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王乐义:科技兴农 勇于创新 > 正文

人民日报:他把蔬菜大棚推向全国(上)
——记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上)
央视国际 (2006年01月20日 10:42)

  本报记者 宋光茂 李章军 何勇

  他创造了事业的奇迹???发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

  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1978年因直肠癌做过大手术,至今,65岁的他身体依然健壮硬朗;他的胸怀装着全中国???他无私地将大棚技术在全国推广,使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他,就是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王乐义对中国人餐桌上的贡献、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非同一般。正因为如此,2005年4月7日,在山东寿光视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握住王乐义的手,郑重嘱托:你要把大棚技术一如既往地向贫困地区传播,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没有他们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农业发展靠创新,农民增收靠不断创新。”???王乐义总是谦虚地说,他的冬暖式大棚还算不上创新

  钢架支撑、小山般的北墙、拱形无滴膜棚顶、吸热聚光,记者一钻进王乐义发明的冬暖式大棚,严冬顿时像换了个季节。翠绿的黄瓜秧顺着铁丝舒舒服服地使劲往上蹿。临近春节,黄瓜也都顶花带刺了,一根根垂悬着,煞是可爱。正在打理的三元朱村村民杨兰贵对记者说,这是村里的第三代大棚,棚顶能自动卷帘、棚内能自动灌溉,太阳自动加温,温度自主控制。

  寿光有农业传统,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即出自寿光人之手。在王乐义发明冬暖式大棚之前,这里也有取暖式大棚,每个棚一冬要烧五六吨煤,还只能生产叶菜,不能生产果菜。

  1989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要建不取暖的新式大棚,村里一下炸了锅。

  乡亲们纷纷质疑:“咱村里一架大棚一年烧上万斤煤,春节前还长不出菜来。想用冬天的太阳晒出黄瓜来?那是神仙办的事!”

  “这是眉毛上荡秋千???悬乎!”

  一个棚需投入万余元,可当时村民收入不到1000元,万一砸了……“当书记的甭老母猪打架???光动嘴。能发财,为什么村干部不种?”

  好心人劝慰:“二哥,别折腾了!1978年,你得了绝症,险些丧了命。以前,咱村里老少爷们是胖大海掉进黄连水???都在苦水里泡大的。在你带领下,好不容易把村里的三个不长庄稼的埠岭改造好,栽上果树,现在温饱了,先过几年安稳日子吧。”听是听,王乐义没往心里去。王乐义并非心血来潮。

  1988年腊月,他了解到辽宁瓦房店一农民能种植反季节蔬菜,就带着7名党员去软磨硬泡,费尽口舌,学到了越冬大棚种植的一些技术。经反复推敲、试验,从墙体、骨架、覆膜、方位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

  不管群众理解不理解,王乐义都要发动。“当干部就是让群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不,要干部干啥?”

  可无论怎么做工作,村里就是没人响应。

  怎么办?“党员是干啥的,党员就是带头的。”王乐义和全村的另16名党员首先示范,“农村共产党员最大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风险党员不担,谁来担?”

  1989年8月13日,17个共产党员示范棚破土动工,10月播种,12月24日,第一批冬季黄瓜顶着黄花上市了:每公斤20元!到第二年5月一算账,棚均收入2.7万元。在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群众眼热了,第二年没用动员,一下子上了181个大棚,户均1个多。王乐义等17名党员手把手地把技术传给村民。

  “一村一镇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民兄弟都富了才是真的富,搞技术封锁不是共产党员的品格。”???人们赞扬他身上集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总是说还很不够

  三元朱村种大棚黄瓜发了大财,在寿光甚至全省引起了轰动。第一茬黄瓜刚下来,“较量”就开始了。有人来“点拨”王乐义:“乐义啊,现在老少爷们都指着这技术发家致富呢,你可不能轻易传出去,咱先封锁三年,等大家发了再说……”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王乐义知道乡亲们心里打的“小九九”。

  王乐义说:“我当时内心也斗争过。我这个村支部书记是该让村民富起来。”与此同时,镇党委书记来了,要求他在全镇推广;县委书记来了,要他在全县推广;省领导来了,要他在全省推广。

  念头闪过,王乐义还是下定了决心。在党员会上,他情真意切: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员是不分村不分镇的,就是要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别人,外地的农民兄弟跟咱一样想致富啊。全国还有多少城乡居民冬天吃萝卜白菜?全国的农民兄弟还有多少没有致富门路?三元朱村不能把这个“利”“专”起来。王乐义打定主意,不搞封锁搞传播!

