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消息:当前最大的消费热点在哪里?无非还是房+车。
先说房。两年前,上海的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3156元,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296元,足足涨了1100多元。这还不算,到今年上半年,上海的商品房平均成交价已突破了4700元,半年又涨了近500元。
房价上去了,房子却卖得更火。今年1至6月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2%和33.4%,商品房预售面积同比增长34.7%,其中外省市和境外人士购房占全市预售总量比例已达25.8%。存量房交易登记面积增长28.7%。买房正成为许许多多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共同的愿望。
房市这么热,车市也不逊色。上海的私车消费需求旺盛。上半年全市拍卖私车牌照12650张,虽然牌照的投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1.7%,但拍卖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全市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已经达到10.97万辆。
说起买车,近年来,上海的私家车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1998年为7000辆,1999年达2万辆,2000年突破4万辆,而2001年则猛增到8.37万辆。如今,这一数字已接近11万辆,占全市机动车的十二分之一左右。未来的上海交通规划每年新增机动车5万辆左右,其中将向私家车适度倾斜。对于上海人来说,开着自己的车外出兜风可能不再是下辈子的奢望。
那么,对于许许多多有一定经济实力,但也非富得流油的白领人士来说,究竟是先要住得舒服,还是先要行得潇洒,倒是要费一番思量的。
房与车谁第一
虽然上海的私家车已接近11万辆,但相对于北京,还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来自京城的报道说,仅亚运村汽车市场,过去一个多月就卖掉了5000多辆小轿车,其中90%左右属私人买车。看来,私人买车在那里已十分普遍。这与北京人特有的消费观和北京汽车消费配套服务市场相关。
买房还是买车,大多京城人士毫不含糊地选择“先买车”。北京的男子常常会对人说:“咱大佬爷们出门哪能没辆车?”意思是说,没车多没面子。事实上,了解北京这个城市的人不难发现,没辆车,在北京确实不方便。北京城市太大,路又堵,从城市这头到城市那头,路途极为遥远。而相对来说,在京城养辆私家车花费不太大,特别是停车费,与上海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他们以次计费,每次1至2元,而上海以小时计费,每小时5元、10元、20元不等。另外,牌照等其它费用也并不很贵,京城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
在上海,情况似乎完全相反。买房还是买车,在上海人看来也是毫不含糊:“阿拉”先解决住的问题,求实惠。在上海人心目中,如果是住着一室一厅,而出门却开着辆自己掏钱买的桑塔纳,简直可以说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上海人更希望“先里后外”,先把家庭基本建设搞好了再论其它。前几年,上海商品房建设还很滞后,绝大部分人还买不起房子的时候,上海人就特别钟情居室装潢。虽然居室不宽敞,但布置装修得功能齐全,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现在许多人买得起房了,自然把“住”作为头等大事来解决。
除了传统的性格上的区别外,决定京沪两地“先买房还是先买车”的首要问题还是经济因素。尽管这几年上海的房价涨势凶猛,但比起北京的房价,上海还算便宜;而上海的养车费用、牌照费用又要远远超过京城。这一切决定了京沪两地在车房消费上的不同选择。
那么,对那些生活更为富足的人们呢?上海人解决了住,在解决出行问题的同时开始设想购买第二套房,作为一种投资之举。欲买第二套房的人士有的已有了自己的座车,有的干脆还是“打的”族,根本没有买车的打算。而北京人就又不同了,有了车,又有了房,当然下一步是买第二辆车,或者是旧车换新车。对他们来说,车似乎永远排在房的前面。
可否鱼和熊掌兼得
话题还是回到上海人的消费习惯上,既然买车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总是排在买房的后面,那能否以买房来带动买车,实施真正的“车房组合”消费呢?
5年前,上海曾经推出过一次不算十分成功的“车房组合”消费政策,规定购买环线外的空置房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私车牌照,最终因效果不佳而草草收场。原因很简单,政策实施面太窄,单纯为了解决空置房,优惠政策也未完全落到实处。那么,5年过后的今天,当上海的车房消费再起波澜再度红火的时候,又有哪个走在市场前列的“弄潮儿”会在新的时期设计出新的“车房组合”消费方案呢?
买房送牌照,买房送车位,甚至买房送汽车,等等。车房组合的内容其实很多。人们说,消费是需要引导的。对于上海人惯有的“先房后车”的消费惯性,谁第一个拿出石破天惊且被市场认可的“车房组合”消费方案,谁就将占得市场的先机。要知道,房市、车市没有永远全线飘红的时候。(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