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其最终结果如何仍需观察,但金融界人士已可从阿根廷的教训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这场金融危机令阿根廷的银行业遭受了没顶之灾。首先,所有的银行均出现严重亏损,外资银行亏损更为严重。据美国穆迪公司的报告,到目前为止,阿整个银行体系的损失可能已达540亿美元。今年各银行还将出现100亿美元的亏损。其中,外资跨国银行预计今年亏损80亿美元。其次,比索贬值后,各商业银行注册资本大大缩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去年底,阿银行注册资本为217亿比索(1美元约合3.5比索),今年底将降至43亿比索。再次,存款大量流失,银行支付能力持续下降。去年以来,整个银行体系累计净流出的存款达200多亿比索,相当于存款总额的23%。由于冻结存款,除了票据汇兑和划帐等无法兑现的存款外,已无人再敢在阿的银行里存款。
目前,阿大多数银行实际上已经或很快将丧失支付能力,陷入彻底破产前的最后挣扎。到5月初为止,已有3家银行宣布陷入支付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如果不注入资本,各商业银行已不具备最低水平的运营能力。
面对这场严重危机,阿政府似乎没什么高招。政府提出的一些应急之策,在实际实行时面临种种难题。一是缺乏必要的资金,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不成协议,所期望的国际贷款迟迟不到,扶持银行甚至改革银行所需要的启动资金无从谈起;二是在取消冻结存款规定方面进退两难;三是外资银行的抵制和撤资的危险日益增大,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都公开拒绝向在阿子银行注资。
阿根廷的经济在发展中国家中属比较发达的,危机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万美元。2001年初,银行存款近900亿比索,按当时汇率,就是900亿美元。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阿官方和一些国际机构都认为其银行体系不至出大问题。可是,看似牢靠的银行体系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了。从中,人们应该汲取不少经验教训。
首先,巨额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阿政府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为弥补赤字,就高息举债。各商业银行在高息吸引下过多持有政府债券。经连续4年经济衰退冲击,去年阿政府丧失还债能力,举新债又无门,只能停止偿还债务。由此,引发全面金融危机,银行掉进漩涡中。
第二,对资金流动的监管不力,举措失当,使银行体系被彻底套牢。去年11月发生数十亿美元流出的大规模银行挤提风潮。开始,银行似乎毫无知觉,到月底才作出反应,却是错误地要求政府冻结存款。结果,一错再错,自己把自己套牢,至今无法解套。
第三,金融腐败严重,违规运作,破坏了银行的安全防火墙。大额挤提存款的存户,多数是与银行内外勾结,联手作业。其中不少提款者就是银行的董事或行长一类的高级官员。一些银行还发现了秘密帐户。
第四,一些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恶意转移资金,造成资金外流,严重削弱阿国内银行的支付能力。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偿还母行贷款、增加股东分红或出售股份汇回资金等。还有的采用非法手段转移资金。
第五,过度依赖外资银行,让外资控制了整个银行体系,致使国家金融主权削弱甚至丧失。在过去10年的私有化过程中,阿经济已外资化甚至外国化,外资控制了包括银行体系在内的阿经济命脉。目前,全国10大私营银行中,7家为外资独资银行,两家为外资控股银行。外资控制了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至68%。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完全受制于人。
第六,外资银行采取的规避风险机制造成严重损害。阿根廷危机发生后,跨国银行一方面要求子银行采取转移资金等办法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坚决拒绝向子银行注入资金,并向阿政府施加压力,甚至毫不负责地撤资。
阿根廷银行危机是在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金融开放和引进外资银行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防止潜在风险,维护本国经济和金融主权,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新兴经济国家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记者沈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