  第二年,王乐义就任寿光市冬暖式大棚推广小组技术总指挥。一年下来,王乐义跑了足足有4万多公里,有时一天要跑11个乡镇30多个村。县里配的吉普车成了王乐义的“家”:困了,车上打个盹就算睡觉了;饿了,吃点面包香肠就是一顿饭。等到真回到家里了,他常常已经累得双腿拖不动,倒在床上起不来。老伴心疼他,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总劝他不要那么拼命。可王乐义总有说道:“乡亲们建个大棚不容易,搞砸了,一家人可就垮了。”

  这一年,寿光市发展的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每个大棚户平均收入1.5万元。

  三元朱村出名了,寿光市紧接着盛名在外。从最初的17个蔬菜大棚,历经10余年发展,现在全市已有蔬菜大棚30余万个,占地80多万亩,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三元朱村富了不算富,寿光市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算真正富。”更高的目标在王乐义心中矗立起来:为全国农民发家致富摸索出一条路子来,让外省市的农民兄弟也掌握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从1990年开始,王乐义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员,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时至今日,三元朱村还有140多名技术员常年奔波在外,传艺授徒;27人被外地聘为科技副乡镇长,3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

  王乐义自己更不闲着。这些年来,他拖着病残之躯、腰间挂着粪袋子跑了11个省、市、区,行程逾10万公里。

  新疆,他父亲长眠在那里,兄长、弟弟先后在那里工作,他凭一种朴素的感情,先后13次入疆推广大棚技术,结束了新疆一年中8个月从外地调运蔬菜的历史。

  1997年,当王乐义第五次进疆时,在从南疆到北疆的路上,他再一次病倒了。全身酸软无力,发烧使他嘴唇干裂,整个腹腔装的仿佛全是石头。

  终于撑到目的地,王乐义忍着不说,他想尽快到种植点去看看。直到当地的领导发现他脸色不对,才硬将他送进了医院。紧急会诊的结果惊呆了医生:高烧39度多,小肠痉挛引起大便秘结,再推迟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就是这样,王乐义还请求护士把大吊瓶换成小吊瓶。

  护士不由得有点糊涂了。

  “我在新疆的时间不多,早点输完我好到蔬菜种植点上去看看……”

  王乐义以三元朱村为培训基地,免费为新疆培训技术员,人们都说三元朱也有一个“新疆班”。1999年,新疆和田县的一批乡镇干部在村里学成了技术后,把一块牌匾送到了村委,上面写的是:“乐在授艺,义满和田,恩比东海,情结昆仑”。四句话的头一个字正好组合成“乐义恩情”,表达了和田人民对王乐义的似海深情。

  在村里,乡里乡亲都说,这样的好支书打着灯笼也难找;外出传艺,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敲锣打鼓地欢迎他。王乐义说:“这十几年来,我只不过是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能凭自己掌握的技术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富起来,这是我最高兴的。”

  “党员干部站得高,群众就会跟着看得远;党员干部走得快,群众就会跟得紧”???人们夸奖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带头人,但他总是谦虚地否认

  沿着王乐义传授大棚技术的足迹,记者再一次把采访视角追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甘泉县下寺湾镇虎皮头村与三元朱村结为“友好村”,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雷新平感言:“我对王书记敬佩呵,盼望着开春能见上他一面。”这个村已经建起了108架大棚,王乐义带着三元朱村的技术员改写了这里“冬春不见青”的历史,大棚收入占村民收入的70%。王乐义使数千公里外的村子生产发展,使无亲无故的村民生活宽裕。这里的干部群众怎能不感念恩人呢?对此,曾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技术员王佃军却谦虚地说:“我们传过去的是大棚技术,带回来的是延安精神。”

  路走一边,味减三分。王乐义的每一步成功、三元朱村的每一份收获,总是伴随着全国无数个农村受益。王乐义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须已经伸向大半个中国的农村,倾心为民的情感、建设农村的能量一同向所触之处传递。

  记者造访三元朱村,大棚间、墙角处、房顶上,片片积雪,但仍感到这里春意荡漾,村风像春风般和煦。这天是三元朱村大集的日子,农民们来来往往,交换着一年的收获。偶有外地拉菜车辆驶过,不免按响喇叭,村民总是回头报以微笑,礼貌地为车辆让路。

  1996年12月16日,那也是三元朱村的大集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同志到寿光考察,也来到这个大集上。迎头碰上的孙树理等村民都抢着说,现在的农村政策真好啊,千万不要再变了。“现在政策越来越好,皇粮国税都取消了,三元朱人感激都来不及。”王乐义对记者说。

  三元朱村安了几个大喇叭,王乐义空闲时也常在喇叭里理论理论。他不急不缓、循循善诱的言语,总能扣住村民们的心,引导着村风民风。这些年来,三元朱的村民文明程度也像大棚蔬菜一样声名远扬。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一批接一批,采访的记者一拨又一拨,进出的人多了,一些大棚菜难免受损,但三元朱人无一埋怨,总是笑脸相迎。

  王乐义重言传,更重身教。每到春节、中秋、九九重阳,他都带着村干部拜会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钱物。三元朱的新村规划正在实施,他首先建成的是亮亮堂堂的老年公寓。他自己从不乱花、也不让其他村干部乱花村里一分钱。即使买几把扫帚、几只水杯,账目也都清清楚楚地记在村务公开栏里。

  寿光市委宣传部长朱兰玺说,人们敬慕王乐义,不仅源于他创新了冬暖式大棚,还源于他爱民敬民的博大胸怀,源于他“虚怀如水净,清品与山齐”的高尚品德。

  《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20日 第一版)

责编:朱亚菲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