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调 查 专 题 研 究
——讨 论 专 题 之调 查 类 记 者 的 采 访 艺 术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30日 13:59)
提要: 本文通过追述调查性报道的起源,探讨调查类记者的职责从而对调查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剖析,着重总结了采访过程中在传者与受者界限模糊的情况下,记者的一些采访艺术,并对采访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采访做了探讨。
主题词: 调查类报道 调查类记者 采访 提问 非语言
Key words: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Reporter cover Put question Non-verbal ews gathering
Abstract: After review the origin of th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discuss the reporter’s responsibility , there have anatomied the cover art of investigative reporter. To sum-up how to cover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reporter and object is litter ,then to discuss the non-verbal news gathering.
一 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界定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黑幕揭发报道的延续。1902年至1912年(或1914年)的黑幕揭发报道,集中揭发美国社会腐败现象,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称为“扒粪者”。(语出自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意指揭黑记者象扒粪人一样,手拿粪耙目不转睛,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专门盯住腐败堕落的东西不放。)后来随着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的结束,黑幕揭发报道逐渐式微。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黑幕揭发报道的变种――调查性报道在美国崛起,其最大成就是七十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其后,普利策新闻奖自1985年设立调查性报道奖。[1]
《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493页)。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创办人查尔斯·刘易斯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发公众不为所知的内容”,“全世界的公众都期待我们展示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 。
在中国,就平面而言,调查性报道一开始产生于文学对于现实状况的揭露,比如权力和腐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报》发过一个餐厅的厨师揭露某高官大吃大喝的报道,后来迫使那位高官辞职。后来《南方周末》的记者的独立调查也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力。
就电视媒体而言,步伐与这种历史背景也大致相似,70年代末“央视”有个栏目叫《观察与思考》,以舆论监督为旗帜,产生过一些有影响报道。84年曾播出过《迟来的报道》,讲述的是南京的一个被开除女工的故事。这个报道历时8个月才发出,获得了当时的新闻奖。
但那时当时的调查性报道还不成气候。93年“东方时空”开始做这方面的舆论监督,尤其是医疗事故,比如丙肝输血感染等。现在回顾,其监督的层次还比较低。94年《焦点访谈》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96年《新闻调查》开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2003年中国电视界才开始向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跨越。该栏目制片人张洁认为:“严格的调查性报道应同时具有三个特征,它必须是独立的调查报道,而不是官方授权的信息披露;它必须是对权势集团掩盖真相的调查报道;它必须是对公众利益受到损害事件的调查报道。”
二 调查类记者的职责
记者的职业就是要求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记者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其思维活动。“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睛观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麦尔文·曼切尔语)就是说,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很可能因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眼前溜掉,甚至让采访对象厌烦。
而调查不是报道,不是单纯的反映,不是对于现成结论的注释与演绎,而是一次出发,一次向着黑暗深处的冒险进军。[2]
对美国新闻界有深入研究、主持翻译了《新闻与正义》、《新闻与揭丑》、《美国新闻史》等重要著作的展江说:“要做最高境界的调查记者,就要能够接受中下水准的生活状态。因为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从业者自觉与权力与金钱保持距离。新闻是有价值的工作,但绝不是富有的工作,通过新闻获得巨大的权力与财富都不正常。” [3]
《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认为:“调查记者最大的敌人不是权力与金钱,而是自己。调查记者只有勇于向自己对权力与金钱的欲望挑战,才能超越自己,坚守信念,成为大记者。”
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即所谓的全感采访。[4]运用“全感采访”不仅可以获得新闻事件及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捕捉新闻事件、人物形象、活动情节,甚至能透视出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全感采访”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采访艺术。我们提倡“全感采访”的目的,就在于发掘和掌握事实的真相。因此,记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亲自考察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第一手材料。深入现场是“全感采访”对记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全感采访”的基础。但深入现场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现场感受。就是说,记者要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感受。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了解、体验、观察、搜索、分析,以此来复原人或事物的神态、质地与质感,以便在文稿中更真实地再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全感采访”是一项扎实、细致的采访活动,必须锐意发掘,“不怕麻烦地研究,不怕艰苦地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地奔波”(邹韬奋语),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或事物的闪光点,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三 调查类采访的艺术
