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
——-浅谈中国深度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4:01)
内容摘要:《新闻调查》开创了中国长时段大版块深度新闻调查之先河,它引领并影响了我国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发展。十年的发展历程,选题理念的三次重大转变,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现在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它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任何节目都无法避免进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稳定期的自然规律,《新闻调查》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合理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深度调查 创新 故事 记者型主持人
Abstract: Press investigation initiates the large and deep investigation in China, and guides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ess investigation programs. It has made great success during the course of ten years’ development. Its criterion of selecting topics has had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original “tracing the hidden part of the news” has been changed into the true “investigation report”. However, no program can avoid undergoing the natural principle of the phases of entrance into the press, development, perfection and decline. Press Investigation also suffers the stagnancy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essay gives an analysis of its present problems and some 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deep investigation; creativity; stories; press anchors
深度报道题材历来是大众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领域。电视传播渐趋成熟后,深度报道题材迅速进入这个领域。自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的开播,迈出中央电视台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一步,到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让评论性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时间是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这一思路的第三步举措。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越来越受到电视传媒工作者和电视受众的重视。这些节目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得这些节目具有专业性强、受众群稳定等特点。但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受节目本身特点的影响,客观上存在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等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类节目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这种尴尬状况?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成功的核心元素是什么?本文想就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空间,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大致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难题1: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淹没
我国众多的电视频道都有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吉林省电视台的《纪实》,武汉电视台的《都市写真》,深圳电视台的《今日视点》等等,因此,在被众多栏目淹没的环境中,《新闻调查》如何突出重围塑造自己的栏目形象,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质,被行业和受众认可是其首要问题。
那么如何突围呢?
难题2:栏目内容交叉雷同
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当前某一热点、热门人物、突发性事件等为切入点,通过记者与当事人以及相关专家的对话与交流,折射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因此很多时候,不同电视频道不同栏目难免采访对象相同,话题雷同,尴尬之至。因此,厘清栏目的定位和角色,已是当前此类节目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定位呢?
难题3:节目长度与播出
以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为例,该栏目每次时长45分钟,播出周期为每周一期,但是其播出时间段都不是第一黄金时间,要么是首播的每周一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21:45,要么是重播的每周六的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14:10或者每周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23:10与下周一的05:10,如何使观众在45分钟里面保持对节目的兴趣,并持之以恒锁定节目不换台,这成为节目制作的又一考验。
那么,如何吸引住受众呢?
由上对经济类谈话节目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评论节目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实任何一个节目的发展都必须经过进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稳定期的发展规律。只是,新闻评论节目在我国经历了一个非常规的发展过程,自《东方时空》开创我国电视新闻杂志评论类节目先河,国内此类节目风起云涌,迫于生存压力,各媒体涸泽而渔的操作方式破坏了节目的生态系统,使节目还没有被持续性的开发就已经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焕发其应有的活力?
电视节目内容的收视需求是和整个社会的政策气候、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宏观因素息息相关的。以美国20世纪的电视传播历史为例,50年代后期倒60年代早期是成人西部节目的天下;60年代早期到后期则是情景剧盛行的时期;60年代后期到1975年的流行“干预生活”类型的节目;1975年至1980年ABC的“空想节目”比较流行,80年代则是肥皂剧和真实节目的高峰期;90年代进入多元选择时期;2000年早期是真人秀节目的天下。①对照美国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大环境对观众欣赏的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的普遍存在,在客观上为《新闻调查》等经电视深度调查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了当前特定人群的迫切需求。这一环境为经济类谈话节目的扩张提供了潜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氛围方面的市场保证。只有改变现在的操作理念,在节目理念、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为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节目理念的创新
