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青海:避短扬长 留住阳光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03日 20:40)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位于三江之源的青海省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地区。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农牧民致富。青海省避短扬长,探索双赢的答案。

  这里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省海北州东香卡村,过去这里村民以种植土豆和青稞为主,人均耕地只有两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几年全村退耕还草面积已经占耕地总面积的10%。耕地少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农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呢?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陈世平:我们经过测算,在青海,(利用大棚种植)蔬菜需要的土地投入只有粮食的10%到30%,而劳动力需求是粮食的4到5倍,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退耕还林(草)后耕地减少的矛盾。

  2002年以来,青海省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提供资金和技术,引导农牧民发展大棚蔬菜。

  村民万玛多杰告诉记者,以前老乡们有句顺口溜:早上山药串,中午山药蛋,晚上山药片。因为这里是没人种菜,也很难吃到菜。如今情景可大不相同了。

  村民万玛多杰:有四五个青菜,现在每天能吃到菜,以前桌子上看不见菜,菜对娃娃们的身体好,娃也爱吃。

  万马多杰说:这里白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而塑料大棚解决了保持温度和水分的难题,过去种不了的蔬菜,如今一年能收好几茬。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个好价钱。

  村民万玛多杰:以前(种粮食)一亩地卖几百元,现在(蔬菜大棚占)四分地种菜就能挣三四千块钱。

  退耕还草、种菜,不仅生态环境好了,农牧民收入还比以前还提高一大截。去年,万玛多杰所在的东香卡村人均收入比2003年又提高三百多元。

  为了引导更多的农牧民种菜致富,青海省还在传统的农业区,集中建成了一批蔬菜基地。

  记者现场:这里是西宁的海葫芦蔬菜批发市场,规模是青海最大的,每天交易中有近一半来自本省。

  如今青海省的大棚蔬菜已经有两百多种,不仅结束了蔬菜靠外省调运的历史,每年还有十万吨反季节蔬菜销往内地。

  (链接)

  2004年青海省退耕还林达到270万亩,10万山区农牧民转移到蔬菜大棚生产

  2005年青海将新建一万座蔬菜大棚

  如今青海省进一步避短扬长,又瞄准了效益更高的花卉种植。青海的冷凉型气候,对粮食生产是劣势,对郁金香、百合等球茎类花卉繁育却是优势。青海省因地制宜,为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使花卉种植逐步形成了特色新兴产业。去年40万枝鲜切花首次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现在青海省正打破国外对郁金香繁育的垄断,建立自己的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

  记者感言:青海省根据高原自然特点,避短扬长的发展思路给人启发和信心。随着蔬菜和花卉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发展龙头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畅通,避免盲目生产,看来是同样重要的问题。

责编:春天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