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砺我神剑 厥功甚伟
——记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一)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7日 11:12)
[题记]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踏入军营。在绿荫掩映的营房,在杂草丛生的阵地,在高耸挺立的导弹面前,一个名字回 荡在我的耳畔,一个身影伫立在我的眼前,虽然我们从没谋面,虽然我们不曾有过交谈。沐浴着南国的酷暑骄阳,我想起了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叫杨业功的汉子,身材不高,自嘲三等残废;话语干脆,操湖北口音;41年军旅生涯在他的眉宇间打上了令人过目不忘的“杨业功烙印”———一位标准职业军人的烙印;外表平静淡泊,内心波澜壮阔,充盈着一股军人的使命责任与壮志豪情。
在处处弥漫他的气息、奋斗与斯献身于斯的军营中,他以一双遥望远方的眼神,凝视着年轻一代将士的成长;他的嘴角微微翕动,仿佛在叮咛着什么。那些被他指挥、鼓舞过的官兵,如今对着他的遗像,除了哀痛惋惜唏嘘,便是化做无穷的信心和动力。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怀念他,我们这些采访者怀念他,因为他的忠魂傲骨,因为他与共和国导弹并肩飞行的59载人生轨迹。
2004年7月2日,将星陨落,白花、苍松,泪飞化雨。“他是累死的……如果他不那么拼命,如果他及早治疗,不会走得这么早……”基地机关门诊部主任潘瑞高在我面前泣不成声。
一年了,杨业功离开他挚爱的战友已经整整365个日夜。我们走进他曾经工作、生活、战斗的基地和部队,去阅读他用不朽人生写成的鸿篇巨制———
杨业功,1935年出生,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少将军衔。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某新型导弹旅,组织发射了第一枚某新型导弹。先后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及多次重大军事行动,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军人,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打过仗,最大的幸福是国家处在一个和平盛世,国泰民安是军人的最大幸福”
杨业功走了,但妻子杨玉珍说起他患病初期的情景仍泪湿眼眶,“2002年,他跟我说肚子老胀,不想吃东西。每次下部队,司机都嘱咐下面准备稀饭。那时我就劝他到医院查查。他说工作忙,没时间。我那时要是再坚决点儿就好了!”
我久久注视着像邻家街坊一样和蔼的杨阿姨,听她讲述内心的酸楚和愧疚。“直到2003年11月,老杨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上课时晕倒。基地机关门诊部主任潘瑞高打电话给我,叫我一起去长沙看望老杨。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我的心头。”
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癌细胞已经转移,必须尽快手术。这是长沙263医院对杨业功的初步诊断结果。3天后,杨业功被转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前,杨业功在病床上完成了1万多字的“述职报告”。
谁能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向党组织的述职报告。
我走在基地的林荫道上,整理着上百位被采访者提供的素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杨业功所在基地光荣地肩负起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的特殊使命。筹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的具体工作落在杨业功和他的战友们肩上。
筹建初期,他夜以继日,奔赴武器生产厂家、科研院所考察,到基层调研。杨业功从全基地官兵中遴选“种子队员”,组织部队进厂跟踪新武器生产,学习操作和指挥技能,以超常举措培训“酵母”人才;组织编写指挥程序、教材,超前探索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及心理训练方法;按照“抓紧建、提前建”的原则,快速组织作战阵地使用检验和战场资源调查,加紧作战阵地建设;大胆摸索具有新型导弹部队特点的管理和训练模式……
我军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雏形初现。对于这支新型部队的建设,不少官兵认为,这只是武器的转型,训练方法、手段仍然可以沿袭老装备的传统做法,有的甚至把没有训练器材、教材作为降低训练标准的理由。对此,杨业功不无忧虑地说:“抓新型导弹部队建设,必须站在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的高度来谋划,时刻思考如何能打仗、如何打胜仗的问题。”
隆冬时节,部队来到某地进行某新型武器低温试验性训练。茫茫戈壁,呵气成雾,滴水成冰。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每天凌晨,杨业功都要带着部队在-25℃以下的环境中携装拉动3至4个小时。连续15天,杨业功在现场亲手记录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为新型导弹的定型列装和快速装备部队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摸索出一套导弹武器高寒环境作战的经验。
新型导弹部队无阵地、缺装备、少人才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全新的管理模式、建设思路、训练方法在探索中形成。某导弹旅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实现了“没有武器能训练,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目标。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基地司令员岗位。
面对特殊的岗位、特殊的使命,杨业功感到肩头的担子重若千钧。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自己和党委一班人不能把“决战决胜”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思考,把加紧做好打赢准备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扭住不放,把战斗力的生成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来检验,就会影响基地军事斗争准备进程。在紧接着召开的党委扩大会上,他提出了新型导弹部队建设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真抓实备。
新型导弹部队是我军未来战争决战决胜的法宝。如何让部队训练和整体建设与实战近一些、再近一些,杨业功从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出发,提出建立基地战略数据库,带领有关人员研究作战方案数字化,创新代码指挥模式,建议利用一切机会锤炼部队应急机动作战能力。
阵地是新型导弹部队作战的重要依托,也是强敌打击的重点目标。在战区发射场坪的配置上,他的思考高人一筹。他明确提出,必须有备份。有的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建多了也是浪费。杨业功却强调:有备无患。没有实战意识,在未来战争中注定要吃败仗。同时,他还总结出“战场建设12个要素”,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服从”和“四个有利于”的作战理论,引领战斗力建设向高质量、高速度迈进。
与杨业功共事十年的继任者、现任基地司令员刘际琛最了解老战友的心迹,尽管他们已经阴阳两隔,“杨业功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军人气质,他对导弹部队建设事业的追求始终如一,他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紧迫意识贯穿整个工作。站在全局的角度组织筹划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所在,也是杨业功一生工作奋斗的目标。”
现代战争需要斗勇,更靠斗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既是装备的较量,也是人才的较量。杨业功把储备打赢人才摆在突出的地位,采取超常举措,闯出一条人才培养的速成之路。
新型导弹部队组建之初,按照“超前训练、提前介入”的模式,将操作骨干送到厂家跟踪武器研制和武器试验发射的全过程,曾为基地培养了一批“种子”人才。
现任基地参谋长的高津对我说,一段时间后,杨业功通过认真考察提出,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部队快速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还必须利用已具备全面作战能力的新型导弹部队训练的时机进行带训,将新组建部队的操作骨干与已经形成作战能力的部队一起跟训,并建议增加进场次数,将进场训练每次一个营变成两个营,实行一个单元操作、多个单元观摩的训练方式,使每次训练、发射都能多方受益。此举作为前者的补充和创新,超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人才。
责编:陈桑桑 来源:法制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