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变与不变间 吴仁宝寻求人生最佳支点
央视国际 (2006年01月16日 16:05)
编者按 我们知道了一个村庄——华西村,也认识了一个人,他就是带领华西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命运,震撼了我们的心,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的定义。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华西村在吴仁宝和一支坚强党支部的带领下,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被誉为中国的“天下第一村”。而吴仁宝在谈到华西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候说,他的心中感受到的只有甜,没有苦和其他。因为在他心中,始终不渝的愿望是最大限度地造福人民。多年来,在吴仁宝的心中,变化的始终是不断更新的发展观念,而不变的却是艰苦奋斗的人生信条。吴仁宝就是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寻求着人生的最佳支点。
中广网北京1月13日消息 2005年12月底,正值隆冬,室外寒风凛冽。天刚蒙蒙亮,全国著名劳模,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就风尘仆仆地赶到田间地头。作为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几十年来,他办事仍然保留着当年搞农业的习惯:到现场解决问题。已经78岁的他,健步走在田埂上,看着面前刚刚平整过的土地,吴仁宝说,这片土地就像是一张白纸,未来五年中,在这里书写的将是华西村“十一五”的发展蓝图。到时候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收获的将不再是世代以温饱为目标的农业理想,而是新农村里新农民们致富的新希望。
(记者:原来这块地是做什么用的?
吴仁宝:原来是村和地都有的,现在房子都搬走了,现在统一规划,都搬走了,你看这个地方现在都没有人家了,这就叫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搞好了能够稳农村,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一手抓工,一手抓农。)
“山南钱庄,山后粮仓,村中天堂”,这是华西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新蓝图。吴仁宝说,到时候,山南将成为工业区,山北将以都市农业和园艺业为主。村中天堂,就是要按照城市化的格局来发展华西,把乡村变成都市,要让每一位村民都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吴仁宝:山北房子都要拆掉搬到山南去。这样我可以增加2000多亩地,第二,我种新品种,农业高科技。不利用高科技去发展农业,只能温饱,依靠高科技种田可以富裕可以小康。)
进入华西村,如果不是公路旁“华西人民欢迎您”大幅广告牌的提醒,人们很难把车窗外的景色与“农村”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如今的华西村拥有现代化的工厂,富丽堂皇的别墅,园林式的环境。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江之畔的村庄不断用发展的实践,创造着经济奇迹。华西村,这个响亮的名字由此也成为“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的代名词。
2004年,华西村的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200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300亿元。华西人不仅在这片土地上锻造了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村庄里的都市,而且使来过华西村的人都不得不对“中国农村”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华西村能有今天,它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每一次新的跨越,都和一个人,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吴仁宝,江苏华西村第一任村党委书记,他22岁当村官,27岁当乡官,53岁当县官。59岁再当村官。他用大半生的时间,扎根农村,苦干实干。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在他的带领下,从当初举债2万5千元起步,如今固定资产已经达到60多亿。拥有8家上市公司,村民最少拥有资产100万元,最多拥有资产超过1000万元。吴仁宝,以朴素的哲理和独特的智慧,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华西模式。华西村,以其在发展历程中缔造的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成为令天下人瞩目的幸福新农村。)
华西村的第一面红旗,是从农业学大寨开始的。当时的华西村,土墩洼地星罗棋布,村民缺吃少穿,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被大寨精神鼓舞起来的吴仁宝,刚刚接手管理华西村,就制定了一个15年发展规划。他率领群众削高地、填低洼,进行河流改道,土地平整。七年时间,吴仁宝人和华西人硬是凭着一股改天换地的激情和干劲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高产稳产的优质粮田。
当华西村这面农业高产村大旗升起的时候,吴仁宝却悟出了一个道理:仅靠种植业,也只能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难以摘下贫穷的帽子。精明的吴仁宝在算经济账时,考虑到一个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呈现出的是迅速增长的势头,而土地几乎成了一个常数,再继续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刨食,肯定不是出路。剩余劳动力往何处去?华西人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使腰包真正鼓起来?经过一番认真思索,1969年,吴仁宝大胆提出要创办一家:“小五金厂”的设想。在那个“以粮为纲”年代,搞工业无疑是政治冒险,但是吴仁宝却想,让群众在年终分配时候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这才是一个好书记应该做的事情。
华西村穷怕了,也穷够了。只有敢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才能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来。吴仁宝要让华西村在自己手中真的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才是社会主义。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田里红旗飘飘,身后马达隆隆。凭借着过人胆识和心系群众的热忱,吴仁宝扎根华西,历经40多年的风雨坎坷,使华西村这架资本马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如今已经发展到集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巨型航空母舰。曾经见证了华西村发展变化的村党委副书记程先敏说,正是从吴仁宝老书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朴素的为民情怀中,他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先锋作用。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我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你们看看,做给全国人民看看。”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给党树立威信,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觉得共产党好,让党在群众中有威信,让老百姓觉得跟着共产党走不错!
