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用生命兑现诺言的村支书李鸿海 > 正文

践诺在生命的倒计时里?

央视国际 (2006年02月08日 09:36)

  纷纷扬扬的雪花把翔山大地装点的一片雪白。严冬的寒冷,并没有挡住翼城县两坂村百姓“向农建要效益”的步伐。推土机、拖拉机,机声隆隆;青年人、壮年人,人声鼎沸。他们的目标是:冬春再苦战,铲平六里垣,旱地变水田,建设好家园。此刻,站在自己“遗像”前的李鸿海,低头默语:“鸿海啊,鸿海,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躺下?时间啊,你能否慢些走,给俺机会,再和群众一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把劲,出把力……”。

  

生 对 死 的 承 诺

  生对死而言,人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有人心惊胆颤,也有人大义凛然。?

  李鸿海属于后者,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剩余的时间不多的时候,毅然立“像”铭志,为生命倒计时,向死亡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绝不把“遗憾”带进“棺材”。深埋在李鸿海心中的“遗憾”是自然和历史形成的。?

  座落在翼城县城东的两坂村,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艰苦劳作,世世代代没能征服这穷山恶水的肆虐,致使建国30年,仍然山河依旧,面貌未改。

  土生土长的李鸿海,从小就吃尽了苦头,他目睹了父辈们生活的艰辛,立志要建设文明富强的新农村。他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保管员、生产队长,一直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30年如一日,苦干实干,勤俭创业。无论填沟造地,还是打坝修渠,总是干在最前面。尤其是198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他心里想的一直是老百姓,谋的一直是如何使两坂村的老百姓富起来。?

  1986年,李鸿海抓住机遇,壮大集体,并以个人名义筹措资金60万元,为集体建起了一座小煤矿。以此为依托,村里运输、服务等行业迅速崛起。到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从此两坂村成为全县闻名的小康村。李鸿海被县委命名为“功勋党支部书记”。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还有一些村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李鸿海仔细审视了自己的工作。是啊,村里还有那么多人没干的,没花的,得为他们谋富路啊!要致富,农业结构不调整不行。种,就要种值钱的;养,就要养利大的。李鸿海风风火火,思谋着两坂村结构调整,能够让大多数农民得到实惠的种养规划。?

  1996年至1998年,李鸿海在两坂村时隐时现。有人说他“发”了,溜之大吉;有人说他“怕”了,远走高飞。议论面前,李鸿海不屑一顾,依然撩起双腿往外跑。陕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三天抱回几条小狗,两日牵回几只小鹿,还有红提葡萄、大枣……引回来的项目,大大小小,越来越多。然而,长年的操心劳累,多日的奔波伤神,加之饮食起居的极不规律,使李鸿海积劳成疾,沉疴在身。?

  一天,李鸿海多日来一直认为上火的胃真的“火”了,不仅吞食困难,而且吃了就吐。到医院一查:晚期贲门癌。恶讯犹如晴天霹雳。妻儿老小个个都被惊的目瞪口呆,但李鸿海定过神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求你们替我保密”。时值1999年的冬天,担任党支部书记17年的李鸿海,又以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可是本该高兴的事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张罗着为父亲做手术的儿子,连夜从县城赶回村里:“爸,你为村里的事,操了一辈子的心,现在该歇歇啦。”从小就对李鸿海格外亲热的小妹也说:“哥,村里的事那么多,能干完吗?能人多的是,不缺咱一个。”?

