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为实现庄严承诺 中国启动最大规模对外救援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4日 07:05)

    专题:东南亚南亚海啸

  人民日报消息: 1月3日下午6时,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同情与关爱,中国向斯里兰卡灾区提供的第二批计70吨援助物资的专机离开北京飞往科伦坡。1月4日,另一架救援物资专机预计自天津飞赴泰国。这表明,在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不到10天内,来自中国的价值约6000万人民币的救援物资已分两批投放至受灾严重的印尼、斯里兰卡和泰国三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高效运转的救援应急机制

  1月3日下午1时,商务部援外司司长王汉江与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综合局局长关友飞大校一边匆匆地吃着盒饭,一边商量着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外救援工作。

  “在救援工作中,时间因素非常重要,因为晚了就没有意义了。”王汉江说,几年来,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救援应急机制。这一机制要求相关部门人员随叫随到,不管发生何种情况,总能找到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协调商定处理原则,然后,在多数情形下将具体救援任务立即下达至负责协调全军对外救援工作的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他们做的。”王汉江指着关友飞说。

  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防部外事办公室12月27日接到救援通知后立即给有关部门下达任务。第一批救援物资于12月28日准时送到了北京首都机场,有一些食品干脆就是从生产线上直接运到首都机场。12月29日上午9时25分,装载着约100吨救援物资的第一架中国包机从北京起飞至斯里兰卡,成为国际上第一架抵达斯里兰卡的救援专机。当在包装袋上打印着生产日期为“2004年12月28日”的食品时隔一天之后便送达灾区后,不少当地人对中国救援行动如此神速称羡不已……

  确保救援物品优质

  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保证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质量优良?为此,本报记者于1月3日下午特意踏访了参与此次救援工作的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某仓库。

  去年12月28日上午9时40分至29日清晨5时,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全力以赴,完成了向灾区提供两批共计31200袋清真熟肉制品的供货任务。记者在该公司观察了一次包装车间、煮制车间和高温高压灭菌车间的工作情形,看到现场工作的员工正在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规程工作。公司董事总经理史建军告诉记者,该公司有15000吨清真冷库和清真熟肉制品生产车间,其产品原料的选料和加工过程都是按伊斯兰屠宰方式进行生产,其真空包装产品经120摄氏度高压灭菌和7天以上的质量考察期,经检验合格才能包装上市。

  在总后勤部某仓库库房内,折叠式夹板、帐篷、担架等救援物资摆放得整整齐齐。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局长任国荃大校说,所有入库货品都进行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物资保质保量。为了保证军需品应急采购的需要,专门建立了周转仓库,对一些常用物品进行了周转储备。仓库品种极多,大到车辆,小到粉笔,几乎应有尽有。

  为了实现庄严的承诺

  2004年12月29日,中国政府决定大幅增加对海啸受灾国的紧急援助。这是中国具体贯彻睦邻外交政策的一份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一承诺,不知有多少人在2005年的元旦假期内默默地做着奉献。

  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物资采购管理局局长苏嘉清大校告诉本报记者,去年12月28日上午8时,他们接到当日下午3时30分前必须将所有物资筹措齐全后送到首都机场的任务。在现货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组织了应急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具体承担筹措任务的北京物资采购站全员动员,紧急组织工艺考察和物品验收。“很多同志都是连续几天连轴转。”

  物资备好后,运输便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冀和少将说,此次救援物资运输任务下达后,总后首长非常重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立即启动军事交通应急机制,及时与民航、海关总署和航空公司进行协调,在24小时内办理飞行、航线和通关手续,并派专人到现场监督装机。“为了保证这些物资能够安全、及时地送到受灾国家,我们许多同志节假日一天没有休息,直到现在还有五六个人在机场组织装货。”

  任国荃还说,为了这次援外任务,一些平时有联系的地方医药公司也没有休息。“这次是军、地双方联合完成救援任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保障任务,也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

责编:陶柯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