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可以重演 牛市恐怕难以重现
央视国际 (2003年02月17日 11:14)
中国证券报消息:随着战争阴影日益浓重,笃信经验主义的人似乎有理由表示乐观。海湾战争前后的历史纪录显示,市场曾在开战之前表现疲软,但在开战之后出现大幅反弹。上次海湾战争爆发前,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开始到10月中旬,道指下挫18个百分点,然后逐渐回升。开战前数星期,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股指再次下跌,但随即展开升势。开战当天,道指上涨114.6点,即4.6%,1991年底创下年度新高,当年上涨了20%。
虽说战争不应是影响投资者的惟一重要变数,但目前,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那确实是惟一的重要变数。投资界之所以将战争视为市场命运的重要支点,部分是因为公司方面没有多少令人兴奋的消息。上个季度的公司业绩普遍都达到了预期,但同时也普遍谨慎地下调了今年的收益预期。现在收益季节已近尾声,华尔街上近期没有多少可预见的刺激因素。在过去几周,许多分析师预计像海湾战争时那样的速战速决将缓解沉重的卖压。市场上也就出现了许多预期股市已经触底,反攻行情即将来临的说法。
然而几千年前古希腊的智者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断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情势已经变化,这时候再死抱着历史的经验主义不放,恐怕只能是和刻舟求剑同样的结果。有市场观察者警告说,除了伊拉克局势,华尔街的基本面和技术面都不如海湾战争时那样有利于股市上涨。分析师称,围绕当前争端的形势很不明朗──缺乏国际支持、地面战可能持续多久仍不确定、担心出现漫长的战后占领期等等,这令市场难以判断如果海湾战争在2003年重演,当年战时股价牛市的趋势能否重演。因此,人们看到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下,股市中仅有少量抛盘,同时缺乏热切的买盘,大盘徘徊在去年10月创下低点两天后的水平附近。
华尔街越来越担心,即使美国成功解决伊拉克问题,这也不会成为股市渴求的万灵药。有分析家认为,1990年时,市场经历了长期牛市中短暂的调整期,而如今,股市似乎已陷入了长期的熊市。BrownBrothersHarriman技术分析师伯克利说:“我们主要担心,过多投资者相信成功解决美伊争端的结果也会等于股市将开始新一轮类似于1991年的牛市。在我们看来,如果股市正如我们所认为的仍处于熊市,伊拉克解除武装带来的任何积极作用都可能变得无效,或仅仅暂时缓解熊市,更糟的情况则是卖盘进一步加剧。”
弗吉尼亚一家投资公司的经济学家伊斯特说:“我们并未摆脱刚刚破灭的股市泡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此轮降息行动即将结束;而上一次(海湾战争时),联储耗时几年的降息行动才进行到一半。这次,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联储下一步(利率方面的)行动将是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年初提高利率。”
与此同时,那些相信股市将在战时出现反弹的投资者显然是觉得,这一次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将像海湾战争一样明确和轻而易举。但这次的军事行动可能并非如此简单,这使人们担心,战争效应以及或许更重要的因素──战争后果,可能会导致股市萎靡不振。在伊拉克的地面战争可能与海湾战争时大量运用坦克的沙漠风暴有很大的不同,在巴格达这样的城市中展开挨家挨户的巷战无疑会增加美军的伤亡。考虑到所谓“裹尸袋效应”,分析师说,这是美国民众和华尔街无法接受的。
就算是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对伊拉克的“政权更迭”,获得胜利,美国军队将不得不在各地安营扎寨,以应付萨达姆后形成的巨大的真空状况。一些人担心,这可能会使美国与其他中东国家之间早已非常紧张的关系越发紧张,并招致恐怖组织的报复行动。这意味着,导致市场动荡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不会就此消失。SteinRoe&Farnham驻芝加哥的高级投资经理埃里克·古斯塔夫森说:“这全都表明,世界已变得更加危险。如今的世界与1991年时已大相径庭。”
与此同时,美国缺乏海湾战争时拥有的广泛的国际支持。在海湾战争时,情况要简单清楚得多。BB&T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詹姆斯·卢克说:“在海湾战争时,国际方面和国内政府在采取什么行动方面的意见更为一致。现在,我们国内面临着大量像越南战争时期一样的阻力。比例不大,但呼声很高。在海湾战争时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在试图预测市场走势时,最后一个应考虑的因素是油价。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的一年中,油价平均为每桶19.68美元,入侵后,油价一度飙升至每桶41.02美元。在美国轰炸行动开始后的一个月中,油价很快下滑,再次降至入侵前的水平。如果伊拉克的冲突迅速得到解决,有可能会推低油价,激发投资者信心,并为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如果此次袭击伊拉克的行动延宕不决,从而成为一场持久战,油价可能会顽固地上升,从而使美国企业和经济遭受打击。一些分析师说,油价长期上涨可能足以使美国再次陷入衰退。
大多数分析师承认,一旦对伊行动结束,市场可能会小幅上扬。但这一效果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人们现在是否会因这种期望而匆忙买入?我认为有此可能,”伊斯特说。“不过,一旦地缘政治问题不再是首要问题,基本面问题就会回来。到时肯定会面临收益等基本面问题。如果反弹幅度过大,就将难以为继。”(东野)
责编: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