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用生命兑现诺言的村支书李鸿海 > 正文

上下求索抓教育

央视国际 (2006年02月08日 15:00)

  “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多年来,李鸿海上下求索,不遗余力。

  1982年,李鸿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伊始,牢寨煤矿向两坂村退赔了土地占用费12万元。这是两坂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很多人建议分发给群众。但李鸿海想,12万元分给1100人口,人均只有100多元,解决不了村民脱贫的大问题。如何用好这笔资金,让小资金发挥大作用,李鸿海把仍设在破庙里的学校纳入了视野。他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后代”。并说服干部群众,利用这笔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初,李鸿海又多方筹资6万元,花了18万元建起上下两层共50间的全县第一座现代化教学楼。

  1983年,村里又得到邻村村民占地补偿金3万元,李鸿海又果断决策,对植树300株以上的户,每户补贴200元,帮助村民购买电视机,使两坂村率先在全县发展为电视第一村。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使农民通过现代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增长见识,解放思想,了解信息,学习技术。

  幼儿教师李仙雅教学成绩好,在全县出了名。2001年,她被县城育才幼儿园以月薪1000元聘请担任了副园长。李鸿海听说此事后,连夜赶到李仙雅的家里,首先做她父母的工作,又亲自跑到了县城恳求李仙雅回村任教。望着李鸿海瘦弱的身体,听了他感人肺腑的话语:“有什么条件尽管提,什么都答应。”李仙雅在答应回村任教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办学的要求。回到村里,李鸿海主动找人整修校舍,购置教学设施,并办回了社会办学证书,先后花了一万多元,直到全村80名幼儿走进教室,他才松了一口气。

  多年来,李鸿海把返乡老干部、老教员视为村里的宝贵财富。每逢重大节日,总要登门一一看望;每逢外出参观,总要邀请一同前往;每逢重大决策,总要预先通气、商量。李鸿海的诚心终于打动了他们,促使老干部们一个个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002年,县里合并学校,西北片中心校址选在两坂村,生源的扩大造成了校舍的不足,李鸿海又积极地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目前,高小实验楼已建成,内设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室,两坂村农民技术学校也派上了用场。

责编:马芳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