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新闻 > 正文

1.4亿新增人员进入三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05日 10:08)

  经济日报消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2%,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3亿,其中仅第三产业就增加了1.4亿人,使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979—200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从业人员增加了3亿人。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2001年的15.2∶51.1∶33.6。与1989年相比,200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9.8%,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6%。

  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9~2001年,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9.4%。

  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止降转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22年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3亿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7012万人、9453万人和约1.4亿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5%下降到2001年的5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1年的27.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2年间仅上升5.9%。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我国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三者之间的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三次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1:7:4.9扩大到2001年的1:7.5:4。

  总体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

  需求结构稳中见优

  22年间,中国消费总额增长了25倍多;投资总额也增加了25倍多。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消费需求居首位,投资需求次之,最后为国外净需求。1979—2001年,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0.0%,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32.1%,国外净需求的贡献率为7.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求结构变化不大。2001年,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60.6%,比1978年下降1.5%;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37.3%,比1978年下降0.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2.1%,比1978年上升2.4%。1979—2001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分别为60.1%、37.9%和2.0%;1990—2001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分别为59.5%、38.2%和2.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存货变动占支出法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尤其2000年和2001年连续二年出现绝对量下降,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最近的13年(1990—2001),存货变动占支出法GDP的比重降到3.1%。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在逐步提高。

  地区经济比翼齐飞

  22年间,东、中、西部对全国GDP贡献率分别为57.8%、27.9%、14.3%。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35.7和13.9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13.6%,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5.9和13.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一产比重一直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二产比重一直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三产比重一直比东部低,但略高于中部地区。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因此,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份额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份额则呈不断上升趋势。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35.7和13.9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13.6%,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5.9和13.3个百分点。

  从目前西部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西部地区要利用中央决定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

  在1997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24.2%;而在1978年该比重仅为0.9%。1997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3.3%。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许多领域。18年间,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增加602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1/4。

  在1997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24.2%;而在1978年该比重仅为0.9%。1997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3.3%。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许多领域。在1997年各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部分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53.8%),其次是“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分别为27.5%、21.2%),比重最低的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也占10%以上。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初步测算,在1997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75.8%;而在1978年该比重高达99.1%。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分别占经济总量的41.9%和33.9%;1978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6.2%和42.9%。

  1997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23.3%,其中国有经济下降了14.3%,但是,从总体上看,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75.8%,仍处于主体地位。

  在具有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如铁路、民航、邮电通信、城市水电煤气等)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如科研、教育、国防、金融保险等),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新增人员进入第三产业开辟了广阔的渠道。

责编:杨洁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中国经济“亮点”背后的亮点(2002/11/05/ 09:22)
  • 专家警告:经济增长不等于可持续发展 (2002/11/04/ 16:25)
  • 经济学家:中国经济7-8%的增速可保持10年(2002/11/04/ 16:07)
  • 牛津经济预测,美伊战争会令全球经济衰退 (2002/11/04/ 14:00)
  • 专家:中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2002/11/04/ 13:46)
  • 中国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2002/11/04/ 12:12)
  • 13年后惊回首一日胜似80天 话说上海经济发展(2002/11/04/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