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背景与意义
央视国际 (2006年02月23日 19:10)
一、“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十五”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科技就成如下:
一是围绕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提高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超级计算机、电动汽车开发、SRA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施863、973计划等,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神六”航天飞船实验取得圆满成功,量子纠缠和量子通讯、澄江动物群脊椎动物起源等一批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据一席之地,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施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930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1551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营业总收入达33812.8亿元,实现利税1467亿元。
二是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等12个重大专,取得了“龙芯”、红旗、永中、0.1微米光刻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跨越,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专项的实施过程中,深入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培养出重大学科带头人1000多名,申请专利近2200项,发表论文4000多篇,形成技术标准1000多项,拥有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三是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涌现了一批以华为、海尔、奇瑞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条件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是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排名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国家和地区排名从2000年的第30位上升到第24位。全社会科技投入稳步增加,财政科技拨款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我国全社会R&D投入预计将达到2360亿元,R&D/GDP达到1.3%。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1270亿元。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研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0万人年。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科技产出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SCI、EI、ISTP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总数达11.1万篇。2005年国内专利申请总数达47.6万件,授权量达到21.3万件。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奖励数量大幅增加。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五”的获奖项目比“九五”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有所突破,打破了多年空缺的状况。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主动性增强,科技外交能力明显提升。同152个国家和地区建有科技合作关系,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质计划、欧盟伽利略计划等国际大型合作计划的主要参与者。科普及事业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公众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98%,比1996年的0.3%增长了6倍多。
尽管我国科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人有较大差距,而且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科技、经济、管理等社会各方面的2000多名科学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今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简称“决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国家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提高。二是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决定了我们依靠科学技术。三是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我国必须靠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一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总量,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二是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三是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四是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三、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
《规划纲要》确立了未来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中央“决定”的精神,全面落实《纲要》的任务和部署,“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放在优先位置,力争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二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五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启动一批重大专项。
为顺利实施《规划纲要》,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增加科技投入;进行税收激励;加大政府采购扶持;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激励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十一五”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政策的细化工作,把自主创新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责编:刘棣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