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印度洋海啸:小概率地震引发高强度海啸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4日 15:09)
专题:东南亚南亚海啸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韩力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毕思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的发生可能是源于海底岩石圈中“最后一丝”应力的积聚。
毕思文认为,地球系统面临混沌的边缘,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根本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往往存在大量始料不及、非线性的变量间相互作用,要预测地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仅仅搜集某一区域的数据变化根本不行。
印度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的速度向亚洲板块挤压,挤压运动中所积聚的压力通过板块边界的地震得以消解,这导致爪哇海沟一带地区成为非常活跃的地震带。这个地震带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一旦集中释放出来,就会使海底地层上移,直接导致大地震的出现。
毕思文说,此次海啸地震发生时的海底大型凸起就像一支巨桨,一下“划”动的海水重量高达数十亿吨,雷霆万钧的海啸袭击东南亚和南亚时,10米高的巨浪席卷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七国,连4500公里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和塞舌尔也遭受了损失。
至于海啸地震给地球地理造成的影响,毕思文说,目前,印尼旅游胜地尼亚斯岛附近几个小岛沉入海中,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约36米、西南岸某些小岛屿或已向西南移动20米。连地球本身也被“轻轻地推了一下”:地震瞬间的地球质量变化,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秒、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
毕思文认为,关于地震的预测,现在还没有办法。目前能做到的是记录各次地震的震波和震中,根据地学理论——当然最好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地球系统模拟器——研究地震海啸的演化规律,及时发出预警。
→→进入专题:海啸席卷亚洲各国 上万人遇难
责编:常颖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