采访是对人性的测试。记者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记者对行业的了解,对产业的观察,也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采访注定是一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打赢它。[5]
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1)、怎样开始第一个问题
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而又要礼尚往来的战争。很多预想中的问题要找机会提出,而有
时对方不经意的回答却埋藏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答案,机会也许稍纵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对方的信任,不仅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访的艺术。
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最好和编辑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习惯,这些问题可以写下来,也可以默记在心;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甚至都可以是天气;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其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问题而闻名于世。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就会发现,她提的问题越尖锐,她提问时的表现却越温和。她和那些风云人物的采访,有时像一只野兔在追踪一只狐狸,有时又像一个斗牛士用红布去挑逗那些发怒的公牛,但是很多时候,法拉奇经常在采访中被训斥,被盘问,被考试,但是她从未放弃。
(2)、鸡尾酒提问法: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
采访的目的,就是去求证,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时记者需要了解比较宏观的情况,比如行业的发展于趋势,采访对象对某一个重要政策和法律的看法,而更多的时候,记者需要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人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而重要的细节对于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从提问的类型可以分成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开放式提问的问题主要是观点性的,而缩小性提问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事实性的。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一次报道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期节目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个篇调查性报道的关键。
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但是记者同样要考虑,过于咄咄逼人,也许会使采访对象生气甚至采取不回答来对付。这个时候,口气要变得缓和,但是绝不能放弃对关键问题的求证。提问方式的急缓也是需要交叉使用的。
如果采访对象确实不愿意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另外,采访对象自鸣得意透露出来的成功经验,记者只要顺势诱导,可能会使采访变得酣畅淋漓起来。
采访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测试,每一个采访对象和常人一样,他需要沟通,他需要被承认,需要和一些觉得可以信赖的人说出他的秘密。人性和利益、立场有时是相冲突的,这个时候,记者就要洞察这中冲突中的缝隙。
(3)、在采访中怎样不会被误导
传统的采访理念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把握主动权,但它不一成不变的。尤其在采访一些高端对象时,他们的思维能力足以模糊提问者和回答者的界限。如果过分地强调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者角色而忽视对被采访者提出问题的回答,那么采访中的信息流动将是单向的,在一些情况下,这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事实上,如果忽视记者是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新闻采访中就会陷入被动,从而受采访对象的有意引导,成为他们的“传声筒”;而如果过分强调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挖线索”、“套新闻”、引导采访对象的主导作用,又会导致采访的失效和新闻失实。
被采访者是信息的提供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主要的信息寻求者,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有寻求信息平衡的心理需要。在实际采访中,被采访者常常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信息提供者,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也会提出问题给记者。有时这些采访对象甚至自有一套如何不把秘密讲出来甚至是制造迷雾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通常会遇到这样几种典型的提问: [5]
a 询问来意型:“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除了专业和记者打交道的如公关、宣传部门,或重大事件的直接当事人,一般人见到记者的时候,他(她)都会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记者要采访我?”或者“记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来这里是想伤害我、让我困惑,还是来帮助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得到两个层面的回答:第一,这种采访关系是在怎样建立起来的,是什么事促使你们建立采访关系,他(她)本人与你要采访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第二就是怎么找到他本人,也就是他问题中的“你”——记者和“我”——采访对象本人,是怎么建立关系的。针对第一层疑问,记者要表明的,就是采访目的,因什么事采访;对于第二层疑问,记者要回答的就是采访关系建立的非偶然性,给采访对象一个对该问题谈话的理由。
这些问题是采访对象在采访开始前提出的,采访对象会衡量自己的收获和向记者透露其寻找的信息所带来的损失。如果回答不好,那被采访者就会拒绝或者把怀疑一直保留到采访结束。而记者则努力向消息来源展示其通过揭露信息将会得到的报偿——公开、尊敬、以及弃暗投明的感觉。
b 试探型: “对于这个问题,你知道多少?”
