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新闻


“动漫”成人化:国际潮流冲击中国观念   
08月16日 13:56

    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使“动漫”已经从传统的杂志画册、影视作品,扩展到手机、互联网和网络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卡通时代。海外目前的“动漫”创作早已经采取明确的儿童成人通吃的策略,既有市场需要,更是抓住现实社会的人心。而我们在观念上还很滞后。

    从目前主要出产“动漫”作品的日本和美国来看,成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在日本,给成年人阅读的漫画数量远超给儿童阅读的漫画数量,而且市场的销售也很好。在东京的地铁车站或是街头,口袋里揣着漫画书或边看漫画边等车的“上班族”随处可见。一些专家认为,成年人成为“动漫”市场的主力,有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心理意识的变化:文化的时尚潮总是年轻人在引领着,而他们遭遇在现代社会心理需求与年龄的“滞后现象”,奇妙的是恰恰与孩子生理发育早熟现象悖反,喜爱“动漫”是他们一种心理感觉的反映。其次,时代文化状态的精神反响:在物质生活相对改善,生活富裕度显然增强的时代,精神相对贫乏的弊病开始显露,“动漫”的直观形态和美好寄托是弥补心智的对象。再次,视觉心理要求:电玩时代的视觉需求和被这一时代走向哺育的一代人,自然贴近“动漫”的读图感受,感官接受的自然比之于语言文字阅读的时代的需求更为迫切。还有,释解压力的本能需要:现代社会成人世界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一些追求个体生活散淡或多少畏惧社会责任重大的人们,逃避压力寻求个体满足的本能,也导致对“动漫”的趋近态度。

    中国“动漫”观众的成人化已经相当明显,从近年来各种“动漫”活动引发的热潮和动画片吸引了众多成年人观看,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些城市里,时常可见20~30岁成年人穿着蜡笔小新的T恤,别着史努比徽章,喜用婴儿系列产品,被称之为“后儿童现象”。因此,支撑“动漫”市场的主力,实际上已经开始转化成各种层面和年龄段的年轻人。而与市场的需求相比较,中国“动漫”的创作依然处在不够成熟阶段,成人“动漫”作品基本没有,即使是面对儿童的“动漫”作品,观念也亟需改变。

    我们的动画片从理论到实践都大大低于孩子的见识水平,我们的动画形象缺乏创造性和内涵。比如对人的智慧的表现,对人的勇敢的展示,对人之情理的描绘。这些形象身上具有的活泼的常人气息与独特的个人超凡性,才使他们的经历深深打动观众。这里,孩子特性的把握当然是关键,但作为人所需要的品质也是支撑。孩子是成人的雏形,孩子遇到的问题从本质上和成人相通,对童真式的生活难题和普遍化的孩子生活心理冲突的表现,不仅使小观众对动画形象引起共鸣,就是成人也会首肯。我们的动画片需要纠正对孩子水平与观念的误解,成人编创者所谓力求“童真气”完全没有必要。必须正视现代孩子对成人世界有足够的理解力,如果还是简单的表现所谓的讲卫生、懂文明、互敬互爱的所谓孩子主题、显然浅薄乏味。而如果没有像早年的孙悟空后来的黑猫警长那样具有标志性形象的动画明星,中国动画片也难以抗衡外来作品。

    中国动画业的问题是创作者和受众(孩子与成人)的脱节,缺少市场观念。苛刻一点说,中国动画业整体折射着中国影视创作被动、观念落伍、市场失衡、脱离受众需求的状况。比如教化问题,活泼的表现形式自然显现生活教育意义,是动画片打动人不可缺少的要素。《猫和老鼠》的动感后面,恰恰是娱乐教育性,这里的教育性是生活经验的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聪明智慧体现的教育,道理需要在形象中流露显现。

    此外,缺少独特的创造,不注重观赏性,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编:宏伟 来源:文汇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