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焦点访谈    

《焦点》

  主编:梁建增 2002年2月

  前言

  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把一部小小的电脑变成一座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但是人们对纸质媒介的阅读所产生的快意依然津津乐道。

  《焦点访谈》栏目现在有近三亿的庞大收视群体,这个数字占了全球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当一些地方报纸将节目内容进行平面媒体的再传播时,依然拥有广泛的读者。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各种媒体在竞争中彼此消长,在融合中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了突出优势,谁也取代不了谁的鼎立局面。

  《焦点访谈》把电视这种大众媒体所具备的表现形式上的优势,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却无法规避电视传播中的一些弱点。比如电视媒体对观众的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你只有在每晚的十九点三十八分或者次日上午八点三十五分重播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才有可能实现与《焦点访谈》的传播。再比如,电视节目观赏的"一次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观众无法随意比照前后内容,以至于很多观众看过一期节目之后,只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对具体的人物、情节不甚了了,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电视的这些弱点,恰恰是传统印刷媒体阅读的优势。

  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尊重观众的接受习惯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很多电视栏目,也都在涉足平面媒体的原因。

  《焦点访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栏目。产生这种魅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报道的独家性。我们的观众既是报道的接受者,也是我们获取新闻资源的重要途径。《焦点访谈》每天通过拆阅来信、接听来电、阅读电子邮件和热线寻呼、接待来访等方式,从观众那里获取一千余条次的报道线索,而从中筛选出来最终实现报道的,不足三千分之一。丰富的信息资源,确保了我们报道的质量;而这些高质量的独家报道,如果仅仅是一次性传播,未免是对资源的浪费。

  鉴于我们今天的新闻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宝贵,所以我们把一年来《焦点访谈》的节目汇集成书。过去我们曾把评判权交给观众,现在交给读者。

  《焦点访谈》从创办至今已近八年。八年中,《焦点访谈》忠实地记录着我们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所发生的一切。新闻是"易碎品",但好的新闻作品是不朽的。很多昨天的新闻,已经写入了今天的历史书籍;今天的新闻,也未尝不是明天我们后人研究历史的著名栏目,《焦点访谈》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在记录历史。

目录
前言
工商忙收费 粮贩忙收粮
跑了题的研讨会
"名人"辞典陷阱多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假冒教材 非法生财
谁给私盐开绿灯
卡式电表卡住了什么
开学搭车乱收费
夜半敲门急 只缘订报忙
如此农机太坑农
依法打假 何以被查
明目张胆私建墓地
生态的警告
失去的森林
失调的水
衰竭的湿地
沙漠化的土地
致富项目富了谁
疑难案的突破
电线屡被盗 销赃有市场
疯狂骗税 国法不容
作恶多端终自毙
"架"起来的电线
外汇非法交易法不容
验收单上长森林
信封里的真相
难到手的扶贫贷款
不良玩具令人忧
抱着的孩子长不大
汉江:正在被污染
车检要留买路钱
急着破产为逃债
"豆腐渣"工程的黑幕
贿选当县长 结局坐班房
警惕"会虫"
"盐"过其实
血的警告
危险的"血肿针"
不从此路过 也留买路钱
水下的较量
如此招标楼难建
生命的代价
粮仓空了 良心没了
假借出口敛钱财
馅饼?陷阱!
三江源 金不换
神话破灭 "灵塔"不灵
劣质豆奶何以进校园
财迷心窍 炮制假药
敛财
洗脑
黑网
如此"育人"
村霸贿选的闹剧
掺水的水费
里应外合闹考场
这幢大楼真堵心
药店行医为了啥?
黑恶的保护伞
离谱的"药检"
难查的"偷油机"
旅游回扣知多少
断桥事件追踪
瘦肉精 害人精
粗暴执法之后
查堵假冒军车
当孩子落水的时候
没谱的车检
刮伤的心灵
邮车难过偏头关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