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8月27日电:最近,河北省教育厅对今年高考中各市县申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审查时发现,有80名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不符合条件,被取消资格。教育部门指出,一些学生为达到高考录取时“加分”目的,千方百计走“后门”、拉关系,甚至制造假证明、假材料,以骗取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
荣誉造假的风气渗入中学校园
近年来,假造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的案件呈上升趋势。2001年,河北省查处了不符合条件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3人,今年增加到80人。
有关人士分析说,这种造假行为比考场舞弊、冒充少数民族考生等其它“加分”途径更有效果,这些考生造假得到的“好处”,不仅体现在录取“加分”上,还体现在进入大学以后。一个在中学就是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很容易给大学老师留下品学兼优的形象,容易被安排为学生干部,学生毕业后对就业也有“好处”。
按有关规定,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在普通高校录取时要加10分。而对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河北省制定的“硬标准”是,最主要的九门课程,包括七门主科(7A)和两门副科(2B)须达到规定分数。另外,只有两次获校级、两次获县级和一次获市级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才有资格申报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记者采访时发现,石家庄、邯郸、保定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为学生制造“假荣誉”称号、假手续的公司,有的还使用高科技防伪技术。一些城市街头巷尾“办证”小广告比比皆是,制假者明目张胆留下手机或传呼,招揽“业务”。
由于制假“水平”不同,办一个省级三好学生证书需要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河北省教育厅纪检组长李金海说,涉及到学生高考“加分”的荣誉,省里查得很严,但由于造假手段不断翻新,让人真假难辨。
伪造荣誉的考生大多数是干部子女?
这80名不符合条件的所谓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中,有52人会考成绩不合格或会考存在其它问题,有10名学生在重点中学上学时的成绩没有达到河北省规定的“7A+2B”考试标准,有12人则没有校级和县级荣誉称号。另外,冒名顶替或名字不符的有4人,其他情况有2人。
据了解,造假考生大多数是干部子女,他们的父母懂政策,因而造假容易得逞。这样做直接危害其他考生的利益。从河北省的情况看,分数高一分就可以挤下来700多名考生。
一位知情人说:“现在高考‘荣誉假查’卡得是比以前严了,但也不是没有机会,只要打通班主任、管理学生档案的老师、学校或县主管部门领导等‘关节’,就很容易弄一套真伪难辨的三好学生手续,当然层层关系都需要送礼!”
省教育厅的方文指着一位造假考生的名字说,这位考生没有获得校级荣誉称号,怎么能向上一级申报呢?至于一些连名字都对不上的考生,明显是在冒名顶替、弄虚作假”。他说:“通过关系、人情作弊、造假,这对一个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等于在告诉孩子,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造假’,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可以不顾社会伦理道德。”
参与造假的人应当受到严惩
据分析,目前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认定办法,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申报、评选方法。由于缺乏对学校、县、市等中间环节有效的监督,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另外,查处和处罚力度不够,也使一些人心存侥幸心理。
一位受处理的学生说:“爸妈硬要给我弄假材料、假手续,我本来坚决不同意,你看被查出来了,我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即使造假没被发现,加了分,损害了其他同学利益,自己心灵也不会安宁,良心时常会受拷问,成为一生中最沉重的心理负担!”
业内人士指出,荣誉造假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根除这种造假行为,必须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每年都申报备案,年年公示,每个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
同时,还应当制定出全国统一规范、有防伪标识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格和识别系统。此类造假还涉及教育、出版、印刷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学校、县市等中间环节,一经发现,严惩不贷。(马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