(朱美凤:你看,这边还在造别墅。是不是我不知道这里面盖了多少新楼。
记者:连续在盖。
朱美凤:在华西村,我真的是找对了方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就找对了方向。因为我是打工的,我要干出一点成绩来。不是给人家看,也要让我自己也满意。这样我才适应做一个华西人。)
朱美凤,一名普通的华西村民,十几年前,她和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丈夫黄建刚带了总共不到一拖拉机的家俱来到华西村创业。到如今,他们经历了六次搬家。每一次搬家,他们感受的都是华西村在剧烈的时代变革中,强劲的脉膊跳动,而透过每一次让人心动的脉膊跳跃,他们一家人感受到的都是华西带头人吴仁宝独特的用人理念。
开着自己的宝莱车,穿过华西村成片的别墅,朱美凤回到自己550平方米的欧式别墅中,话匣子也在打开房门的刹那间敞开了。
(朱美凤:我说我每天都是在住宾馆。因为我根本不敢想象。我们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搞,就带了一点儿家具。带了一个床铺。(笑……)老书记带我们去过泰国,住的高级宾馆,我感觉跟那个差不多。我们有这种感觉,以前,我像叫花子一样,带了一根拐杖,带了一个碗过来的。
记者:现在呢?
朱美凤:笑……现在不敢想像,我们这里是人间天堂。我们来这里生活,也是靠我们的老书记,老书记就是我们大恩人。)
事实上,朱美凤、黄建刚一家,只是华西村引进人才战略受益者的一个缩影。在华西成片的别墅群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华西新村民,当初,他们凭借着创业热情走进华西,如今,他们在实干中收获幸福,在幸福中体会到心有多大,华西舞台有多大的成就感。
从一名普通打工仔到成长为一名村集体企业的领导者,在诸多感触中,黄建刚更多的是对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敬佩和叹服。
(应该说当初来华西也是老书记的人格力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也教育了整个华西人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吴仁宝与华西村是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华西村老百姓心中,吴老书记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个人的形象了,他在我们村里已经树立了共产党员的旗帜。)
华西村富裕了,可是在吴仁宝的富裕观里却始终保持着三个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这一理念直接催生了,华西周边16个经济薄弱村并入大华西版图,与华西村共谋发展。这一理念也同时点燃了宁夏、黑龙江两个省外华西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而无论是在华西创业之初,还是华西富裕之时,吴仁宝却始终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多年来,吴仁宝把集体奖励他的高达5000多万元的奖金,分文不取,全部留给集体。华西村民经过不断更新,如今已经住上了第五代欧式别墅,可吴仁宝和老伴至今还留守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旧房子里,而且一住将近30年。走进吴仁宝陈设异常简朴的家,墙壁上惟一可以称得上是装饰品的物件是大大小小几十幅记录吴仁宝各个时期风采的珍贵老照片。吴仁宝的老伴赵根娣多年来依然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如今她依然每天坐在纺车前,把从纺纱厂领回的凌乱纱线,仔细清理好,加工成正品,再骑着三轮车送回到厂里。
(记者:这是您的纺车?
赵根娣:对。这个纱已经乱了,拿回来清理好了,就是一块二毛钱一斤送回纱厂。)
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洒满吴家种满绿色植物的小院儿。吴仁宝老伴赵根娣来到院子里两棵含苞欲放的腊梅树前,一边精心地给树浇水,一边说,这是吴仁宝老书记最喜欢的植物。
(赵根娣:腊梅花。你看这腊梅,过两天进入腊月就开了。
记者:这腊梅花年年都开吗?
赵根娣:每年都开,是黄色的花。)
眼看快到腊月,又到了腊梅开花的季节,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吴家小院梅花挂满枝头的情景。但是不难想像,在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的时候,风霜之中绽放的梅花,是如何的冰清玉洁,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傲然风骨。
梅之可贵在于她的品性,而对于吴家小院的主人吴仁宝来说,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他追求的不正是像梅花一样的精神境界吗?走出吴仁宝的家门,一幅已经褪色字迹斑驳的对联,却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这位老人永不裉色的公仆本色。对联的左侧书写的是造福四方百姓,右侧书写的是倾听人民心声。而对联上方最为显眼的五个大字就是:为人民服务。或许,这正是吴仁宝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人生写照!
责编:马芳 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