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让为孩子写的文学与孩子们一起过上了节。与此同时,无数用心良苦的父母也攒足了力气,准备去挑选“图书”作为给孩子的“六一”礼物。有关孩子们读书的话题再次成为许多作家、评论家以及父母、教师们谈论的热点。
但,今天的孩子们究竟怎样看待读书,他们喜欢的又是怎样的图书呢?
随意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很有些值得深思之处。
还不到8岁的李汉风,是育英学校2年级学生,虽然溺爱他的妈妈夸他“识字早,爱读书”,但他自己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看书(课外书)列在电脑、漫画之后的第3位(他可能没想到其实漫画也是一种书)。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第4位才是电视,在如今这样的时代,能把电视放在书之后的孩子,也算难得了。
对于喜爱什么样的书,他自认为“很多选择”,比如《哈利·波特》、《宠物小精灵》、《数码宝贝》、《福尔摩斯侦探集》、《男生贾里》等。他妈妈说,李汉风喜欢秦文君的儿童小说,除了贾里,他还看过《女生贾梅》、《宝贝当家》、《家有小丑》、《小香咕》等,但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哈利·波特》,从头到尾看了三四遍。
至于喜爱这些书的原因,汉风说,它们“好玩、很有趣”。这和他喜爱电脑的理由完全一致:“电脑又生动又有趣”。当然,他也承认,“要是天天玩电脑就没劲了,不过天天看书也没劲。”
李汉风断定将来长大自己会写书,而且是写“侦探和科幻”。他可能不知道,他无意中的这个选择,恰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软肋”。
比他大3岁的秦天周,在实验二小读五年级,已经是个一表人材的“英俊少年”,他对喜欢的图书,有了更充分、更条理的理由,但实质上和李汉风也没什么本质差别。
“我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漫画书还有推理小说书因为有故事情节的书让人越看越想看,想一口气看完,我觉得这样比较过瘾。而漫画书则很有趣,让人看了心情放松,在用脑过多时可以看看。推理小说让人迫不急待地想赶紧知道推理的结果,别的事都干不下去了。”
李汉风、秦天周这样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儿童文学最主要的读者。看来,要让他们喜欢,首先就要有趣、生动、神秘。其实,这也就是古往今来优秀儿童文学必备的素质,是吸引孩子阅读的起码要求。当然,若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推出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可能会更受孩子欢迎,秦天周就如此希望,“以后要多一些漫画中带点小说味的书就好了”。
女生陈亦晨曾是北京市中小学生数学“迎春杯”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本想她一定是个“数学儿童”。万没料到她对读书(指课外书)竟也如此痴迷,其阅读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表述之流畅,特别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批评,让人简直难以相信她只是刚上初一的孩子。
现在就读人大附中的亦晨自称是看书的“杂家”,不管古今中外,家里有什么就看什么。他们家有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包括《水浒》、《三国》、《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还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十几种,早在上中学之前她就已经全读完了。
这样奢书的孩子,当然也看过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其中能入她“法眼”的却不多。“我觉得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很不错,看得让人捧腹。另外,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也很好看,开始我在电台广播里听到在连播这本书,就特别喜欢,我妈到处去找才买到。后来我也借给同学们看,大家都挺喜欢。”
喜欢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书贴近我们的生活,比较
真实、自然。”
她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那些“假装儿童”的作品,故事的观点、思想、过程等都是“大人”的角度和想法,却又非要“伪装”成孩子的口吻:“太没劲了!我觉得这简直是儿童文学作家的悲哀。”
“所以,我们宁愿更喜欢‘少年作家’,虽然少年作家的书也有很多败笔,但至少不那么‘假模假式’”。
看来,“假模假式”绝对是儿童文学的大忌。孩子们所需不过是真实、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心理。这样的要求也许不高,但偏偏能让孩子们认可的作品却不多。
虽然3年一届的评选和一批优秀作品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新收获、新成就、新发展,但参加评选的专家们也十分客观地指出:“真正让广大小读者拍手叫好、难以忘怀的文学精品还是太少”。
这点,和孩子们的感觉颇为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