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的,另一种是中学阶段出国读书的。前者多数由自己作主,后者主要由家长作主。后者被称为“小留学生现象”。近几年来,这一现象越来越明确地带起一股新的消费潮流,无论家庭有无殷实经济基础,不少家长都要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出去。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中学生留学》,对这一现象作全面透视,敬请垂注。
高三优秀生突然退学
广州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高三备考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高三(2)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王涵同学却突然要求退学———她的父母通过留学中介安排她去英国进春季语言班。
“春节后,学校每天都有学生来办退学手续,或是开具学籍证明,理由都是‘要出国’!”这所中学的校长相当感慨,“中学生的出国留学热现在愈演愈烈了!”学校主管人事工作的老师说,近两三年来,由他经手办理中途退学(休学)出国的学生每年都在递增,去年就约有20人。广州其他中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就读于另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小邹告诉记者,在他的班里,打算放弃今年高考、出国去留学的同学不下10人,有的早在高二时便悄悄制定了留学计划,出国手续已办得差不多了;也有人不惜在高考前夕放弃“冲刺”,临时决定出国;而一些目前打算高考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也正在观望之中,一旦情况“不妙”,就可能安排孩子出国读书。
从广州各中学反映的情况看,高中生是小留学生的“主力”。因为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一般情况下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业方可出国留学,因此中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
同以往情况略有不同的是,优秀生也进入了小留学生行列。已经停止高考复习,买回了一堆“雅思”备考书籍的王涵告诉记者,班里从高一起就有人走,开始时大家还觉得震动,可是两年半下来,走的人多了,也已经习以为常。
为避高考竞争而出国
“坦白说,我把孩子送出去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竞争太激烈了。”王涵的母亲说。自从女儿上高中后,她便一直密切关注近几年的高考信息。前两年大学扩招之后,高校录取率虽然高了,但考生的志愿却越来越向少数名校集中,一些人非重点大学不读,使招生录取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致高分生也不一定能读上理想的学校。今年广东考生的数量空前增多,还有去年的上万复读生加入战团,要想考个好大学更加不容易。“与其让孩子削尖脑袋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不如想办法让她到国外去接受大学教育,况且现在的国际化教育市场是开放的。”
另一正计划安排孩子往德国留学的母亲也说:“现在大学年年扩招,毕业生一年更比一年多,就业也越来越不容易。本来就有送孩子出国读研究生的打算,现在看看国内大学招生和就业形势,不如本科阶段就把孩子送出国,让他们早一些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将来继续深造的条件会更好,对就业也有利。”
和这两位母亲的想法相似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相信,留过洋的人由于具备跨文化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往往更具竞争力。现实一些看问题的话,在国内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份“镀了金”的文凭会更好使,个人前途也会更好些。
留学之路是家长选择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道路往往是自己选择的;而中学生出国留学,道路主要是家长选择的。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家长色彩,可以认为这是继“钢琴热”、“美术热”、“择校热”等等之后,又一轮新的“望子成龙潮”。本质上,这仍然是以老三届为代表的家长们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青春时代的未了心愿,只不过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而已。
王涵的母亲对记者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我要让女儿上牛津大学,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这种心态之下,不管孩子最终能不能读上牛津,只要条件略为许可,家长们都要执著地走出“把孩子送出去”这一步。(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