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

十六大新闻中心第二场记者招待会背景资料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1日 15:11)

  

第三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主渠道

  1990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是18.5%;到2001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7.7%。劳动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说,这证明我国就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断提高相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已由60%下降到50%。

  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1990年至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增加了近300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增就业的40%以上。从就业的城乡结构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73.7%下降到2001年的67.2%,减少了6.5个百分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向十六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上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1.42亿人,是1990的参保人员的2倍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明显加快,实现了从“企业保险”向社会统筹的过渡,确立了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负担机制,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使广大离退休人员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构筑社保安全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十五大以来,“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两个确保”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同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数从2700多万人增加到3200多万人,每年平均增加150万人,基本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并补发了历史拖欠的215亿元。为落实“两个确保”,1998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还给予专项补助,总额达1300亿元。

  “三条保障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保险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截至今年9月份,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1亿人,比1989年底增加近360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也达到400万人。1998年以来,我国累计提供失业保险待遇370多亿元,并向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160多亿元,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达1963万人。“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有效保障了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社会稳定安全网的功能。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职工工资增长5倍多

  2001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是建国以来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时间,我国职工工资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推进了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两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先的每周工作48小时调整到每周工作44小时,再调整到每周工作40小时。法定节假日也由7天增加到10天,而且每年形成三个黄金周,职工每年的累计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

  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相继颁布了《劳动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以及《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此外,我国还先后批准了23项国际劳工公约,其中包括《男女同工同酬公约》《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和《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等三项核心公约。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找工作,去市场”。目前,不仅新成长劳动力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退伍军人也主要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我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目前,人们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多样,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就业形势迅速兴起。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等新的就业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在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1年底,全国共有种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8万个,向社会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等内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基本确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国累计有3500万人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规模从1990年的6.5亿人增加到2001年的7.3亿人,增加了8300万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从17041万人扩大到23940万人,增加6900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从47708万人扩大到49085万人,增加1400万人。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面临世界经济起伏变化的复杂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都保持在3%左右。

  近两年来,我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2000年底为3.1%,2001年底为3.6%,今年9月底为3.9%。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贯彻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今年底有望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目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亿人,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8000万人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逐步建立。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很繁重。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了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围绕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

  

我国普遍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目前,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已经建立,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普遍建立。

  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加强了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代表和维护了职工利益,五年来仅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地方立法和政策1264件。工会与同级政府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得到发展,目前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这一制度,并正向地(市)、县拓展。工会代表积极参加了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工作,源头参与和宏观维护工作的开展,从整体上有效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全国工会会员数创历史最高

  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已建基层工会组织165.8万个,会员达1.3亿人,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依法维护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各级工会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组建工会的原则,加快了工会组建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五年前的51万个基层工会组织和9100万名会员相比,分别增长了225%和43%,其中新建企业建立工会组织103.2万个,发展会员近4000万人。

  全国总工会重点抓了新建企业工会的组建,并积极整顿、重建和巩固国有和集体改制企业工会组织,防止会员流失。同时,各级工会适应经济结构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大胆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园区直至行政村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

  

全国各级工会介绍300多万人次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五年来,各级工会举办的6000多个培训机构,累计培训下岗职工300多万人次,举办的4000多个职业介绍机构,累计介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达300多万人次,工会通过兴办解困贸易市场和生产自救基地等,共吸纳65万人就业。

  各级工会组织始终把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63.5万家,占已建工会企业总数的 48.7%。全国有 3万多家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

  工会倡导的“送温暖工程”,从重点帮扶特困职工向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延伸,以建立大中城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重要载体,不断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五年来,各级工会累计筹集送温暖慰问款104亿元,走访慰问了近50万户次困难企业和2560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组织80多万名党政和工会领导干部,与近百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建立了包户帮困联系;全国600多个市级以上工会在元旦、春节期间全部开通了职工求助热线电话。

  

全国近25.1万家企业单位实行厂务公开

  目前,全国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企业单位达32.7万家,实行厂务公开的企业单位近25.1万家。

  各级工会积极推动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依法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深入推行厂务公开,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坚持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实行由职代会民主选举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职代会的内容,提高了职代会的质量和实效。

  各级工会着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大胆探索建立各种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应的职工民主管理形式,落实法律赋予职工的知情权、协商权、监督权,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护、调动、发挥了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职工教育院校在校学员达54.3万人

  目前,各级工会独立兴办的职工教育院校有2400多所,在校学员54.3万人。工会充分利用直属的3.9万个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近2万个图书馆,5.2万个体育场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各级工会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协助党政组织,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认真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转变观念,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依法维护和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把职业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督促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全国职工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4414万件

  五年来,全国职工群众共有8400万人次参加了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4414万件,完成技术攻关、技术开发88万项,推广新技术32万件,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各级工会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和引导到立足本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学赶先进、争创一流的活动,评选表彰了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坚持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责编:杨洁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