对于栏目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新闻调查》应该是什么,可能是《新闻调查》的每一个成员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新闻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就是揭丑和曝光。比如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David Anderson)和皮特·本杰明(Peter benjaminson)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美国的另一位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Robert w·Greence)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如果按照这种比较“正统“和权威的定义,调查类新闻节目的全部宗旨就是应该关注社会上一切被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并加以无情地揭露。但以此来约束《新闻调查》的话,就会限制它地视阈和活动空间,而且也与我国现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有所悖逆。更何况,社会改革进程中的许多新闻事件、新闻话题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新闻价值,同样需要深度报道。
诚如《新闻调查》初期的栏目宗旨所言,《新闻调查》的全部兴趣在于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的新闻”。所谓“正在发生的历史”其实就是新闻,突出了新闻性。而“新闻背后的新闻”其实就是“深度报道”,突出了深度性。那么《新闻调查》的品牌定位就是向主流节目,即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向发展。
2:节目内容的创新
深度报道类电视节目的观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年龄在25—54岁,中青年居多,城市观众居多,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居多,他们一般正走在事业的路上或者已经有了不俗的成绩,这也就部分地决定了他们的收视意愿:不喜欢消遣娱乐性的大众化肥皂剧、明星绯闻等,而是注重节目知识性和审美,这也使得他们对节目的要求表现为个性化、极致化和专业化。
明确了受众的收视需求,那么我们的节目就不能再追求既要用精英文化来提升,同时又要反映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以获得广泛的共鸣和参与。因为一个节目要有主流意识,又要有知识分子或精英文化的东西,同时还要兼顾到大众的口味,结果是当然是什么都没有突出。
人际传播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定的物质和时间背景中的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制作节目是就要避开以往经验困绕,坚决以核心目标受众群为中心,抓住他们的需求和趣味,吸引社会精英人士参与其中。《新闻调查》在“两会”期间推出的系列节目《柴静两会观察》就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等受到受众广泛关注,以新闻背景为依托,用专业性的话题、专业性的提问、专业性的分析、专业性的论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为那些处在应对社会和自然挑战而应战状态中的社会弄潮儿提供他们最为需要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
3:节目形式的创新
(1) 用故事吸引受众
深度报道节目,都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枯燥的理论生活化,反过来,又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理论化?
针对当前诸多深度节目形式枯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章回体小说和侦探故事悬念的特色,以“悬念—答案”来吸引观众,强调戏剧冲突。这样,大章节套小章节,大问题套小问题,始终以悬念为魂,调动观众情绪。在每个章节前冠有小标题,广告和片花插在章节之间,这样既播放了广告又不影响整体故事的流畅和悬念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在节目制作中,要遵循“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原则,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来做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谈话主题;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在事件叙述不断地制造起伏和悬念,以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用悬念来吸引观众;强化谈话故事的具体主人的形象,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话题的印象,为谈话主题服务;而谈话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话题的印象。
(2) 用多种手段丰富节目
电视最大的优点就是声画合一,而其本质特征是画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但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多在演播室内录制,场景相对比较单一,镜头也较为单调,而且节目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这都很容易给电视观众带来视觉的疲劳。要避免这种技术原因给节目带来的无形损害,就要全面灵活运用多种演播手段——现场调查、演示表演、互动游戏等等发起现场观众参与,实现观众和嘉宾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新闻调查》依托大量翔实可靠的背景资料大屏幕展示,利用网络和主、分演播室等多种交流手段和形式为演播室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一个具有“兴奋点”和宽松的环境,每期营造一个引人入胜和生动活泼的特别空间。
同时,虽说电视谈话节目应以谈话为主体,但我们可以立体运用各种新技术记录片、新闻片、演出实况等样式和录象、图片图表、三维动画等形象化手段,使节目更为丰富、灵活、多彩,这样既可以清晰明了的解释一些专业性复杂问题,也可以缓解受众的疲劳情绪,使节目更为受众喜爱。
(3) 强化“记者型”主持人
一定程度上,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主持人既要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创造感性讨论氛围,又要适时进行理性的提炼,适时调动背景短片图表,网络互动等多种手段控制访谈节奏,以推进访谈层次。《新闻调查》的柴静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她潜心营造的话语空间为观众洞开社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也为被访者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创造了一个合理的空间。令枯燥而严谨的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
引导受众在面对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时,迅速地消除权威的谈话环境和交谈对象的压力所造成的不平等谈话氛围,构建一个真实、平等、生动的对话空间。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给深度报道类节目更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新闻调查》为代表的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创新要立足于环境(政策、规范、伦理、道德等)和受众需求(内容的和形式的)的恰当结合,只有这样,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才可能成为受众心目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牌”。
注释:
①《美国电视网晚间黄金时段节目编排的历史变革》,王朋进,《中国电视》,2004年第12期、2005年第1期。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