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职于国家机关的张岚,近日请北京室内环境检测中心的专业人员为自己刚装修完工的新居作了全面的空气质量检测。尽管为此花了900元钱,但张岚觉得很值,“因为这事关全家身体健康,也让我们对装修质量心中有数。”
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为购买“紧俏商品”连夜排队,在80年代为手中刚刚多起来的钱抢购“保值”,在90年代面对“超前消费”感到迷茫,中国消费者体验着观念的骤变。此间专家指出,尽管消费层次和热点日益多元,个性化逐渐成为消费的主调,但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开始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理性消费将为他们营造出理想的幸福生活。
据统计,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7.8%,已达到或接近富裕水平。1995年以来,北京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都在两成左右。部分家庭消费热点已向商品房、家庭轿车、旅游和信息化服务等方面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张广瑞分析认为,中国消费者的心态日趋理性、平稳,“跟风”、“抢购”等现象已逐渐销声匿迹。“毕竟中国市场已经告别了短缺,消费者也在慢慢成熟。”
外企职员李正宇花6000元为父母在一家中外合资医院预约了体检。“送什么给父母都不如送健康。”他说,“现在市场上的一些‘补品’、‘保健品’效果并不确切,还不如送父母到条件好的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据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报道,每逢假日,一些名医院总是排满体检预约,尽管花费不斐,但仍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孝敬父母。
在一家网站工作的蔡小姐正兴致勃勃地准备下个月出门旅行。酷爱旅游的蔡小姐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却作了“留守一族”。“放长假时各个旅游点人满为患,很难玩得尽兴,”她说。
据中旅总社一位负责人介绍,“黄金周”实施初期,假日旅游的火爆使著名旅游区拥挤不堪,交通客票紧缺,服务水准也大打折扣。近年来,旅游者更加理性,出行更有计划,往往错开出游时间,选择温冷景点,变长线游为短线游。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指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和国际流行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接近。而人们在消费中的理性心态,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着眼未来。
目前中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速为年均20%左右。居民储蓄的10%是为“教育消费”预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每年有关教育的直接消费约208亿元。据估计,到2005年,北京教育消费总支出可达到370亿元以上。
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许多家长不惜每月花费数百甚至上千元,送孩子到各类兴趣班学习音乐、美术、作文、计算机。同时,文化消费日渐升温,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
“量入为出”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信条,正被对未来有良好预期的中国人赋予新的意义。人们以坦然的心态接受日益普遍的信贷消费。31岁的岳先生供职于杭州一家媒体,最近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在上海工作的妻子和在杭州工作的自己购买了两套住房。他们将在28年内还清90多万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景充满信心,所以敢于预支未来。”
2001年的“绿色消费”主题,使中国人更注重消费中的环保意识,从天然饮料、无公害服装面料,到无氟冰箱、节能热水器和环保家居装修,“绿色消费”已逐步深入人心。
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又推出“科学消费”理念,包括周光召、王大珩在内的200余名科技家联名发出倡议,倡导安全健康消费、适时适度消费、正确选用商品和可持续消费,将理性消费提升到新的层次。 (程瑛 张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