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教育】后续:搜索队今抵希峰大本营 北大登山队遇雪崩详情叙述
|
08月14日 13:39
|
|
|
■上图为雪崩资料照片■左图箭头所指为登山路线
北京青年报消息:8月7日,北京大学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两人遇难,三人失踪。他们是:林礼清(数学系98本)、雷宇(电子系98本)、杨磊(数学系99本)、卢臻(力学系00本)、张兴柏(政管系00本)。
“8月3日前一切都好”
海拔7292米的希夏邦马西峰位于西藏聂拉木境内,北大登山队共有15名队员参加此次攀登活动,12名男队员3名女队员,其中拥有攀登3座山峰以上经验的队员4名,攀登2座山峰经验的队员1名,攀登1座山峰经验的队员3名,无攀登经验的队员7名。
登山队和科考队的队员一起于7月13日从北京出发,于7月17日晚22点左右到达拉萨,此后登山队和科考队分开,各自独立活动。科考队在定日县和珠峰自然保护区展开社会调查,目前他们正在返回北京的途中。
7月24日,登山队建立了大本营。此后按照攀登计划展开活动,预计8月20日结束攀登,21日撤至大本营。
一直到8月2日,天气状况良好,登山队将登山路线修到了海拔6600米,建立了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并且将物资运送完毕。
“海拔6700米处发现遗体”
8月12日下午,返回拉萨的两名队员向西藏登山协会通报了消息,并与北京取得沟通。西藏登山队当即成立救援队。
由于北大登山队进山时没有带海事卫星电话,所以,直到两位学生回到拉萨,各方才了解了山里的大致情况。
从8月3日起,天气状况一直不稳定,降水开始增多,全体队员下撤到大本营休整,队员分成ABC三组,A组负责修路和突击顶峰的任务。
8月5日,A组建立三号营地(6600米),B组上二号营地。
8月6日,A组往上修路到达6700米,B组早起运输物资至三号营地,他们遇上了因雾推迟出发的A组,B组撤回二号营地,当晚,两个组之间一直保持联系。
8月7日,上午11点,B组通过步话机与A组联系,得知A组正在6700米以上修路,到达两块大石头的位置。此后联络中断,到傍晚仍未联系上。
8月8日,B组四人前往三号营地,到达时能见度不好,于是在三号营地等候。到晚上8点仍未见A组队员返回,于是上山寻找,一个半小时后,搜索未果返回。这天夜里,B组在三号营地轮值等待,他们彻夜没有关闭头灯,期望着能给A组的队员引路,但A组一夜没有消息。
8月9日,由于与下面营地联络不畅,B组派两个人下山报信,另外两个人上山搜寻。在通往顶峰的路上,大约海拔6700米以上的位置,发现两名队员的遗体,在两块巨石下面,发现有大规模雪崩的痕迹。没有发现其他的生还者。
下午6点返回三号营地,并商议决定向外界报信并寻求帮助。
8月10日,人员撤回大本营。
向北京通报消息的两名队员是李兰(女)和岳斌,他们赶到拉萨时已经是8月12日。
目前,大本营有7名队员在留守,据前方消息,大家情绪比较稳定,正做善后工作的准备。
“明后天家属将抵拉萨”
昨天下午两点,由西藏登山队4名队员和西藏登山培训中心的3名队员组成的搜索队已经出发。预计,他们今天到达大本营,明天赶到海拔5600米的前进营地,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出事地点。西藏队的四名队员丹真多杰、大齐米、小齐米和加措都有着丰富的高山经验。
跟随他们进山的还有出来通报消息的两名北大队员。据他们介绍,山里这几天下了很多雪,能否顺利进山,抵达出事地点,还要看山里的天气情况。
明后天,遇难者家属将陆续到达拉萨,家属是否到达大本营,要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具体要求,再作进一步安排。
昨天下午,中国登山协会交流部部长王勇峰和中国登山队教练罗申也从北京出发,前往西峰搜寻和处理相关事宜。王勇峰曾经在2000年指挥了青海玉珠峰的山难救援。(王灏铮)
■登山资料
■位置
希夏邦马西峰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位于主脊线偏北10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的枯岗日山脉的东南部,地处东经85.7度、北玮28.8度,位于希夏帮马峰(8012米)的西侧,东南距珠穆朗玛峰120公里。
■地形及攀登路线
西峰山体呈金字塔形,路线明显,5400米至5800米是从希夏邦马大冰斗延伸出来的野博康加勒冰川。大本营设在5400米的冰川末端,中间设立3个高山营地。一号营地5800米,二号营地6100米,三号营地6600米。沿冰川侧嵴到达5800米的一号营地,然后右拐进入西峰的冰斗冰川,在冰川上6100米处设立二号营地。前行到达6600米的鞍部,设立三号营地。从三号营地往上是坡度约30度的大雪坡,沿雪坡冲顶。
■雪崩
凡是在陡峭的山坡上不断聚集的积雪,因本身的重量不断增加或因地震等因素而失去平衡导致崩塌、滑落的现象,称为雪崩。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轰鸣声。一般小型雪崩一次也可能崩塌下来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冰雪,大型雪崩可能崩塌下来十几万吨的冰雪,其破坏力之大可见一斑。
判断冰雪地形中有没有雪崩发生的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工作。一般讲,雪崩经常发生的地方都具备从上而下的雪崩槽,其槽下有雪崩的堆积物。有这种显示特征的地区称为雪崩区。登山者在选择登山路线时最好避开这种地区。
■重大雪崩记录
※ 1916年12月16日,在阿尔卑斯战区发生的雪崩吞噬了6000多士兵。根据德国杂志《登山者》的统计,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白色的死神”——就是雪崩,夺去生命的就有6万人左右。
※ 1990年7月13日18点20分,前苏联境内的帕米尔山脉列宁峰因地震而发生大面积雪崩,使设在5300米的登山队营地被吞没,至少43名登山队员丧生。
※ 1991年1月4日,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巨大雪崩不幸罹难。梅里山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登山界所遇人员损失最多的一次山难。1998年7月,由于冰川流动和推移,当年失踪队员的部分遗骸遗物被发现。
|
|
责编:曲歌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