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何处被“卡”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03日 11:40)

  “五一”长假期间,南京市民姚小姐准备到苏州、上海和杭州等地游玩。为了乘车投币方便,她换了一把1元硬币塞到手袋里。“如果南京的公交卡在这些地方也可以用,那该有多好。”她的感叹道出了许多人的想法。早在2002年就被频频

  提及,至今只有几个城市之间实现的“长三角公交一卡通”又被人们广泛议论,究竟是什么“卡”住了这张并不沉重的小小卡片?

  三年扰攘仅实现“局部有限互通”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几年前有关报道就频频见诸报端。有学者认为,“一卡通”是长三角“城际公交”的突破口,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开端。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10月1日,上海和无锡两地的公交公司率先推出“一卡两地刷”。两地市民可以持本地公交IC卡在无锡的公交车、出租车及上海的轮渡、轻轨、地铁等自由刷卡,甚至连刷卡的优惠也同样适用于两地。

  随后,杭州在2003年5月1日推出杭州公共交通一卡通,上海市民到杭州,也可以用上海公交卡在当地出租车刷卡。但这种便利仅仅是单方面的,杭州的公交卡并不能在上海使用。同年10月,苏州公交卡也开始与上海、无锡单向互通:上海、无锡的公交卡可在苏州所有公交车和部分出租车上使用,而苏州公交卡由于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式,不能被上海、无锡较为“低端”的刷卡器所识别。

  尽管这些都是局部地区的动作,但已经令期盼“长三角公交一卡通”的人们感到振奋了。一时间,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都乐观其成,纷纷展望两三年内实现“一卡走遍长三角”的前景。然而,现实却不乐观:自从上海与杭州、苏州、无锡单向互通后,近两年过去了,“长三角公交一卡通”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一卡通”步伐为何难以向前

  无锡市交通局的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各个城市信息网络发展程度不同,使用的刷卡系统技术标准不同,公交IC卡使用范围也不同,尽管谁都知道互通之后好处多多,可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系统推倒重来。

  在上海,交通“一卡通”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轮渡、水上巴士、货运车、旅游集散地、汽车租赁、停车场、高速公路、加油站、公用事业收费等十几个系统,2004年累计销售1469.29万张,销售额7.42亿元,发展无疑是最成熟的。

  然而,由于启用时间早,这个系统使用的技术相对“低端”,无法识别先进的CPU卡。而苏州在2003年投入使用的正是CPU卡。在杭州,采用的是不同于上海的IC卡系统,一旦接轨,则意味着已经投入的数千万元作废。

  在南京,情况就更复杂。南京公交目前使用的“一卡通”是IC卡,而5月份即将投入试运行的地铁计划使用的是CPU卡。为实现公交、地铁一卡通,南京市准备将220万张公交IC卡强制作废,全部更换成CPU卡。经过一番争议,并需要投入数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南京市的“一卡通”将在今年8月得以实现,但与上海等使用IC卡标准的城市如何互通却成了一个新问题。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路在何方

  “长三角公交一卡通”似乎是被“卡”在技术标准上。但业内人士认为:根本的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小算盘”。上海附近一个城市的交通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们来说,经常出差、流动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为了这少部分人改造原来的系统,投入那么多的资金不值得。而且互通之后,利益如何分配也将是一个难题。”这代表了一些对“长三角公交一卡通”“表面热衷”的地方政府的真实想法。

  而相反的声音就来自这座城市的附近,无锡市交通局副局长薛军介绍说,目前每个月沪锡两地异地刷卡已超过5万次,给两地市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利益分配也不是什么问题。据提供技术支持的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介绍,上海和无锡之间的合作非常顺利,异地刷卡仅由发卡地公司向对方支付5‰手续费即可。

  无锡太湖交通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树兴告诉记者:在2002年,他会同上海有关方面负责人,先后10多次前往邻近城市游说,希望对方能够使用和上海、无锡一样的IC卡系统,以实现三城市之间真正的互通。结果,对方还是采用了不能被上海、无锡兼容的CPU卡。上海华腾软件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广泛使用的IC卡系统并不落后,升级潜力远远未被发掘。在30年到50年内,这个系统都有能力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要。

  出于互联互通的考虑,新建城市信息系统应选用与中心城市可兼容的成熟系统,为什么还有技术标准的问题呢?业内人士说,关键就在于,这些地方是不是真正把“互联互通”作为优先前提考虑。在建设“公交一卡通”城市信息系统时,很多地方往往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方案”,哪怕成本再高也不是问题,而“互联互通”则寄希望于别人也“升级”到与自己相匹配的技术标准。

  “现在技术发展迅速,如果各地都这样考虑问题,都选用最先进的方案,那么技术标准障碍将始终无法解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认为,只有将区域共同利益置于地方利益之上,实现市场主体在准入上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三地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产权方面的自由流动;只有实现市场秩序规则的融通,才能打破“围墙”,真正构筑一体化的区域共同市场。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最难做到的。(完)

责编:春天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