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一位台商和150名贫困大学生的故事  
07月16日 10:05

    台商周先生是一位特别低调的人,约了无数次才答应接受记者采访。“请不要写我的名字,”他说,“其实,很多台商都在做这样的事。”

    在深圳宝安区西乡镇的一家电器工厂里,周先生摊开珍藏的几个厚厚的卷宗说:这是孩子们写来的信,有的还寄来了成绩单。“我很少回信,我不要他们记住我的名字,只要记住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陌生人,一个来自台湾的陌生人帮助过他就足够了。”

    从1993年起,周先生已在祖国大陆资助了150多位贫困大学生。

    起因非常偶然。那年秋天周先生到清华大学谈一个项目,正值新生入学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是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的青年。但周先生发现,有一个学生由家长陪着在注册处外面转来转去,已经站了一下午,上去一问,原来是钱不够。

    “当时心里真不好受,能考上清华一定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大好的前途,偏偏因为几百块钱就变成了人生的一道坎,”周先生说。他当即拿出身上的钱帮着注了册。捧着注册登记表,学生和家长都哭了。

    “哪个学生上学困难的,请告诉我,”找到相熟的教授,周先生提出了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的想法。于是,一个、两个……,到第二年就增加到20多个,有的是交不起学费,有的则是生活费没有着落。周先生心酸地说,“其实,每个月只要一两百块钱就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周先生的资助名单迅速扩大,受资助的学生有清华大学的,有复旦大学的,还有上海医科大学、武汉大学的。资助的渠道也渐渐理顺,周先生每年请各大学教授或者学生会提供贫困学生名单,然后每个月把200元钱直接寄到学生手上,直到这个学生毕业。

    周先生也是出身贫寒家庭,小时候上学路上都不忘捡废品卖钱。“我深信贫困自有好处,当别人都被困难打倒时,贫困的人还站在那里,”他说。

    自1989年开始在深圳创业,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周先生的事业迅速发展,企业从最初只有60多个员工发展到1200多人,厂房占地面积已达8万多平方米,并在台湾成功上市。“我在大陆成就了事业,我喜欢大陆甚于台湾,”他说。

    尽管很少回信,但周先生承认,闲时翻阅学生的来信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当心情不佳或遇到烦恼时,我都会想到还有一群刻苦的孩子,比我们更艰难更努力地克服各种障碍,其实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更多,”周先生说。

    有时觉得一个人力量不够用,周先生便发动周围的台商朋友一起来帮忙。你五个,他十个,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分出去,周先生称这是给孩子“找爸爸”。

    在周先生的带动下,现在已有七、八位台商参加进来,分担了40多个学生。新学年快到了,身为深圳市台商协会副会长的周先生,打算发动会员共同做这件事。他说,每个会员分担两个,1000多个会员就能帮2000多个孩子,

    其实,在大陆热心公益事业的台商何止周先生一人!深圳富士康集团捐款500万元在太原理工大学设立了奖学、奖教基金;深圳台商协会先后为社会各类公益事业捐款6000多万元。(新华社记者 车晓蕙 陈琪 赵新兵)



责编:扬国 来源:新华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