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见证《焦点访谈》 > 正文

魏驱虎:让软焦点硬起来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6日 10:58)

  冷兵器有刀、枪、剑、戟,这些都属于硬家伙。可是大侠们有时候也爱用点九节鞭、两节棍什么的,这些算是软家伙。软家伙和硬家伙各有优势,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手选择合适的兵器能够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同样的道理,《焦点访谈》的监督性报道也应该进行这样的选择。

  刚刚播出的《街上流行“大盖帽”》就是《焦点访谈》新出手的软监督节目之一,节目

  讲的是制服泛滥的现状。策划了一个小时,拍摄了一天,没有什么故事,没有多大的投入,也没有多少交锋,但是这个软焦点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观众反响强烈。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投入产出比?本人以为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公众关心的新闻点,采取了相对轻松诙谐的表现手法,使得节目既有关注度又比较好看。在这里我把这类节目成为软焦点,以和以往的常规监督性节目相区分。

  以前《焦点访谈》基本上全部是清一色的硬焦点、硬监督节目,特征是针对违背国家政策的政府行为。这些节目由于必须要完成论证违规的重任,要面对被监督对象的阻挠和封杀,“主体”的沉重往往导致节目的可视性并不十分理想,而且社会普遍关注度一般不高。最终导致《焦点访谈》留住了领导的眼球却失去了社会强势群体的关注。而且由于是针对政府行为,力度越大反弹也越严重,导致节目死亡率居高不下。当然,硬监督还应该是《焦点访谈》的主体之一,但是我以为应该把软焦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软焦点应该具备的特点是:公众普遍关注;具有很强的可视性;是非边界可以相对模糊等等。及时捕捉这样的软焦点,可能有时会比执着于那些领导关心但是社会关注度较差的硬焦点更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从以硬为主到软硬兼施,《焦点访谈》的同仁要转变观念。“大盖帽”现象众人司空见惯,没有人报题操作。只是在节目闹春(节后)荒的时候《焦点访谈》中心组出了这么个策划案,以急救章的形式草草出笼。如果不是叶老亲自当司机,孟克、肖津两位老师在寒风中满街去找,再加上运气好碰上了一些好“演员”,效果很难保证。如果把这类软焦点明确为《焦点访谈》的常态之一,精心策划,从容操作,定会成为监督性节目新的增长点,为《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再上新台阶提供广阔的空间。(魏驱虎)

责编:继松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