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私车牌照拍卖最近屡创“天价”,车牌成了“最贵的金属”。在交通比较拥挤的大城市,限量拍卖私车牌照,似乎是合理的政策选择。问题在于:现行政策是否应该对公车、私车一视同仁?在限制汽车数量的同时,是否应该更重视“增能”和“增效”?
每逢月末的一天,上海安亭的一家交易大厅便会排起长队,场内一时容不下这么多人,队伍有时就会延伸到街上。这天,是上海私车牌照拍卖日。
为控制私车流量,上海每月都要对私车牌照进行无底价限额拍卖。由于需远大于供,私车车牌差不多成了“最贵的金属”。在本月刚刚拍卖的3000张新牌照中,最低的中标价已达创纪录的1.98万元。折算起来,一块车牌的价格超过了相同重量的黄金。
外地人也许会对这样的场面感到困惑——上海是国内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市民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似乎不应限制私人购车。上海交管部门则强调另一点:现有的道路设施难以承受太快的车辆增长。在“鼓励消费”与“保持畅通”的两难问题上,“限额拍卖”成了目前较为合理的一种折中。
理由虽然成立,但这个理由只会指向限制私车的政策吗?这令人怀疑。
首先,限制私车是否有违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限额拍卖私车牌照的政策选择,听上去似乎只有私家车才会堵塞交通,公车就不会。
不管汽车属“公”还是“私”,只要数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就会发生交通拥堵。现在,上海的公车与私车牌照发放途径完全分开,公车上牌不必走拍卖途径,费用比私车要低得多。在笔者看来,在一座交通比较拥挤的大城市中,应该对公车和私车一视同仁,甚至可以对私车上牌有所倾斜——因为这不仅能启动汽车消费最重要的个人购买市场,还能限制某些机关、国企的办公费用。
其次,汽车太多是不是大城市交通堵塞的关键因素?最新统计说,上海目前拥有各类机动车近120万辆,其中轿车36万辆,私家车刚刚超过10万辆。相比北京等城市,这样的汽车保有量并不算多。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的汽车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0,每平方公里国土所拥有的汽车只相当于其1/20,而每公里道路拥有的汽车只相当于其1/3。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国内大城市交通状况欠佳的关键在于3个方面: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滞后、公共交通投入不足、交通管理方式与理念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汽车数量进行限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举。要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恐怕不能只是“减量”,而应当在“增能”与“增效”上拿出更聪明的治本之策来。
如果把城市看做一个可以经营的对象,那么在这块小小的私车牌照问题上,多少可以折射出城市经营管理的一些情况。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不同,不仅要讲经济效益,还要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在黄金地段开辟绿地,以此美化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人们对此的评价是,“小草原来也是生产力”。道理是相通的。限制私车牌照虽然事出有因,但它毕竟与鼓励消费的政策不尽相符,也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眼下,对于国内少数几个发展最快的大城市而言,降低增长过快的商务成本,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尽快撤除在投资和消费准入上不平等、也不必要的“门槛”,使国内外资金流、人才流“流动”得更畅快,应该有更新的思路。 (高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