  李鸿海摇了摇头说:“我知道这病的厉害,与其等死,不如一拼,心里也好受点。”妻子看到鸿海毫无回头的意思,便发出最后“通牒”:“先为自己再为别人吧,你要再当这个差,我就离开这个家!”“当了这么多年干部,没有什么贡献,我不甘心啊,就让我抓紧时间,多给群众留点想头吧。跟着我,这辈子你没享啥福,等过后了,你再跟儿子进城吧。”面对受苦受累多半辈子的妻子,李鸿海的心中确有道不尽的愧疚。在第二天就职演说的群众大会上,李鸿海精神振奋,慷慨陈词,一口气向村民许下了8个诺言:东接大枣西建棚,红提葡萄挂园中;特种养殖鹿成群,农贸市场添新景;高山引水绕梁行,架桥修路飞彩虹;重师兴教成村风,明日两坂看后人。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了村民们阵阵喝彩:原来,李书记东奔西走,为的是大家,谋的是真事呀!?

  然而有谁知道,真事的背后是血与泪的交融,生对死的承诺。??

  

大与小的抉择

  信为人本,一诺千金。两坂村的村民们都知道李鸿海的禀性,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得做。8个承诺,少说也得百万,钱从何来?病情日重的李鸿海心急如焚。为筹集资金,他东奔西走,上至省里,下至县上,“磕头”祷告,乞求“施舍”。不久,通村的大桥便奠基动工了。

  这一天,村民们自发地敲起锣鼓,放起鞭炮。李鸿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多日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开来。看着大桥工地,车水马龙,机车轰鸣,李鸿海显得异常振奋,这里借钱买水泥,那里组织运石材,围着大桥日夜忙碌着……早已把儿子要求他尽快手术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2000年7月19日,在建桥工地,李鸿海突然晕倒在河中。他终于被乡亲们送到了医院。这次手术,胃切除了四分之三,食道切除了15厘米,肝切除了一叶。

  手术后的第7天,李鸿海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照相馆为自己照了一张“遗像”,然后,家也没回就到了架桥工地。老干部李成斌掀起他的衣衫,看着手术后缝合线都还未拆的伤口,泣不成声,哽咽着说:“李书记,你怎就不知善待自己?”?

  “这修路的事,是咱两坂村乡亲们盼了多年的大事,我不放心啊。”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冲刺,别有一番紧迫感。村南的大桥工程还没有完工,村东的酸枣接大枣工程又紧锣密鼓地上马了。?

  此时,恰逢翼城县委、政府向全县提出了“十五期间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翼城”的宏伟目标,在农业调产方向上提出了“大棚进川、林果上山”的号召。李鸿海从乡里开会回来,精神大振,连夜召开了支部、村委联席会议,提出了“再造两坂”的构想,并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动员群众接大枣上大棚。?

  两坂村沟多、坡多、崖多,满山遍野的枣刺有百年之称,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红枣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前景十分诱人。?

  精明的李鸿海,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开阔眼界;又把群众领到本村李博鸿的枣园,召开现场会,现身说教,典型引导。?

  然而,学归学,看归看,村民们酸枣接大枣的积极性就是调动不起来。夜深人静,李鸿海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这2分钱的本钱,5分钟的技术,人人都能学,家家都能搞,怎么就推不开呢?”终于,他想到了用政策调动。?

  2001年正月,村委会向全村发出《告两坂村民书》:接穗由村里统一免费提供,每接活一株,村里奖励两毛钱。村民李成福就是奔着这两毛钱才去嫁接大枣的。他当年接活3000株,得到奖金600元,并收获红枣250公斤,卖了700余元。尝到了甜头的李成福,第二年与妻子一道,起早贪黑,一下子就接活大枣6000余株,当年总收入5000余元。一时间,村东接大枣红红火火,村西上大棚热热闹闹,村南栽葡萄紧紧张张,村北搞特养匆匆忙忙……“调产热”热透了两坂。

