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新闻


【文化】“中国在膨胀”“日本被吞没”?——日本百姓不了解中国  
08月29日 10:53


    
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的杂志与书籍


    环球时报消息:中国和日本,相互亲切而又陌生,相互敬佩而又不无疑虑。30年前,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推动下,这两个近现代在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中激烈拼杀的国家握手言和:结束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但30年风风雨雨的交往背后,在总体上“良好的”双边关系中,日本至今仍有挥之难去的“中国威胁论”的阴影。

    “中国威胁”混淆视听舆论导向令人堪忧

    近几年来,中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分量日渐突出,许多日本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惊异,同时对中国也变得敬重起来。中国的家电摆上东京秋叶原电器街的货架,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受到消费者喜爱。上街购物,“一不小心”买回的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日本人眼中,中国已不是贫穷的代名词。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老百姓首次在对等的条件下对话。

    然而,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日本在对中国示以敬意的同时,报章上的“中国威胁论”也不时遮挡着人们的视线。冠以“中国是霸权,还是崩溃”、“军国主义的中国”、“膨胀的中国,被吞没的日本”等耸人听闻标题的文章随处可见。一些常年敌视中国的文人政客不时挑动对中国的不信任情绪,干扰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今年8月号的《文艺春秋》杂志用上百页的篇幅刊登“不信任中国”特集,恶意扭曲中国形象,其中某右翼文人对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说成是“犯了弥天大罪”。中国简化汉字也成了“岂有此理”。还有一个叫《SAPIO》的杂志,近期刊登了一组日本与“核大国”中国作战的“假想敌研究”报告,以“中国进攻日本”为题,搞了个“包括自卫队专家在内的进攻日本模拟演习”,极力挑动民族情绪。还有一本名为《日本封印》的预言式的虚构小说,着意渲染日本如何失去思考,被中美玩弄。

    经济威胁无稽之谈中国产品惠及生活

    除了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或者“政治威胁”论之外,日本通常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经济威胁论”。

    中国经济威胁论是伴随着担心日本产业的空洞化而流传的。论者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大量低价格的产品进入日本,日本一些企业在“价格攻势”下受到很大损害,典型的事例是中国大葱等农产品进入日本。还有的说,一些企业关闭了在国内的工厂,扩大了对华投资,“致使日本的产业基础崩溃”。一个时期以来,诸如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日本被中国“吞没”等词语天天出现在报章上。有一些人强调日本的经济停滞,也有人不切实际地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

    大前研一是日本企业家兼经济学家,《新国富论》的作者。2000年秋,大前在中国各地进行了采访,回国后制作了《觉醒的大国》连续电视报道,今年4月又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冲击》的书。他在书中说:“中国完全醒了过来。从沿海地区看,被称为‘睡狮’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以超过12亿人口为背景的便宜而优秀的劳动力,以投入最新设备为产业背景的中国经济的强大,已是没有疑问。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著作,其看法不一,既有‘中国威胁论’,也有去中国投资的指南,甚至还有中国行将崩溃的预言。”

    大前认为,包括日本在内,谁都无法阻止中国的发展,不能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威胁。但他又说,他最担心的是日本可能会沦为中国的“周边国家”。日本只有中国1/10的人口,如果将来中国和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同,日本就是中国“10%的国家”,变得没有“分量”。

    对于所谓的“中国威胁”,日本许多有识之士并不赞成。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元重说,中国的产业最近10年的确是飞速发展,但日本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不是足球或者田径等赛事,对手强大并不意味着对己不利。经济竞争不是一方得胜另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邻国的富裕并不是一件坏事。从中国进口的急速增加对日本的产业造成一定冲击,但实际上,中国低价格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很大实惠。

    伊藤指出,说日本企业增加对华投资引起日本产业的空洞化是站不住脚的。最近两三年,日本的对华投资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投资。如果真的是对外投资引起产业空洞化,原因在于海外对日投资没有吸引力。日本接受的海外投资额在世界上只排到第24位,仅相当于美国的1/30。没有海外的投资就不会搞活经济,日本应该研究如何搞活自己的产业,而不是把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成长。他还认为,中国产业的发展给了日本经济思考的机会,日本最重要的是产业的不断革新,不能总是趴在旧的产业基础上吃老本。