如果采访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士和不愿意把所知信息全盘托出的对象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他们会问“他有足够的能力吗?他成熟吗?值得信赖吗?”或者“他会理解或误引用我的话吗?”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被采访者一方面想知道记者对该问题了解多少,有多高的理解能力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他也在寻求双方共同的话语空间。
信息互动是需要共同信息空间的,互动双方拥有的共同信息越多越便于沟通。因此,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记者要表现出自信,如婉转地回答: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两年报道工作了。另外,也可以将自己知道的专业知识简单说一下,有时候提出几个你熟悉的专业人士和他们的工作也会很有成效。
除了专业领域报道,在调查性采访中,被采访者的这些问题通常会是回避采访的借口,那就应该以更策略一点的方式说出你知道的情况。如说出一些你知道,而且被采访者也可能会知道的情况,使得被采访者无法回避你提出的问题。
c 交流观点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被采访者有时候在表明自己认识或者立场的时候,可能就会反问记者的观点。这通常会让很多记者感到为难:如果说“这不是给我回答的”,避而不谈,可能就会让被采访者失去谈话的兴趣;有记者则把自己的观点、立场和盘托出,希望达到“交心”的目的,这又在无形中影响了被采访者。
以某期《新闻调查》为例说明。事情证明,如果那次采访只是“我问你答”,按部就班地进行,就不会形成那么热烈的讨论气氛,采访也就不会得到那么丰富的信息。
卡尔·伯恩斯坦说,好记者是好的倾听者。但很少有消息来源会与一位不称职的、只知道利用他人的记者交谈。所以,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必要就一些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记者此时的回答应该尽量客观、中立,以引导被采访者表达自己观点为根本目的。
d 主动询问型:“别人说了些什么?”
被采访者便不仅是一个信息提供者,而且还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寻求者。由于个人掌握信息的有限性,而记者在公众面前常常扮演着媒介代言人角色,他们经常会向记者那里寻求信息,即使是在采访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这时候,记者保持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态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不能为讨好或取得一方的信任而将不太确切的信息告诉给采访对象
e自我保护型。“报道了这些对我会产生什么影响?”
被采访者不能确定自己的话经过报道后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疑问的提出会采访开始前,也会在采访结束以后。面对这样的疑问,记者不能因为采访素材已经得到而忽视被采访者疑问,或者以一句“没事”来敷衍。如果有需要,专业的记者通常会告诉被采访者他们有四种选择:真名并可以引用原话;使用化名;不具名,只引用事实部分;只做帮助理解事实。同时记者也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如“我希望还是出真名,和对一些话的直接引用,这样您的观点会更明确”等。
(4)、采访的完成和后续工作
采访通常用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抓准机会问一些关键性的,甚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一旦过了这两个阶段,就应该缓和下来,给采访对象留一些余地,然后就可以结束采访。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应该感到是由采访对象结束这场采访的。
在采访结束之前,还可以作一些核对工作,如果觉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话,比如说数字、人名还有一些关键性的细节,都可以抓住最后的机会核对。在告辞前,结束采访的话应该用礼貌,表示感谢,同时还要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联系,以便进一步获得有关资料。
四 非言语信息采访
语言在采访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其实非语言采访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中也是相当重要的。非言语信息采访(暂译为Non-verbal News Gathering)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闻记者通过言语之外的传播方式影响采访对象以获得新闻信息的活动,二是指新闻记者通过对采访对象非言语行为及其环境的观察、分析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
