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儿童文学作家3000余人,每年出版的少儿图书达7000余种,其中光儿童文学作品就有千余种。应该说,可供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可谓琳琅满目。
但实际上我们却面对这一连串令人尴尬的事实:
走进北京最大的书店——图书大厦,儿童书架的显著位置赫然摆放的,还是诸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格利佛游记》之类“老掉牙”或者流传几十几百年的儿童故事。
而翻阅一下刚刚颁发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获奖篇目,又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经过专家从近三年来儿童文学作品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孩子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
是孩子们不爱看书?根据一份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调查,逾四成的中小学生认为少年儿童出版读物还不够多。
一方面大量的作品无人问津,一方面饥渴的孩子们却无书可读,这究竟是哪出了错?今天为儿童的文学,我们还欠缺些什么?
(小标题)“披着人皮的狼”孩子如何去爱?
记者就这一话题对孩子们做访问时,孩子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披着人皮的狼”,文章表面上和和气气,好像很讲道理,其实骨子里还是教育我们听话,要好好学习。结果孩子们躲得远远的,懒得去翻。
一位有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家长说的一番话,虽然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我一直反对以功用的态度去读书,尤其对于孩子。人对书籍的态度和阅读的趣味都是在儿时养成,一旦破坏就不复存在,变成无趣的事,暂时的那点‘读书有用’其实是在买椟还珠。我认为儿童读物只要有趣即可,最多加上点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要求,而什么知识性、教育功能只能是无意间所得,决不能刻意而为之。否则我宁愿让孩子去看一些不太高尚的漫画之类的东西。”
英国19世纪就提出“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而我们相当一部分作家至今还没有真正思考过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一味地“告诉你一个道理”的老路子。“这其实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回归本位的命题。”北京师范大学专门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王泉根教授认为,“这就要求儿童文学创作要从成人教育目的论和以成人意志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让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设,使亿万小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儿童文学要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一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和评论家的初衷,但往往难以在作品中达到这一目标。“儿童文学是给儿童读的,当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不能照着镜子独舞,而不管儿童喜不喜欢。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写出的作品,儿童不喜欢看,那么你再认为它好,再认为自己独舞多么美,那也不能算是成功。”创作过《女儿的故事》等许多受到过小读者欢迎的作品的梅子涵认为。
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这就是“儿童本位”。所幸的是,有一批像秦文君、梅子涵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力图回归这一本位,写出了一批以儿童为本的作品,像《男生贾里》也曾一度风靡,印数达到百万册以上。
(小标题)折断的翅膀如何让孩子飞翔
“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一定是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作为基本的存在条件的。我认为她是儿童文学的两个翅膀,儿童文学因此才可以高高地飞翔,儿童文学因此才可能成为一只大鸟。”作家梅子涵如此寄语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也指出了当前儿童文学作品尚且欠缺的地方。
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以及奇特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就要求儿童文学能符合这种思维情感特点。但从近些年来几次儿童文学作品评奖看,目前儿童文学创作在写法上还是比较传统,构思上也难见有大的突破的作品,总体上缺乏新奇独特的想象,尤其是此前数次儿童文学奖,科学幻想类的作品评奖始终空缺,足以说明这一现象。
而想象力恰恰是吸引孩子兴趣所在点。“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内容重复、乏味,干巴虚假。当我们要求孩子们多做一些课外阅读时,孩子们总是这样回答。”一位小学高年级老师这样对班里学生阅读习惯总结,“相反,他们认为网络游戏之类的东西,情节曲折多变,想象力丰富,特别引人入胜,给他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这也是许多小孩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爱因斯坦一席话同样也可借鉴于儿童文学创作。“要赢得儿童的喜爱,就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并熟悉儿童对事物独特的感受、认知和想象,按照他们好奇、爱幻想、想象与现实脱节的心理特点,揭示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和奇妙的想象世界,使他们插上美丽动人的想象翅膀,得以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中国作协儿童委员会主任束沛德说。
(小标题)外来的和尚——《哈利·波特》带来的启示
说起《哈利·波特》在国内的风靡,许多人喜欢用一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来打发。但这一现象的背后,可以引发我们许许多多方面的思考。
《哈利·波特》一书的作者罗琳的话耐人寻味:“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却是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哈利·波特》正是凭借其想象之诡谲离奇、情节之引人入胜、人物之鲜活独特,追求童趣而获得成功。儿童文学作家彭懿认为,《哈利·伯特》在观念上给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冲击,同时也给中国儿童带来了幻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我国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要奋起直追,《哈利·波特》只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超越它。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哈利·波特》的成功与它的商业运作有直接关系。”同样因写作儿童文学而著名的作家张之路认为:“近些年来还是涌现出一些质量较佳、孩子们评价颇高的儿童文学书籍,但影响都不是很大。缺乏营销意识,是造成儿童文学作品不走俏的原因之一。”
王泉根教授则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不仅局限于此。国外将儿童文学作为文化产业来对待和开发,从而吸引了一批作家真正潜心为儿童而写作。而在我国,儿童文学面对的3亿多读者群的巨大市场,还只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必须依靠政府加以支持,整体上社会关注力度还远远不够,以至目前儿童文学创作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一些创作人员受利益驱动,急功近利,缺乏为儿童服务的精神,好的作品难得一见也就不足见怪。他还认为,儿童文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专门学科和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编辑和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