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难侨安置点成为广西北海“第一富镇”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3日 11:22)
新华社南宁5月13日电(记者李嘉 车晓蕙 何自力)40岁出头的北海侨港镇居民彭信伟拥有一家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海鲜加工厂。在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难侨回到祖国的时候,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侨港镇距风景优美的北海银滩仅一箭之地,其陆地面积0.7平方公里,当年是全国最大的难侨集中安置点。22年前,曾有八千多从越南回国的难侨汇集于此。现在全镇1.73万常住人口中,归难侨侨眷占到80%以上。
彭信伟和家人当年回国的时候,侨港镇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海滩。如今,当记者穿行在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和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间,一片富庶景象中已丝毫看不到当年海边荒滩的影子。据当地官员介绍,去年侨港镇人均收入近4000元,是北海“第一富镇”。
走进侨港镇渔民家庭,聊起20多年前海上作业的情景,中年以上的归难侨都忘不了:刚回到北海的时候,他们每天只能在近海“咿呀咿呀”摇着小船,捉一些“小鱼仔”维持生计。越南归侨、侨港镇镇长周玉富说:“我们的父辈初来时,唯一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就是500多条小木帆船。”
为安置好归难侨,政府先后下拨了2900万元专项经费和大批物资,为他们建造了渔港、渔船、住宅、医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设施。联合国难民署也曾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提供700多万美元的援助。
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侨港镇的归难侨们提出“造大船、闯远洋、赚大钱”的产业思路,当地渔业从近海捕捞逐渐转向外海发展。老难侨简文英的捕鱼“家当”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侨港镇经济的“三级跳”:他家1980年在政府支持下买了一艘旧的小艇出海捕鱼,三年后有了风帆船,到1999年已拥有两艘价值100多万元的大船。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介绍,目前小小的侨港镇共有九大渔业生产公司,固定资产达8亿多元,有大小机动渔轮860艘。2004年全镇捕鱼量10万吨,产值3.2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58倍和107倍。
担任侨港镇德阳海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彭信伟现在已经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私家车,每年收入有几十万元。他说:“我许多亲戚都在美国生活,以前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比我高出一大截。但是这几年来,我感觉自己过得很好,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归难侨富了,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不断提高。记者在镇政府筹集资金60万元建成的“侨港镇归侨侨眷之家”看到,这里添置了乒乓球桌、台球桌等健身器材和棋牌桌、卡啦OK音响等娱乐设备,设立有有阅览室、老年学校及室外活动中心等功能室。
“归难侨在政治待遇方面,和国内居民享受完全相同的权利。”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行政秘书处副处长陆地层说,一直以来,侨港镇镇长、分管侨务工作的副镇长都是从归难侨中选任,很多归难侨侨眷被选为镇人大、区人大、市人大代表以及各级政协委员。
联合国难民署曾把侨港镇评为“全世界安置难民最成功的范例”,小小的侨港镇也渐渐扬名海内外。
责编:逯娜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