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十周年 > 正文

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
—— ——浅谈《新闻调查》的“三性”之故事性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02)

  摘要:《新闻调查》栏目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栏目理念,以故事性表现手法为其核心。“钩子原理”的运用既抓住了受众的心理,也为相关环节的运作规划了脚本。本文试图从题材选择、细节把握和悬念设置三个维度阐释“故事性”的执行方案以及它对中国电视界新闻栏目提供一个前瞻性的思维视角。

  关键词:《新闻调查》 故事性 悬念

  Summary:《news probe》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meantime, has shaped its own idea. It centers on story expression.“Teaser Principal”not only comply to audiences mood, but also pave the next way for application.

  The paper explicates story’s method of 《News Probe》from three aspects, choice of theme, details and suspension, supplying a forecasting mind.

  Key Words:《News Probe》 story suspension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都把如何生动地告诉观众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 “《60 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①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资深记者、《60 分钟》的创始人和长期的总制片人唐·休伊特对《60分钟》开播 50 年来保持成功的总结。事实也证明,《60 分钟》的制片人和记者找到的真实故事就像电视剧和电影那样具有吸引力。在 1997 年上映的《惊爆内幕》一片中,演技派影星艾尔·帕西诺在片中饰演一个电视调查记者,为捍卫公共健康与庞大的官僚体制抗争。这部影片在当年获得 7 项奥斯卡提名。它取材于电视界一个真实事件,而且也和一声名赫赫的王牌栏目有关,这就是《60 分钟》。《60分钟》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的成功和知名度,其节目的故事性功不可没。西方新闻界往往把 头 条 新 闻 称 为“top story”而不是“top news”,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也都把如何生动地为观众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作为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自然也不例外,在调查新闻真相的基础上,如何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也是节目所倡导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界比较著名的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都借鉴了国外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故事性手法。在《新闻调查》开播初期,有过“三性”的定位口号: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当时的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副主任袁正明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新闻调查》等节目开播几年来始终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关注,一个出色的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锁住观众,其中一个关键质素就是节目对新闻真相的追寻和深度的挖掘,这大多数是通过故事性的手法来表现的。

  调查性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进入巅峰时期,此后就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见诸各种媒介,被称为“报纸的希望”。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调查性报道奖,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不同于一般报道的“调查”:“其一,一般报道只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表面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揭示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其二,一般新闻报道常常受制和听命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强调时效性;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揭开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它主动性更强,而对时效性则不过分苛求。其三,调查难度比一般报道大得多,费时费力。有不少调查报道所涉及的事件,最初没有结论,甚至没有任何线索,全要靠记者的深入调查来完成这一过程。”②

  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叙述方式是“围绕事实,展开调查”,重在展示调查的过程,这一报道手法既是节目的形式,又是节目的内容,而且形成了节目独特的风格。从媒介特性来看,表现过程是电视媒介的特性,而这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属性和传播优势。麦克卢汉在论述电视媒介时指出:“电视能显示过程的相互作用,能显示各种形式的相互影响,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办到这一点。”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魅力就在于能展示调查的过程和细节。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记者的主动行为过程,思考过程,多是一波三折,赋予魅力。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而言,在采访的链条上制造悬念、展示冲突,引发新的调查契机,是一种有力的手段,记者正是在不断的“系扣”与“解扣”的过程中,完成报道初衷——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调查的可信度。正如原《新闻调查》栏目的策划、编导刘春所言:“记者调查的过程是我们展示的重点,做好了会比事件本身的过程更精彩,因为事件是比较固定的,而我们的调查则可以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过程。”

  《新闻调查》强调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而不是这个新闻事件本身。这是调查文本的一个核心。记者用镜头记录和展示的,是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介入新闻事件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记者调查采访的形态是现在进行时,节目展示给观众的永远是对“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调查、采访过程。强调新闻事件的过程性,包括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记者发现问题的方式以及介入事件的整个过程,注重对事件的挖掘和展示。这种调查采用全景式的分析,展示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相关背景。这类节目的主要结构方式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将新闻事实故事化,其意义在于使新闻生动、丰富。

  《新闻调查》将“钩子”原理贯穿全过程。所谓“钩子”原理是指片子在开始一分钟就要抓住观众,就像伸出“钩子”一样,钩起观众的兴趣,具有挑逗性,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时候安插“兴奋点”,从《新闻调查》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点”:

  1. 把握选题

  策划对于《新闻调查》节目的运作,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每当一个课题确定后,前期策划、编导就会先期到事件发生地开展工作、了解事件的新闻性如何、有无广泛的群众关注度、有无构成一期节目的持续45分钟的悬念冲击力。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人情味,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称不上是好故事。正如《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般说好的《新闻调查》的选题起码有三个回合,一期节目10分钟或者15分钟一个高潮,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四个回合,要有这个情节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有的故事有一个回合或者两个回合就完了,这样的片子更适合《焦点访谈》去做,我们要求故事有曲折性。”③

  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就是为了通过层层调查揭示,向观众展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不管这个真相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相对一般的新闻报道时间更长,内容更广。那么,在策划选题之初,就应该要考虑到调查内容是否需要层层挖掘,是否能够通过层层挖掘向观众展示一段扣人心弦的调查故事,以此来锁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固定的节目时间内不换频道。

  分析《新闻调查》的选题,在内容涵盖上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几个交织着的层面:第一,新闻层面,即所有的选题都具有新闻性,而且是新闻性越强,在社会上的反响就越大。第二,社会层面,即所有的选题都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即使像《关于细菌战的调查》这样的片子,也抓的是选题的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第三,知识层面,即以调查评论的方式,就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甚至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问题进行调查评论。如果从发展阶段来衡量,《新闻调查》的选题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痕迹: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故事性调查。只不过这几个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记者对新闻事实深入调查采访、认真分析论证,观点材料有机结合,走的是“论证过程事件化”的路子。