  2001年的春天是美好的。然而谁能想到,在这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孕育生命的春天,带给李鸿海的却是撕心裂肺的打击。那是4月的一天,李鸿海带人到外地学习红提葡萄栽培技术,刚刚回到村上,人们就告诉他:“你家小儿子出了车祸,已送到县医院。”等他和妻子赶到医院,儿子已永远闭上了眼睛。“儿啊……”老夫妻俩瘫倒在院中。自己黄土埋半身,死又何惧?可儿子毕竟只有22岁啊!“儿啊,爸爸对不起你呀……”老年丧子之痛,令李鸿海刻骨铭心。“儿子几次让你找工作,你却硬留他在村里搞建设,这下可留住了。儿啊,让妈去陪你吧……”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妻子悲痛欲绝。有人说:“李鸿海真要倒下了。”可在办完儿子葬事的第3天,李鸿海又毅然地带着84名村民踏上外出参观的征程。未竟的事业支撑起了李鸿海疲惫的身躯。在大寨,李鸿海硬撑着和大家一座山一座山地转,一个厂一个厂地看,从虎头山到制衣厂,行了10多公里。白天尽管辛苦,李鸿海咬着牙还能坚持。但在晚上,李鸿海却彻夜难熬,躺着睡觉,饭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他只好坐一会,靠一会,等待天亮……大寨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着李鸿海的斗志,大寨艰苦创业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李鸿海向群众兑现诺言的决心。?

  李鸿海结合县委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双五”活动,以培育产业为突破口,抓培训,搞示范,强化服务,带动党员学技术,上项目,结对帮扶。3年时间,全村酸枣接大枣50万株,被县委、政府命名为“红枣第一村”;兴建高灌6处,帮助村民上蔬菜大棚30个;发展梅花鹿100头;发展红提葡萄120亩;退耕还林3045亩。几项相加,年为农民增加收入50万元。?

  癌魔肆虐、失子之痛,事关的只是自己,只要天塌不下来,就不能动摇办好8个承诺的决心,就得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李鸿海在大与小的抉择中,始终没有迷失方向。

  

长和短的计划?

  每次到医院,李鸿海问医生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有多少时间?”为了两坂村的今天和明天,李鸿海把目光投向了子孙后代。

  村里的幼儿教师李仙雅教学成绩好,在全县出了名。2001年,她被县城育才幼儿园高薪聘请担任了副园长。?

  李鸿海听说此事后,连夜赶到李仙雅的家里,想将她留下。他先是苦口婆心,说服她的父母,后又进城做仙雅的工作:“咱村是不富裕,发的工资低,教学条件差,但很快会好的,有什么条件尽管提,只要你回村,什么都答应。”望着李书记瘦弱的身体,李仙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李书记你看我回去自己办学可以不可以?”“行,我大力支持。”回到村里,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办学的李鸿海,为办证费尽了周折。他找人整修校舍,购置教学设施……直到全村80名幼儿走进教室,他才松了一口气。其实,早在1982年,李鸿海就瞄上了教育事业。当时牢寨煤矿向两坂村退赔了土地占用费12

  万元,很多人建议分发给群众。是李鸿海说服干部群众,又多方筹资6万元,建起全县第一座现代化教学楼。今年县上合并学校,又把中心校址选在两坂村,生源扩大带来的问题是校室不足和设施落后,李鸿海又大包大揽,表示一定满足教学需要。目前,高小实验楼的建设已破土动工。长抓基础教育,李鸿海没有停过步。?

  短抓成人教育,李鸿海也没有松过手。1983年,村里得到邻村村民占地补偿金3万元,李鸿海又果断决策,对植树300株以上的户,每户补贴200元,帮助购买一台电视机,使两坂村率先在全县发展成为电视第一村。多年来,李鸿海把返乡老干部、老教师视为宝贵财富。每逢重大节日,总要登门一一看望;每逢外出参观,总要邀请一同前往;每逢重大决策,总要预先通气、商量……李鸿海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老干部,使他们一个个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老党员李博鸿,自从担任红枣协会会长以后,常年在地头指导群众嫁接,并组织老干部们一道编印了《红枣高产管理》小册子,发给枣农。他说:“跟着李鸿海,干的充实,活的有价值。”?

  在老干部们的倡导下,李鸿海又把注意力集中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上。矗立在村东的“红枣亭”,记录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红枣产业的艰难历程,展示了全县红枣第一村的美好前景。?

