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日政冷致双边/区域/全球三层面付出经济代价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2日 09:52)

  人民日报消息(江瑞平):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在会见日本首相小泉时明确指出,中日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边关系搞不好,不仅对中日两国不利,还会影响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此必须尽快扭转目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首先是由于日方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导致双边政治关系趋于

  冷淡,而“政冷”又在双边、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造成值得关注的经济后果。

   双边层面:“政冷”正在导致“经冷”

  关于目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各界多用“政冷经热”来描述。表面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似乎很“热”,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日经济关系已显现趋冷迹象:

  (一)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相对缓慢。如在2002、2003和2004年,中国外贸分别增长21.8%、37.1%和35.7%,而对日贸易分别仅增16.2%、31.1%和25.7%,低于整体外贸增长水平。对日贸易占中国外贸的比重,由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4年的14.5%,这一比重在1985年曾高达23.6%。到2004年,日本长期保持的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的地位已被欧盟所取代。2004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增长13.32%,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仅增长7.87%。

  (二)日本对华经济援助急剧减少。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曾在中日关系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截至2004年度,日本对华ODA总额累计达33335亿日元,其中日元贷款31331亿日元。但在2000年度以后,日本对华ODA开始急剧减少,其中日元贷款已由2000年度的2144亿日元削减到2004年度的859亿日元,减少了近60%。目前中国在日本ODA对象国中的排位已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

  (三)中日经贸摩擦近年连续不断,合作进程明显滞后。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对中国三种农产品采取紧急进口限制引发中日贸易争端,近年在日元和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的摩擦,以及中日在俄罗斯石油管道建设方面的竞争等均是实例。伴随经贸往来的扩展,出现一些摩擦和争端是正常现象,但问题是,中日之间迄今没有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明显迹象,尤其是日方还对此采取了极为消极的态度。

    区域层面:阻碍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近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确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显著缺陷,远远滞后于欧洲和北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造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中日“政冷”是主要障碍之一。

  欧洲、北美的经验表明,大国及其协调配合是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展的关键所在。同样,没有中日两国的携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便很难取得顺利进展。实际上,中日在东亚的经济地位,要比法德在欧洲的经济地位还要高出许多。如法德两国占欧盟25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尚不足40%,而中日两国占东亚13国(东盟10国+中日韩)经济总量的比重则超过了80%。占有如此举足轻重地位的中日两国,由于在政治方面缺乏足够的互信,不能通过协调配合共同发挥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作用,影响了东亚经济合作的顺利进展。这种状况已经体现在东亚经济合作中金融合作、区域贸易自由化等主要层面。

   全球层面:弱化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过程之中,去年还创下近30年最高增长纪录,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大风险,尤其是油价急剧攀升和美元持续贬值,对中日两国造成的风险和冲击都极其严重。仅去年头10个月,国际石油价格即上涨了70%,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在去年1月为每桶32.5美元,到10月即突破了55美元,今年4月更一度突破了每桶58美元。中日两国的石油都主要依赖进口,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再看美元贬值的情况,美元兑欧元汇率在2002年10月为0.82∶1,到2004年底曾一度贬至1.35∶1,贬值逾60%,美元兑日元同期也贬值超过30%,由1∶135一度下贬至1∶102。中日是全球第二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势必使中日两国遭受巨额资产损失,日方若一味片面地逼迫人民币升值,亦将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面对油价攀升和美元贬值此类全球性风险,中日两国如果单靠自身的力量加以防范,甚至采取以邻为壑的对策,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会加重双方的风险损失。

责编:刘棣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