电视以其声画并茂而独具优势,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语言是展示事实真相的重要要素。但同时不能忽律的叙事作用。记者的采访要利用画面、挖掘画面,但绝不能重复画面。语言要拓展到画面以外,力求通过对方的回答展示画面以外的东西,或是补充画面没有拍到的东西。
如《新闻调查》这样一个周播,45分钟的深度报道类栏目,虽然时效性不及日报、网站等媒体,但面对深度报道又有着电视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音像效果。在画面和声音的结合中展现细节和冲突,在严肃与真实中呈现事实真相;弥补时效性的先天不足,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多信息、全角度的将事件进行还原和挖掘,让不同层次的受众均能接受。所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非语言的很好把握对于一期节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非言语信息采访外延极广,在此只能通过对其主要因素的归纳和评析来窥其一斑。[6]
(1)服饰语言
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第一深刻印象也许要算他的外表衣着和随身饰物了。记者衣着打扮不仅应符合自己的年龄、身分、爱好,而且还要根据采访任务的性质、现场环境以及采访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讲究。有时出于需要,记者还要"改头换面"。美国记者哈尔·希格登为了采写有关管理咨询业的文章,打上素色领带,穿上高统袜和背心,因为这是当时咨询行业的装束。随后不久,他在采写一出戏剧评论时,又换了一套大不相同的服装。这种能产生自己人"效应的乔装打扮能使被访人对记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时空语言
采访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对时空的精心安排和巧妙运用是保证采访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时间要素而言,记者应处理好:
a打电话的时间:采访一般应事前电话预约。那么,什么时候打电话呢?假如被访人正在睡觉、洗澡或在更糟的情况下突然电话铃声响个不停,那么,他本来会同意的采访也许会因此而夭折。
b采访时间:一般来说,采访应安排在被访者认为方便的时候,并能保证他有充足的时间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接受采访,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应选择不同的采访时间。亨特·汤普森认为:给政客打电话的时机最好是在深夜,因为在大白天或办公桌前根本别想听到实话,如果在他们疲乏不堪、酩酊大醉或意志薄弱时抓住他们常常可以有所收获"。
c作笔记的时间:谨慎、胆小的采访对象一看见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就十分紧张。因此,记者应沉住气,等采访进行到一定时候(通常是采访对象谈到兴奋处时)再拿出本子记录。
d停顿的时间:采访过程中,当被访人对一个问题答复以后,记者仍然默默不作声,停顿几秒钟。时间的停顿这种非言语行为便给被访者传递出信息:你的答案不够充分;我还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我对你这番话的可信性持怀疑态度……一旦对方注意并领悟了沉默"这一非言语信息的含义,便不得不作出反应,于是谈得更全面、更清楚、更令人满意。
e舒适的采访地点:能营造融洽的关系,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有许多人,尤其是不习惯和记者交谈的人,觉得在工作地点较为自在,于是,有经验的记者就常将采访地点安排在他们的工作地点:到更衣室去找运动员、到后台去找演员、到音乐厅去找乐队指挥、在室外竞选讲台上约见政治家……
如果采访是在记者的办公室或客厅进行,就要仔细安排一下房间的陈设了。如果是在某个约定的地点,记者不妨先到一步,适当地安排一下座位。心理学者发现:即使是老于世故的人,首次见面围桌而坐也比面前空无一物要自在些。因此,一张特意安放的办公桌或茶几对于营造良好的气氛大有裨益。
f采访时坐的位置:一般说来,不要坐在采访对象的正对面,这样会使他不舒服。
若采访是在被访人的办公室或客厅进行,就应留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如房间布置是时髦还是老式? 是整洁还是邋遢?家具或办公桌是浅色还是深色? 屋子里有照片和油画吗?……这些都是表征被访人世界观、生活习惯、爱好、志趣的非言语信息,它在被访人出场之前就已向我们准确地介绍主人的情况了。
g变换采访地点:写人物专稿有时要进行多次采访。这时,不妨变换采访地点。心理学对于人的知觉研究表明:在我们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变动。因此,采访中一成不变的环境会产生单调、陈旧的厌倦感,而环境的变动易于引起被访者的新鲜感,从而产生有利于采访的情绪。
(3)物体语言
