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新闻 > 正文

经济时评:“中国制造”谁来造?

央视国际 (2002年09月16日 10:10)

  国际金融报消息:9月12日,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次会议之前,中国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但就业的压力始终伴随着经济增长。该报告建议,国家宏观政策要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关于就业问题,一向的分析是工业改革造成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等。而今,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一条: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中国就业市场的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新“饭碗”;另一方面,新技术岗位人才的严重缺失。就业市场的“断裂层”好比一块已渐渐浮出水面的“奶酪”,而紧盯着这块“奶酪”的,不仅是我们自己,还有虎视眈眈的外来者。

  在一次经济形势报告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曾提及这一问题。他说,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资本也必将在全球内重新配置,而国际分工也将在全球内重新组合,这必将带来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内的重新配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必将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劳动力的挑战。

  一般而言,资本转向哪里,就业岗位就转哪里。以往,我们一直以为,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我们忽视了这一事实的另一面,即劳动力也可以随着资本和就业岗位的转移而转移,只要有足够的理由。比如,被日本企业淘汰、失业了的日本高级技工,完全有可能选择到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或其他企业就业。

  今年3月30日出版的日本《产经新闻》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日本有关机构正在筹划建立一个“日中技术人员交流中心”,支持日本国内被企业淘汰的过剩中老年技术工人到中国企业重新就业。

  当然,这在目前还是一些极个别的例子。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一个别的场景有成为普遍现象的可能。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全球化范围流动。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高级技术人才目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短缺就是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而在这点上,我们的竞争力又如何?

  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着手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比如北京市,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推出为期3年的劳动技能培训计划。一些大专院校则开始注重复合型技术操作人才的培养。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政府人才培训计划,还是大专院校的“蓝领”培养计划,都应和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计划结合起来。事实上,不少下岗老技工有着成熟的实践经验,在得到有效的培训后,他们完全可以重新返回生产一线,光荣地成为新时代的“蓝领”。

  陈淮说得好,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在于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中国制造”谁来造?这不仅仅是荣誉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郝洪)

责编:杨洁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中国制造业是美国1/5 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 (2002/09/11/ 11:12)
  • 我国装备制造业加速与国际接轨(2002/09/06/ 02:44)
  • (聚焦制博会)制造业仍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002/09/04/ 09:14)
  • 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人力资源瓶颈 (2002/09/01/ 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