  2.注重细节

  西方学者对叙事方式有一个形象化的分类:比如“老的房客搬走了,新的房客搬进来了”,这是经典的叙事方式,描述的是事实;“老的房客搬走了,是因为新的房客挤走了他”,这是现代的叙事方式,描述的是故事。经典叙述中的事件不但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的逻辑,而且这种逻辑具有等级结构;叙事中往往有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其它就是服务于主要角色的次要角色和次要事件。现代叙事方式中 主要事件/角色和次要事件/角色的界限比较模糊,等级结构消失。经典叙事更着重情节的推动,而现代叙事关注细节的专业性表达以及有意味的表达。

  在电视从业人员中间流行一个顺口溜:新闻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这个顺口溜实际上是对新闻故事化的最直接描述,强调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和经典语言。简单说,就是注重细节,这是把故事讲好、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细节是故事性最饱满的体现,作为情节的一部分它直接参与故事,因此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精致细微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亮点,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感染力,使观众久久难忘。对于细节,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感到它的重要:文学家说,故事好讲,细节难寻;历史学家说,给我一个观点,不如给我一个细节;对刑侦人员而言,细节是破案的钥匙;而对新闻调查者来说,细节是调查进展的关键。在细节中,往往可以看到推动事件进展的关键因素,对这些细节的探求和挖掘,可以显示出调查者的功力所在,也可以使调查性新闻节目环环相扣,情节跌宕,充分展示其故事性。

  调查性新闻节目有时候就像在侦破一个案件,让观众觉得是在关注一个案件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这种叙事方式,比原先那种简单的画面加解说的新闻表现手法 效果要好的多。如在《医保疑团》中,当信息科科长否认院长知道医院返还给病人“透析费”一事时,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透析费的单子上,信息科科长名字的旁边签着院长“鲁鸣”的名字。谎言不攻自破,推动了事件向前发展。

  3.设置悬念

  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强调冲突的紧要性”;“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电视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方式。题材选定之后,就要努力去寻找与主题相吻合的富有吸引观众、承载意义的可视性、富有矛盾冲突的事件。事件发展的不可预知决定了在向未来取材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事情会是什么结果,这本身就蕴涵着悬念,就有情节,就有冲突,也就是充满着故事性。悬念作为受众乐意接受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所采用。

  过去,我们认为设置悬念的方式是属于电影的,所以悬念定义也由电影大师给出,而电视尤其是新闻节目出于真实性的考虑不应该多用技巧。事实上,因为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不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态同步记录,而是围绕记者的调查过程而展开的,悬念构成了节目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悬念的开始就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就是调查的结束。虽然调查性新闻节目不是电影,但如在调查过程中加入一些悬念的元素,不管是解说词上的还是电视画面上的,都会把观众带入一个情节起伏跌宕的故事当中,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任何一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有要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记者要学会揣摩观众的心理,观众在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会对什么问题提出质疑,记者要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精心设计节目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并把一个一个悬念设置进去。

  《新闻调查》定位于深度解惑。它常将一个大的悬念分解成若干悬疑点,在各个段落中一一破解,全片悬念接悬念,节奏自然紧凑。观众跟随镜头,对那些极想知道答案而又不容易获得答案的事件进行调查,随着调查的进展,心中疑惑一个个解开,但立即又有新的疑惑产生,抓住你不断向前,最后,记者以其特有的坚韧性带着观众一齐追根溯源,终于掌握了事实的全部、结局。

  分析其节目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的事件发展总是具有潜在的结构,这样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平衡(开始)——打破平衡、不平衡(发展)——恢复平衡、新平衡(结局)。好的故事总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呈现冲突的戏剧性过程,电视丰富的声画语言更是凸显了这种冲突。而悬念则是推动叙事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每一个重要的事件都会展示许多发展的可能性,使观众处于悬而未决的期待之中,从而关注节目的进程。如《车祸发生之后》,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悬念:第一个,“为何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一拖4年没有结果”;第二个,“按说这起交通事故应该就此了结,而实际上这仅仅是葛家一场灾难的开始”;第三个,“一个法官制造伪证,公检法司等司法部门层层有人卷入的案中案浮出水面”,在进一步深入时,又提出“为何会想到捏造一份证言”,原来在调查过程中,已有内部人员频繁向肇事者透露案件的进展情况。通过记者在取证现场不断“系扣”“解扣”,悬念被解开,新的平衡得以建立。

  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新闻节目,其故事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必然要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像小说那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情节,新闻尽管借鉴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却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没有故事化情节的新闻事件,负责报道的记者不能为了追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随意的篡改新闻事实,让观众误以为电视报道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于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必须强调: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 把握好了这个平衡点,作为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的从业人员必须清楚:真实性的铁律决定着我们不可能把新闻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但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开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性因素却是一条优化传播效果的途径。

  纵观目前的各类新闻节目,尤其是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青睐,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群众等等是致胜的法宝。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下受众本位的体现,因此表达的方式要人们喜闻乐见,新闻要从“硬”到“软”发生变化,使节目凸现故事性和人文关怀。

  注释:

  ① 唐·休伊特:《60 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 50 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 页。

  ② 张西可: 《逼近事实真相——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断想》 载《青年记者》 2006.2

  ③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访谈 http://news.sohu.com/2004/06/26/79/news220

  767905.shtml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 朱羽君 崔林:《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载《现代传播》2004 .6

  3 赛纳:《新闻调查的内容和样式》,载央视国际网站《新闻调查》

  4 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文新学院2005级广电方向研究生跟读生 宋艳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