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南京一些考研辅导班,报名者人头济济。仅一个考研英语辅导班,报名人数就已过千。据悉,今年江苏“考研大军”比去年猛增30%,报名人数将超过5万。
考研为何这般“热”?笔者近日对南京一些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探访。
为了“梦想”有动力
虽说正值暑假,但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闷热的宿舍里埋头苦读,组成一群“考研部落”。南师大一个宿舍的8名学生,全都在准备考研。这些学生“一切为了考研”,暑假生活也变得十分单调。
南师大化科院一名姓丁的学生,几年前高考失误,没能进入理想的专业,如今对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通过考研转换专业。她抄下新闻系的所有课表,备齐新闻专业教材,不惜放弃在读的化学专业,一头扎进新闻专业课程。据说,像她这样以考研为“跳板”改专业的学生还不少。
还有一些学生考研,则是为了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些人已经历两三次考研失败,仍义无反顾。他们不愿意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只是说用本科文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宁愿多耗几年,也要拿张硕士或博士文凭。用他们的话说:就算是“用青春‘赌’明天”吧。
“名师笔记”成俏货
由于报考人数众多,导致考研竞争十分激烈,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率还不足10%。为了挤过这座“独木桥”,考研者除埋头苦读外,还挖空心思地收集与自己所考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一些名教授的课堂笔记因此十分走俏,尤其是命题组教授的课堂笔记。在有的大学校园,甚至出现“名师笔记”地下交易,十几页的笔记能卖到20多元,有的干脆复印后出售赚钱。另外,互联网上也时常可见求购或出售各种考研笔记和课本的帖子,如“低价转让南大商院专业课笔记”、“谁有南师大古代汉语方面的课堂笔记转让”等。
购买“名师笔记”的考研者,往往希望从中寻找出命题的“蛛丝马迹”,或熟悉命题老师的思路,投其所好,以求在竞争中占更多优势。南京大学一名即将读四年级的同学说,他很早就注意收集专业课的笔记了,还多方打听命题教授近年来的研究课题,仔细研读他们的学术论文。他相信“把握”住了命题老师的思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复习起来“自然有的放矢”,考研“自然就多了几分把握”。
“火”了培训辅导班
庞大的“考研大军”,培养出一个火爆的考研培训市场,几乎每条培训广告都能招来上千名报名者。南京师大物理系一名蒋姓同学介绍说,有时辅导班生源太多,只能在大礼堂上课,一挤就是上千人。尽管如此,学生却一点也不敢马虎,硬着头皮强记硬背。为抢个好座位,不少学生一大早就来到礼堂,中午则吃自带的盒饭,不敢离开座位。
另一名南大商院的叶姓同学认为,这种大课辅导班的主讲者大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们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考研者的复习方法、解题思路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即使辅导班收费不便宜,听课环境不佳,自己也不后悔。
科学用人是关键
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的有关机构,曾对考研的目的进行过调查,其中为找工作增加筹码、改换专业另辟蹊径、升职晋级平添后劲的,占相当大比例。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父辈的期望,另有一部分人是痴迷于所学专业,想在研究中有所建树。
那么,社会上是否需要如此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呢?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在很多领域需要高级人才,尽管每年研究生队伍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许多领域在用人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才浪费,不少研究生在单位里学非所用,很难发挥好自己的学术专长。
有专家指出,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出现人才“高消费”,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过重负担。而人才的利用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普通技术人员仍然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今一些外资企业出现高薪聘请非高学历技术人员的现象,就是一个证明。有专家因此认为,大学生应理智对待考研,理智对待高学历。与此同时,未来人才招聘也应更趋于科学合理。 (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