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绿色食品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开展6天时,哈洽会绿色食品就已签订合同和协议308个,成交总额63.6亿元。
然而,面对如日中天的绿色食品市场,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出了担心和顾虑。他们认为,类似绿色食品的新农业发展必须保持冷静,一如既往地构筑其品质优势,切不可再度步入单纯追求产量的误区,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
本届哈洽会专门设立了绿色食品展区,一开展就成为洽谈会的一个焦点。“北大荒”系列大米面粉、“黑森”系列森林绿色食品、“绿山川”山野菜饺子、“九三”非转基因大豆色拉油、“珍珠山”黑木耳……这些目前知名度并不很高的绿色食品对客商很有吸引力,相当多的客商主动与参展企业洽谈,表示愿意和这些企业携手开发黑龙江绿色食品,将其推向国内外市场。仅在短短几天的哈洽会上,绿色食品成交量就高达123万吨。与外商及外贸出口企业签定合作项目129个,引资金额28.7亿元。
一份最新统计显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一,认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年间翻了一番,仅今年以来,就新增了122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黑龙江省还计划在“十五”末期,全省绿色食品产量突破1000万吨。绿色食品发展如此迅速也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忧虑。他们普遍较为担心,在规模如此迅速增长的同时,品质的提高能否同步,质量的监督能否跟上,竞争力能否持久。
品质的提高能否同步?一位经理向记者讲述的亲身经历令人深思:2000年,日本一家企业向他们订了3000吨大米,要求优质米的比例要达到99.9%。对这家企业来说,供应3000吨的数量不成问题,关键是怎样质量达标。为了能达到这一标准,这家企业引进进口设备生产,可试了很多办法,就是达不到标准,最后他们只能眼看着上百万元的利润白白溜走,“真可惜呀!”
据介绍,到目前,黑龙江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已有403个,居全国首位。由于这些产品大都集中于粮油、乳品、山野特产等领域,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相当多的产品相似、相仿,具备自身显著特点的并不多,而在品质上有突出优势的则更少。记者在采访中,向许多企业负责人了解其产品有别于其它产品的特点,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区别,一位负责人说到自己产的大米时说,“大米就是大米呗,还能有啥区别?”
质量的监督能否跟上?在第十三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的绿色食品展区,记者采访了参展的部分企业。一家企业负责人对如何保证大米“绿色”品质的回答很难尽人意——“我们让农民种植时统一品种,一年中,农业专家能去指导两次。我们还有20多名的技术人员。老百姓都是实在人,没问题。”而后来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有4万多亩。如此规模的种植和如此粗放的质量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采访中,类似这家企业的并不在少数。
去年9月,政协黑龙江省委在对绿色食品产业调研时,同样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他们认为,有些地方发展绿色食品带有一定盲目性。有的地方热情很高,但对绿色食品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认识不足,存在盲目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现象。就全省来说,绿色食品质量检测设备、手段还不完善。一些地方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对主要环节的质量检测监控还没有做到层层把关,绿色食品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竞争力能否持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金松说,发展绿色食品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竞争力。但不等于说农产品带上“绿色”帽子就有了竞争力,抓住了绿色就得到市场。产品达到认证标准只是绿色食品最基础的一步,绿色只说明其食用上的安全性,并没有解决诸如口味、营养以及性能价格比等市场竞争因素。例如,不好吃的食品,市场就不一定会买帐。因此,在达到产品绿色标准的同时,如果对这些关系到市场竞争力的因素不注意,竞争力是难以持久的。
前来参加哈洽会的日本日绵株式会社食料公司农产部长久下真司说,中国以往的农业恰恰是注重数量忽视质量而失去了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作为长期课题,必须尽早开始提高质量,实现由量向质的转换,农业各个方面都应以提高竞争力为主要课题。
不少专家还强调:即使是质量好、口味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再好的食品也会有个需求饱和度。某种好产品现在的供应量是一种价格,产量翻一番或翻两番,那价格可能就会跌下来,边际效益就会递减。只有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效益才会随规模扩大而相应增加,超出这个范围,可能就要品尝价跌卖难的苦果。因此,各地在把“绿色食品”确定为增收亮点后,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追求上产量、上规模。
“在优势面前,要扩大规模,而要适度扩大规模,更要以保持优势为前提。失去了竞争力的规模是无本之木,会再次陷入以往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怪圈中,这样的规模就毫无意义了。”采访中,一些专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他们认为,黑龙江省目前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说明当前农业向新阶段转型过程中,人们观念上、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如何迅速从数量型农业转型为效益型农业,如何使人们思考问题时,不把规模放在首位,是当前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决定着今后我国农业“入世”后的发展前景。(高增双 蒲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