采访伊始,记者可利用一些相关的事物作为触媒去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灵,为双方正式交谈营造一种和谐而亲切的气氛,从而缩短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斯诺前夫人海伦去见毛主席时,拿出斯诺照的一张主席的像片,从而引起主席丰富而有趣的联想。这张照片如同桥一样把她和毛主席联系起来了。米尔德里德·泰森为工商企业杂志写过无数专稿,她每次采访要求都会被采访对象欣然应允,原因很简单:她把一篇自己撰写的、已发表了的同类文章的复印件附在要求采访的信内,采访对象从这一物体语言--专稿复印件上至少能获得两种信息:该记者是撰写工商企业文章的行家里手,不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如果接受采访,自己的公司将同附件上被报道的那家公司一样,甚至以更好的形象出现在传媒上。作为精明的企业家,他也深知在一家全国性的商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价值。
(4)体态语言
保罗·埃克曼在《病态心理学和社会学杂志》上撰文说:"自然流露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并非毫无规律的活动……而是具有与言语行为相关的独特的传播价值。"比如,被访者的上半身显得轻松自在,但他的脚脖子却用力蹭着桌子腿,这表明他紧张、焦虑;他眼睑的微小动作也能表露出无法估价的信息:惊骇时稍稍张大,仇恨或沉思时微微眯起。总之,从采访对象红晕微现、脸色发白、渗出汗珠、吸着雪茄、摆弄着眼镜、不停地踱来踱去……这些非言语行为中,记者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是不难采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的。有些具体的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也许比被访人的言语语言更能说明问题。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还应巧妙地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来影响和引导被访者的话题和情绪。如在被访者谈话时,不时点点头以示赞同,这样对方会觉得你与他有同感,便热心提供情况;当对方讲得不清楚时,不妨皱一皱眉头,面露疑惑之色,他便会给你加以解释和说明。作家莫顿·享特甚至发现:录音采访时记者装着作笔记的假动作也能使被访者忘掉录音机的转动,从而去除紧张感。
(5)副言语
“记者就像演员一样,他会向你提一个陈腐的问题,但从他的语调里,你可以知道他听得进什么,到底要什么。你也几乎可以从他的表情、体态和动作看出他对你的实在意图。大多数记者在见到你之前早已把文章写好了,他们不过是要你说几句证明他们写对了或者为他们作点补充而已。"
沃伦·贝蒂这段评论可以说是采访对象对平庸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的一种反馈。这种反馈说明:采访过程中记者在研究被访者,被访者也在观察记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且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沃伦·贝蒂的评论不仅告诫新闻记者在同被访者接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还应注意语音、语调这一类副言语特征。
正如丹尼斯·墨非所建议的那样:由于声音能显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因此,采访中,特别是电话采访中,记者应在声音中加进"友好的微笑",语音语调应愉快自然、热忱亲切、富有活力,哼哼唧唧和装腔做势的声调都是忌讳的。
副言语中不含褒贬的功能性发声,如"嗯"、"嗬"、"嘿"之类在采访中起着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表明自己在认真听对方谈话;二是鼓励对方继续谈下去。一位研究者发现:以"嗯嗯"应对的记者得到的回答,是不“嗯嗯"应对的记者所得到答复的两倍。难怪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中不无诙谐地说:在采访对象谈话时不要打断他,"嗯嗯"就是了!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新闻作品]中国调查记者缘何提前“退休”?周国洪 发表于 2005-6-29
[2]《目击历史》 夏骏 王坚平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134页
[3] 新闻采写需要求异思维 作者:王咏梅 文章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5-11-3
[4] 记者的采访艺术 文章来源:人民网
[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专家视点 当代传播学术网2005-11-10
[6]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概论》,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299-305页。
刘星 200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