  座落在村南的“发展亭”,纂刻着全村干部群众重教兴学的捐款、建桥筹资的贡献。位于七勇士殉难地的村北“勇士亭”,向人们讲述着抗日英雄的动人事迹,教育后人不忘国耻,富民强国。

  

穷与富的认识??

  在村里,有人说李鸿海最穷,也有人说李鸿海最富。?

  走进李鸿海的庭院,几间破旧的北房已年久失修,衰微破败,与大多村民的新房相比,恐怕要差好几十年。屋内的几件老古董,是父亲留下的纪念。?

  唯独有台14寸的彩电显得十分耀眼,那是儿子孝敬父母的一份情爱。村民靳有德这样评价他:“不抽烟、不喝酒、吃饭穿衣不讲究。”至今,谁也不相信,李鸿海还欠兄弟姐妹6万余元。前几年,远在西安的表哥不时来两坂催债,那是李鸿海为了给村里通电借的款,时隔10年,表哥看没了指望,便断了这门亲缘。为村里办煤矿,李鸿海零打碎敲,在大妹子家借了2万多块。后来村里搞调产,李鸿海又让儿子谎称“订亲”,借来了7000余元。前几天,大妹儿子结婚,妹夫上门要李鸿海“凑点钱”,他第一次低着头和妹夫说:“你再想想办法,那3万块钱,我死前一定还你。”上高灌,李鸿海把小妹夫去逝前留给孩子上学的钱垫了进去。建大桥,他又到小妹开的百货店里赊东西、拿现金,弄得小店几乎不能开张。前几天记者采访,小妹看着哥哥牺惶,说:“那2000元钱不要了,算是给村里做了点贡献。”

  李鸿海不是一个生性懒惰的人:无论春夏秋冬,天不亮便起床外出,天不黑总不着家门。李鸿海不是一个没思路的人:办煤矿,引鹿种,接大枣,上大棚,栽葡萄,建市场,是个行行通。李鸿海不是一个窝囊人:路子广,关系多,信息灵,先后找回资金几百万元,帮助村民贷款几百万元。但李鸿海把赚钱的功夫花在了群众身上,把赚钱的机遇让给了他人。1996年,李鸿海从山东考察回来,买回了两只小鹿,在家里喂了半年多,本想自己发展。但本村的村民李峰找他几次,想把鹿种让给自己。鸿海答应了,不但给李峰传授了很多养鹿知识,而且把两只小鹿原价转让。如今,李峰已成为全村养鹿大户,存栏17头,每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并带动全村14户村民参加了养鹿协会,存栏100头,年收入达20万元。去年夏天,村里的120亩葡萄园大面积遭受虫害,李鸿海真是急疯了。这里聘技术员,那里买农药,招数用尽,不见效果。听说曲沃的于风兰是出了名的“葡萄状元”,李鸿海便差人去请。谁知,去了几次,就是请不来。李鸿海不得不拖着病体出马,于风兰终于跟李鸿海来到了两坂。?

  3年过去了,随着1.5公里油路铺设的最后完工,李鸿海向群众作出的8个诺言一一兑现,全村人均收入今年将达到3000元。

  两坂村的老百姓富了,可他们的支书没富。?

  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村里群众,李鸿海的体重由105公斤急骤下降到60公斤。许多村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李鸿海家门外的石头上,经常看到今天一包红糖、几斤挂面,明天一篮红枣、半篮鸡蛋……,那是群众偷着送给鸿海的一点心意,因怕他不要而不得已采取的办法。为了表彰李鸿海一心为民的精神,翼城县委、临汾市委于最近分别做出决定,号召干部群众向李鸿海学习。?

  党的十六大之后,李鸿海又一次立下誓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拼上老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生命的倒计时里,李鸿海继续兑现着对群众的诺言,实践着对党的誓言……

  ?

责编:马芳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