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新闻


网站专稿——余秋雨访谈录:没有终点的文化行者
第二期《名家网谈》精华版  
06月09日 23:20

    (央视国际记者 周玫)著名学者余秋雨刚刚步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舞台,又踏入央视国际网站,与等候已久的网友在线倾谈。余秋雨所著的散文大多涉笔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意在反省民族文化,追寻民族出路,探索人类精神本质。因此,众多网友就文化的出路、中西文化的差异、自身学识如何提高等诸多问题向余教授请教,余秋雨的回答睿智、诚恳,像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凝聚着一位学者的人文哲思。

    一个半小时的网路交流里,流淌着嘉宾与网友对文化的思索、对人生的思辩,这是一个深刻而热烈的网络上的文化讲坛、一次充满人文色彩的心灵对话。

    一、个人经历

    网友:余秋雨老师,你好!可以讲讲你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吗?你对你自己是怎么看的?你对你的作品是怎么看?

    余秋雨:我不知道你的年龄,但是我相信你很难理解我曾经经历的苦痛和艰辛,今天下午在中央台《艺术人生》栏目做谈话节目,主持人拿出了我们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我一看就热泪盈眶,因为这张照片照于1965年,仅仅一年以后,所有的大人死的死,关的关,家里断绝经济来源,所有的经济重担都压到了一个19岁大儿子的肩头,这个大儿子就是我,我迫不急待的希望下乡劳动,能挣得一点钱来救助衣食无助的全家,所以当时我在农场夏秋季节天天挑担,两肩血肉模糊,严冬季节跳入湖水浑身冻僵,但我心里并不抱怨,因为我养活了我们全家。后来形势好转我用最艰苦的方式补习青春时期失落的学习机会,边翻译边写作完成了好几部学术著作。在这之后又当了好几年高等学院的院长,在大家都觉得一帆风顺的时候我毅然辞职,不再保留半点官职,独自出行进行艰苦的文化考察,并且实验把高层文化思考用广大读者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进行沟通,这种考察越走越远,只走到世界各文化故地的废墟。对于这样一个经历我基本上给予正面评价。

    二、文学与人生

    网友:秋雨先生,在您的生活中,写作和媒体谁更重要?

    余秋雨:当然写作更重要,我上媒体非常少,我为此而感到羞愧,现在文化构架并不存在文化人对于媒体居高临下的取舍权,而媒体却具有对转型前文化队伍的选择权和改造权,媒体对我的部分选择是对我自我转型的肯定,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文化人能和媒体建立更亲密更融洽的关系,甚至亲密到不存在相互间的关系,两者已融为一体。写作和媒体做为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是一个暂时现象,比如,我现在通过网站与大家交流这究竟是写作还是媒体呢?都是。写作无媒体,它难道自娱自乐吗?既然报刊杂志都是媒体,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程序,而不能做谁轻谁重的比较。

    网友:一个普通人如何去体会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余秋雨:在健康不佳的情况下有文学作伴应该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文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学校里,它的魅力就太局限了,它应该跟随很多人一辈子,给成功者以灵魂上的安静,给失败者以精神上的安抚,给病患者以生命上的陪伴,所以我真诚的祝愿你早日恢复健康,还祝愿你永远与文学结缘。

    网友: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对社会都是很重要的,自然一部或者大量的先进的文学作品会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个人观点。

    余秋雨: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随着个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重大差异。但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基本应该是正面的,它是不同时代的人情感交流的唯一渠道,而不同时代人的情感也就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全人类情感。其它的影响往往很难进入情感领域。

    网友:好的作品必须和人生经历挂钩吗?

    余秋雨:在青春勃发的时代也能写出诗情洋溢的好作品,好多年青早逝的诗人早就说明这一点。但是我所喜欢的散文最好有一些生活阅历,有一些苍苔斑驳的中老年心态,这只是我个人的爱好,年青的作者可千万不要以小装老,徒说忧愁。

    三、文化苦旅

    网友:秋雨先生,有人说你是:“市场化的文人,是文化商人。”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余秋雨:我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所以无法说出自己明确的看法。文化商人是让文化走向市场化,还是对一个文化人的贬义的称呼?我个人的行为还没有涉足商业,如果我的书有很大的销售量,那么这等于把一切畅销书与文化商人打了等号,这无论是在商业学和社会学上都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出我书的出版社有很好的营销能力,那么他们才是优秀的文化商人,我不应该冒领这个荣誉。

    我对大家的讨论很感兴趣,人的生命各不相同的表述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千差万别,能够在接受上擦到一点儿边已经非常荣幸,更何况我有那么多全方位的知音,那么这对我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不同的看法才是正常,关于是商人还是勇敢的文人的说法很有智慧。反过来说,在如此激烈转型的时代,居然还有那么多文人为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完全隔绝而沾沾自喜这才是真正的“勇敢”,他们怎么没有想到文化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教化社会或化解矛盾,它应该是和广大民众有关的,如果和广大民众有关的文人都被称之为商人的话,那么古今中外广受欢迎的文化名人都要被划入商人的范畴了,那么寂寞的文化圈还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你感觉到的是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余秋雨:我走在欧洲的大地上面对着这些曾经欺侮过我们又启发过我们的国家,想,中国人终于可以用最平等的心态来观察这片土地了。自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与欧洲的恩怨已经了断,我们可以用堂堂正正的东方文明的视角来发现他们的历史暗伤,现实隐忧,特别是和中华文明的互相理解的可能性,所以应该说比前代中国文人走的更从容,更大气。

    四、对青年的忠告

    网友:在自修和应付“工作任务”之间,我该怎么办?

    余秋雨:我现在不太清楚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安排,但是你既然喜欢文学,还是希望你抽时间把这个爱好保持下去,不要被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挤跨。工作任务是很难推拒的,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灵魂留出一点透气的空间,否则就成为一架工作机器。不管在多么繁忙的间隙中有那么一点时间翻几页文学书,其实是在给灵魂补氧。

    网友:您的作品被很多青年人认为是很好的人生或者说心理健康的教材,也有节目曾请您参加和青年人的心灵对话。您是怎样看待您的作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余秋雨:我们国家文化领域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心理健康有关,某种意义上我们都面对着大量的心理疾病,可惜的是我们长期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性治疗,所以把心理问题看成是学术问题、道德问题、是非问题,其实一大半都不属这些问题的范畴,我看到一些年青的文化人在电视上发言的语调、表情、眼神、用词,首先感觉的是心理健康问题。

    结束语: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聊天的夜晚,外面下着雨,有一个网友说:这个情景使他想起了,我在岳麓书院演讲的情景,那天也是细雨绵绵,所有的听讲者,穿的雨衣静听了几小时。这儿没有雨衣,但是确实让我沟通了几年前的动人景象,我会一直记住这一个个下雨的下午和夜晚。各位朋友再见!余秋雨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责编:周玫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