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焦点访谈    

一个栏目的诞生 ●《世界》孙苗青

    把一个栏目的诞生比成一个孩子的出生,我想是准确的。《直通巴格达》横空出世,在每天的《东方时空》中活蹦乱跳。我们知道,《直通巴格达》这孩子是因事而生(肯定不能算是"超生"):伊拉克局势热闹,这孩子也就欢式;等到事儿完了(估计一时半会儿的完不了),这孩子也就走了。但是,我敢肯定,世界上再出大事,这孩子一定还会改名换姓再回来,因为这孩子有模有样儿的已经成为《东方时空》应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突击队。我们组的老郭一直在和"打伊小组"照料着《直通巴格达》,从早到晚,忙碌而有序。这晚,老郭难得一闲,我与他聊起了这"孩子"。

采访者:孙苗青(以下简称孙);受访者:郭建新(以下简称郭)

    孙:《直通巴格达》的节目形式是如何确定的?

    郭:最早《世界》组报上去的计划是每天由小水在前方做5分钟的报道,还没有想到是双演播室,也没有敢想做成一个正经八百的子栏目,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整个《东方时空》节目样式和各种统筹问题。但在开播之前的第二次会议上,梁建增主任说,"这件事情可以做大,部里给协调时间,8到10分钟"。有了时间,就有了想象空间,可以变出花儿。随后就确定了双演播室的方式。说实话,这个栏目的诞生也就开了两次会,第一次大概是腊月28小水走之前,在《世界》组打伊小组成立"大会";第二次是大年初八,刚刚上班的第一天,梁主任在自己的办公室召集的,陈虻、白岩松和世界组的陈耀文、王强加上我,一个小规模的会议当场确定了一个新栏目。当时,我觉得我们的准备相当充分,部里的决定正是我们期望的,所以仅隔了一天,2月10日《直通巴格达》正式开播,第一期还是打通的节目。自此而一发不可收。

    这件事情如果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成功,应该说是评论部、《东方时空》对重大新闻事件构成的判断、决策机制,在这个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对这一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报道形式形成及时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同时与评论部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批熟悉国际新闻和专题的人员、主持人有关。说实话,我以为《直通巴格达》不是突发奇想的抖机灵,是长期孕育的结果。

    同时,水均益和白岩松两个主持人的强强联合,以《世界》这样一个国际栏目组为主,集合起来一些精英的力量,包括《世界》和《时空连线》两个支持平台的联合,以及策划组的有力支持,使得节目得以有效地运转。在一个好的机制下,选择了有能力的人,在一个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就一定出彩。

    孙:从我自己的感受说,总觉得每期的《直通巴格达》时间特别短,而且总有人问我,水均益和白岩松怎么有说不完的话题。

    郭:严格地说,这是"内容为王"的具体体现,关键是节目抓住了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我以为对于任何信息来说,内容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使信息需求者更方便、更准确、更完美的接受信息。《直通巴格达》在形式上能够说有点儿意思的就是让两个不太经常在一个场合中出现的大主持,在一个重大的事件中平行出现,谈论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创新,许多直播节目都用过这种方式,但是,这一次在组合吸引要素方面有想法,所以效果好。

    可以说这是一条成功经验--强强联合,两人都有很好的新闻素质和极强的表述能力,小水在国际问题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专家;小白特别聪明机灵,悟性很强,可以从干巴巴的国际时政中找到一些雅俗共赏的点,也就是说他能把一些高深的东西转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喜欢做一些形象的比喻。与这两位合作,使得我们策划工作相对地轻松许多。这是经验之一;

    其二呢,在评论部、东方时空这种长期形成的风气下,参加这个新栏目的人都有一种职业感,我前面说的是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这里我要说的是敬业精神。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新开的栏目,能够给东方时空,能够给评论部,能够给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扬腕的事情,都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想这是评论部长期形成的部风所构成的,这个部风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你是量才而用的,你吸引的是精英,而且你对这些精英有一个培养机制,而这些人在关键时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种厚积薄发,这是和具体人联系起来的。

    孙:我看你们一天到晚在忙碌,但是好像还是非常有序。

    郭:关键是准备充分,前期准备除了相关的内容、资料和判断准备,主要是在确定一个运行机制。《世界》组是个周播节目组,制作日播节目就必须建立一个精干的班子,良好的程序。能够做到有序与两个主持人的敬业和专业水准较高有很大的关系。

