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场]聚焦:房价上涨问题的背后因素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1日 07:18)
CCTV.com消息(6:00新闻):大事小情共同关注,媒体视线各有不同,进入媒体聚焦,看看各家报章最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接着来说房价问题,有关房价上涨,过去只把板子打到开发商身上,认为是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利润,才导致房价一个劲地往上蹿。而此次加息政策出台,表明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需求也有问题,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事情到此是不是就完了?“需求拉动”和“地价上涨”的背后因素又是什么?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中国信息报——打击房产投机应当精确制导
中国信息报认为,(加息对投机买房者的影响甚微。道理很简单,有能力投机的人一般都资金充裕,往往采用高首付的短期贷款,因而利率上调所造成的损失和转手卖房所得利润相差很大。但对普通购房者来说,这却是个不小的冲击。)因此,报纸建议打击房地产投机要精确制导。应该通过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用不同的房贷利率及首付款成数,区别对待买房自住的人,并且应当对买好几套房子的人收取重税。
经济参考报——让房价正常关键在增加供给
经济参考报说,让房价正常起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大量增加房屋尤其是中低档房屋的供给。(因为对真的热切希望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购房者来说,抑制需求的措施并不能抑制住他们购房的热情,他们只能相应地压缩其他的消费,以圆自己的住房梦。)面对如此庞大、又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一点利息,征一点税,也许短时期内这些抑制措施会起作用,但是难以持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不能强行压制,但也不能完全听任房价继续狂涨,因此让房价回归正常,只能增加供给。
中国税务报——住房圆梦:还有多少优惠可以等待
可是增加住房供给,说说容易做到很难。中国税务报认为,真正可行的办法是在有限的供给中,调整结构、增加经济适用房和适合市民居住的小户型住宅的供应。(但是现实的状况并不乐观,去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同比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区甚至停止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报纸说,地方政府不愿意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建设经济适用房,土地基本要无偿划拨,各种费用也要减免,还要拿出钱来补贴,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一年要减少几亿元的财政收入。
中国改革报——经济适用房投资沦陷折射监管缺位
中国改革报的分析指出,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减少趋势,这折射出政府监管职责缺位。(因此要给房市败火,还要地方政府从规范、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入手,既要在量上保证中、低档住宅的供应,还要使经济适用房成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主打产品。)而对于过多消耗土地和资源的高档商品房、别墅等项目要限制,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满足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需求。
中国财经报——是不能,还是不为?
对此,中国财经报说,这就关键要看城市管理者的态度了,是否愿意在抑制房地产暴利上出招儿。(报纸还指出,房地产价格看上去很复杂,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个利益问题。抑制房地产暴利还得靠政府出招。报纸介绍了深圳市政府近日出台四大举措遏制非法炒房的做法。)这篇评论的标题,是不能,还是不为?对于我们城市的管理着来说,这恐怕是个很难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检察日报——经济适用房:减少环节群众受益
检察日报的报道说,经济适用房的现状可以用“雁过拔毛”来形容,(由于经济适用房用地没有实行拍卖,因此会出现个别政府部门“拔毛”的现象,而开发商除了掌握着大量的补贴资金,又能钻售价监管不到位、不完善的空子,从买房者身上大赚一笔。)另外,高收入者则利用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势,通过房产投资赚取更大的利益。这样的层层拔毛之后,留给低收入者的福利已经所剩无几。报纸认为,政府应该减少经济适用房兑现的中间环节,让低收入者直接受益。
经济参考报——加快改革是平抑房价的根本出路
经济参考报分析抑制房价的出路应该是加快改革。(除了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为民营资本有更好的投资方向创造条件,还要纠正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现象,破除地方财政最大化的政绩观,加快建立新的土地供应制度,使土地资源配置成为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并考虑建立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把由开发商享受的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直接发放到普通购房者身上,用这些疏导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问题。
工人日报——居者有其屋是最大的民生
工人日报的报道说得好,居者有其屋是最大的民生。报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这是关系到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的大事,也是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力,决不能把住房问题简单的等同于财富占有和支配的问题。能不能把吹起的泡沫挤出去,能不能把虚高的房价降下来,这是对地方政府管理智慧的一次考验。)我们相信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必将逐渐加大,哄抬房价、投机炒作等非法行为必将遭到严惩,房地产市场基本秩序一定能尽快转好。
责编:慕泉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