度把“理性”作为栏目的最高目标,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它能够作为央视一个品牌节目,被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件新闻事实,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才能成为新闻加以报道,但这条新闻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宣传价值,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基于这样的考虑,《新闻调查》努力协调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强化电视的真正价值。
4.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发现
《新闻调查》肩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怀着无私无畏的精神,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社会全面改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记录下我们的社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走过它艰难的路途,让观众通过摄像镜头看到真实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不矫情、不做作。该栏目的记者们用真诚和敏锐更多地去触及中国生活的神经,他们和我们国家一同经历哀伤和喜悦、压力和奋斗、挑战和成功。他们用镜头忠实记录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了一部厚重的电视社会档案。
对于《新闻调查》来讲,那种对深度的追求,对新闻事业崇高职业理想的信念,是它能够保持独特个性的优势所在。《新闻调查》不只报道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而且要审视它存在的现实环境和可操作空间(如《财权的变革》);不只把反腐败报道指向一个个“巨贪”,而且要深入到理想信念精神支柱的坍塌和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及弊端(如《厦门特大走私案》)……这种对事物探寻的深度,这种理性的精神,这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可珍贵的精神品质。
在调查理念的引导下,《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跟踪记录和剖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本身发生、发展的过程。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透视中国社会现状的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以镜头揭秘、展示证据的调查技巧,让观众产生了和记者“形同一人”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观众的“全程参与”,走进了新闻背后。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观众发掘“隐藏真实”(The Hidden Truth)的愿望,自然就会受到他们的关注。
5.一种新的叙事方式
对于《新闻调查》来说,它最大的外部特色就是“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其优势首先在于大量的现场采访的鲜活内容。无论是对于事件的报道也好,或者是对于问题的探讨也罢,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是生动的影像语言,即现场的采访与报道。而对现场的生动报道,如果没有记者的深入采访,没有一定时长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新闻频道众多以演播室为重的新闻节目来说,究竟能不能做到对报道内容较长时间的深入调查,能不能做到在节目形态上运用像《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的记者那样翻入蓄水池、拔起下水管、询问当地农民、追问乡长那样的大量采访画面呢?演播室的专家采访当然能够把问题谈深谈透,但毕竟没有现场采访那样生动、有说服力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新闻调查》采取以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一个新闻节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电视语言,但是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记者的活动。
《新闻调查》的事件中的绝大多数人物,罪犯、造假者、病人、受害者、揭露者、献身者……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在事件中扮演着一种角色。另外,《新闻调查》中还有一种置身于事件之外的人物—提供评论和咨询的专家。他们在节目中发表观点评论,起了一种话语发挥作用。
同时,《新闻调查》在节目的形式、故事情节的把握、悬念的推进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新闻调查》媒介品质的实现的启示
1.制作精品
并不是高品位的节目就能算得上“精品”,“精品”是指那些质量上乘之作。除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还必须考虑节目的表现形式,比如主题的选择、叙事手段、拍摄技巧、影响质量以及主持风格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品质。
CBS 的《六十分钟》、ABC的《20/20》等栏目长盛不衰,成为了同行借鉴的范本,原因正是在于它们做出来的节目都是精品。
精品节目的制作,不是简单依靠栏目创办时的初衷,或者较高的节目定位,而是从节目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入手,比如选题、表现方式、切入角度等方面进行努力。除此之外,还在于对节目制作理念的坚持,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品节目。
2.走创新、特色之路
其实电视节目要在品质上取胜,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一味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不能使节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媒介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走一条特色的路子,没有特色就没有闪光之处,也就缺少被关注的点,因而对于媒介品质的实现是不利的。具体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上,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既要敢做别人做过的文章,化腐朽为神奇,更要敢选前瞻性的问题。
3.重视对节目的评估
随时把握受众的反馈意见,将有利于改善电视节目的制作,从而创作出更高品质的节目,也有利于电视品质的实现。收视率的调查只是一方面,因为收视率只能说明有多少人在收看某节目,但这种收视行为可能是无意的,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是认为节目好才看,可能是由于其它原因比如消磨时光。 所以节目评估还必须更加细化,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评价具体的反映出来,比如设置“满意度”“认同度”“理解度” 等指标来获取关于节目的反馈信息,而非笼统的由收视率来体现。
4.加强品牌的构建与维护
电视节目是一种商品,与其他类别的商品所不同的是,它除了商业性之外,还具有文化价值, 但是,我们对电视节目品质的评判仍需要在市场中去完成。 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需要品牌意识。
现代传媒的竞争已经进人品牌经营时代。在节目过剩时期,受众首选的标准就是偏好和忠诚度。在媒介纷争的市场环境中,电视节目的品牌就意味着一种竞争力、吸引力、亲和力和信任度。他能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吸引住一定数量的观众群,并在长时期内赢得观众的信任,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独特的位置。
电视栏目品牌是靠节目本身、制作者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艺术风格的体现等来维护的。栏目要通过自我维护使栏目得到不断的更新以维持受众对栏目的忠诚度,保证既有的收视率,更要注意运用经营性的维护手段使栏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品牌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品牌的维护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包括顺应市场竞争的变化、满足受众需求、保证节目的质量进而维护品牌栏目的形象。名牌栏目在进行品牌维护时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在保持稳定受众群的情况下,考虑自身影响力的建构。但对于任何一个电视栏目来说,强化品牌的建构与影响力的提高,目的之一都是要在品牌的建构与维护的成功实现过程中,顺利体现媒介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洁.《新闻调查》的品质.第一现场一一新闻调查1999.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
[2]刘雅图.电视观众意见调查方法.传媒透视.1997.2
[3]钟庭耀.1998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传媒透视.1999.3
[4]关尚仁.广电节目品质管理研究.广播与电视.1999.11
[5]曹培鑫、蓝旭.电视新闻调查性报告探析.现代传播.2000(6)
[6]朱羽君、殷乐.声音的汇集:电视评论节目.现代传播.2001(5)
[7]刘存宽.解读《新闻调查》.电视研究.2001.9
[8]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央视国际《新闻调查》
[10]新闻调查网站http://www.cctv.com/program/xwdc/01/
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编辑出版方向)施志君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