    十年停滞人心浮动中国发展心态失衡

    日本社会上时不时出现种种“中国威胁论”,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与中日相互间的理解不够有关。

    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看,日本人一向有种生怕被孤立的心态。从中国看日本,那是一个悬浮于太平洋中的列岛;从列岛看中国,那是一片广袤的大地。为了自强,岛国的日本人总是盯着海外,生就一种不服输的心理。公元7世纪,当日本首次派出遣隋使出使中国,国书上曾写下“日出之国天皇敬白日没之国皇帝”的词句以示对等。到了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断然革新,成为亚洲国家中最早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奋起,又在亚洲国家中率先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

    然而,历史并不总是惠于强者。当日本登上经济高峰时,却陷入经济泡沫中不能自拔,在“失去的十年”中,虽采取种种措施却收效甚微,虽高喊变革却变化不大。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真正变革的意识。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屋太一说,日本虽10年改革仍走不出困境,关键是缺乏自我变革意识。这位以写预言小说知名的作家,在他的新作《平成三十年》一书中叹息日本“什么也没有做”,他警告说:日本要么灭亡要么变革,要么恢复发达国家的自信,要么退回到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屋预言,在今后的20年间,世界上不大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大革命,“知识价值社会”将取得进展。中国等国的工业化,扩大了工业产品的供应量,世界进入了“大竞争时代”。今后随着日本人口的老化与工厂迁往海外,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将出现财政、贸易、企业收益赤字。

    日本的近邻中国却与日本迥然不同。由几位中国问题专家合写的《中国的世纪,日本的战略》一书中,有论者认为在制度改革方面,人们看到的是“全球化的中国,发展中国家化的日本”。有日本朋友说,一些人原来经济上看不起中国,面对近十几年大步迈进的中国,部分人心态失衡,产生莫名的焦躁。中国对日出口的增加,又成了一些丧失自信的日本人夸大“中国威胁”、“转嫁责任”的借口。日本经济的低迷,社会的迷惘,也给了右翼势力可乘之机。一遇机会,这些人便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向中国发难。

    日本需要更新观念中日应该增信释疑

    中日邦交正常化虽走过30年的历程,与以往相比,两国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同日而语,但囿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的不同,相互理解还不能说已经很深入。

    这几年在日本有中国“军事威胁论”,其依据是所谓中国“不断增加军费”。一些媒体报道此事有误导。例如,只说中国军费每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加,却从来不说明中国的军费是多少,与日本相比是多还是少。人口比日本多10倍、面积约25倍,其军费还不及日本一半的中国,为什么日本不是威胁,反而是中国威胁日本呢?

    中国对日本情况的理解也不能说都客观实际。当代日本的形象在有些中国人心目中扭曲,有人把某些右翼的作为当成是多数日本国民的行为。这说明,两国都需要在各个层面上深化交流,增信释疑。

    对于各种“中国威胁论”,日本许多人士都主张更新意识。大前研一说,当今的日本人太不了解世界。无论学者还是新闻人,只看到一个国家的局部。国民只是在那里喊叫,没有机会看到整体。他建议,对于近邻中国,还是应该迈开自己的双腿亲自去看看。通过观察中国树立起自己正确的危机感。关键是如何把“中国的冲击”作为自身变革的动力。如果“只是狂热于中国威胁论,便看不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屋太一认为,日本要想与“世界的工厂”、“巨大的市场”中国对话,必须转换观念。他说,一是合理地利用中国的工业能力,开发独特的品牌;二是产业转向生产率高的领域。不管怎么说,中日两个国家“和则两立、斗则两伤”。中日两国只有立足大局,携手合作,才能有利于亚洲的繁荣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幸福。(孙东民)



责编:曲歌    


相关新闻
【文化】日本青年:中国就是日本的“文化大恩之国”(08月29日 10:31)
日本首次承认在华实施细菌战——专家详述细菌战诉讼意义何在(08月28日 14:43)
【教育】细菌战赔偿诉讼宣判 中日学子不忘历史(08月27日 10:30)
东京法院一审驳回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赔偿要求(08月27日 16:15)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