    水均益在前方的报道任务很重,有很多栏目要求他做节目,每天最起码要保证联播、晚间新闻,还有其他整点新闻栏目的报道工作,尤其是刚开始的十天,工作量超负荷。但是从2月10日到现在,水均益一直坚持每天与《直通巴格达》连线至少20分钟,从未耽误过一期节目。而白岩松本身就在制作《时空连线》日播节目,同时又为新闻频道准备着两个新节目,但同样也未耽误过《直通巴格达》。这就是敬业精神,一个好的机制应该提倡、激发和保持的应该是这些东西。什么是真正的财富?一批可以驾驭重大题材的、见到新闻就犹如见了梦寐以求的情人两眼放出奇异光芒的人。无论什么事儿,没有像样儿的人去办,结果就是"糟蹋"。糟蹋一两次、三四次观众看不出来,一段时间没完没了的糟蹋,观众就走了,观众可不是傻子。你要是觉得观众傻,肯定是你傻。

    孙:水主好象瘦了不少,组里的姑娘们说,还是瘦了帅,而且这次的主持方式很有"洋味"。

    郭:水均益已确实瘦了七八斤,皮带已经退后了三个扣眼,这是经过国际长途电话证实了的。但是这种减肥比较残酷,每天吃一些你根本不想吃的东西,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肯定要瘦下去,但是小水乐在其中。

    陈虻主任在开会提到双演播室时,曾对小水和小白说,这次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人看,就觉得自己就是国际大牌。在这之前,我们在前期策划的时候也和小水说,你到了巴格达在报道现场,心理感觉不应该是"出镜记者",而是中国国家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这算是我们与陈主任的不谋而合。

    按照观众的一般习惯,水均益在巴格达应该四处溜达,在不同的场景前发回报道,但现实的情况是摄制组的行动是受到极大限制的,而这种不可能正好与我们最初的策划吻合了,而我们非常坚定地知道这是双演播室的概念,"四处溜达"完全可以在演播室的叙述中表现出来。

    孙:我记得组里很早就开始制作有关伊拉克的节目,你是从什么时候盯上了伊拉克和萨达姆?

    郭:《世界》栏目是一个专业化的栏目,专业精神和素质表现在,骨干人员日常经常对国际局势、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性讨论;吃饭喝茶时也经常争论国际大事,我个人的感觉,世界组有一种探索问题的学术精神和氛围。其实,国际问题是一个与所有人相关的大谜语,因为它与历史和未来有密切的关系。

    在911事件发生以后,我们一直在判断这件事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时在组里有十分激烈的讨论。围绕着9·11以及9·11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节目。这些节目都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我们始终在跟踪这件事情,当时我们在判断反恐战争第一个打击对象是谁,我认为是伊拉克,张郇判定是拉登,结果证实张郇对了,美国很快就说911和拉登有关,随即确定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的阿富汗战争;而我可以值得骄傲的是,在当年塔利班炸毁巴米杨大佛的时候,我在策划文案中作出判断:塔利班政权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它与人类文明为敌。而美国人为什么要选定拉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目的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世界反恐同盟,更重要的是要试探,当美国使用武力去对付恐怖分子,世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对美国确定下一个目标至关重要。

    当时《世界》组非常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阿富汗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大家就在分析下一个会是谁,当布什在去年1月底提出了邪恶轴心概念的时候,《世界》栏目根据多方面情况分析断定下一个无疑就是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此后,我们更加关注伊拉克,制作了一系列相关节目,如《风风雨雨萨达姆》、《山雨欲来伊拉克》等。在去年911周年的时候,就在布什和布莱尔同时宣布下一个目标是伊拉克时,《世界》组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计划,要在这一事件中做什么,其中一个重要计划就是要进入伊拉克巴格达实地跟踪采访。在1441号决议没出来之前,就开始打报告;决议出来后,更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当核查正式开始后,我们的判断是,美国的终极目的是动武,实现在巴格达的改朝换代。如此进入伊拉克采访更成了当务之急。很快报告批下来,伊拉克使馆也已经被我们《世界》的外交大师冯水军用上等好酒灌晕了。水均益一行五人农历正月初五成行。一个计划开始了。

    尽管《世界》组是个比较年轻的栏目,但是目前可以说他在国际时政报道和评论方面是独树一帜的,而这个节目在自身探索的两年时间里,又在一个具体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上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最后做出这样的判断和举动是水到渠成,这算不算是在吹牛?

    孙:《直通巴格达》还不到2个月,而《东方时空》已在准备过10岁生日了。

    郭:评论部长期形成的这种风格和追求的目标以及所形成的机制都是和人有关的,你培养了一批人,事情是人做的,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效果肯定不同。而人又反过来影响着机制。现在评论部的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梳理《东方时空》的历史,总结经验,看到了许多成绩和辉煌。可以说我们的《直通巴格达》也正是与某种《东方时空》十年所积淀下来的东西,以及所追求的东西是相关联的。但是时间太短,就不要总结了,别让人家笑话,厚积薄发,厚积是基础,没有"厚积"的"薄发",多数情况下是轻狂。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