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东方时空]:海啸肆虐 四海同心温暖2005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3日 18:54)

    cctv_news新闻频道
    专题:东南亚南亚海啸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时空连线):2004年的岁末,印度洋上和煦的阳光对很多人来说却是凄冷的,一场罕见的海啸同时夺走了20个国家十几万人的生命,数以百万人在悲伤中迎来新的一年,此时,有更多的人正在用爱心温暖着他们,携手共渡难关。

  进入专题: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席卷亚洲数国

  截至1月3号,印度洋海啸灾区最新灾情报告显示,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4万人。这个数字比上次统计又大量新增。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印度尼西亚死亡94081人,比上次统计猛增了13000人。泰国内政部2日发布的最新灾情报告显示,泰国死亡4985人,10350人受伤,泰国总理他信估计,最终遇难人数将达到七八千人。印度1月2日公布的遇难人数比前一天又增加了1700人,已经达到14488人,另外目前还有3万多海岛居民失踪。

  这些每天还在激增的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令人震惊,另一场可能更大的死亡又在威胁着灾区。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灾民营中已发现痢疾病例,关于病例的报告还在不断增加。虽然这些还不足以发布疫情警报,但世卫组织称,一旦传染病在灾区蔓延,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海啸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数。受灾国家必须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尽快向灾区发放救灾药品和食物。

  但是救灾物品的发放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印尼受到了严重阻碍。由于交通和通讯障碍,大量赈灾物资无法及时发放到边远地区的灾民手中。得不到食物,饥饿灾民开始出现抢劫店铺现象。在泰国人们还发现了小偷假扮警察行窃。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后勤支援,以便尽快将急需的食物和药品送到几百万灾民手中。

  

四海同心 八方支援

  新闻联播:四海同心送关怀

  [同期声]大娘:“听说有很多孩子遇难,我们自己的孙子得个小病都心疼,想着这些孩子就难过。”

  这位大妈是北京市展览路街道办事处的一位普通居民,这些天来,遥远的印度洋灾区成了她心中的一大牵挂,2005年新年,跟大妈一样一直为灾区人们揪着心的街道老百姓自发组织向受灾地区人民捐助的活动,这些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大爷大妈门此时都纷纷慷慨解囊。

  12月26号发生的地震及引发的海啸把素有天堂美誉的印度洋海滨度假胜地瞬间变成了一个地域。一座座村庄被吞噬,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摧毁,数以百万的人流离失所,近15万猝不及防的游客和居民遭遇灭顶之灾。还有更多的人正在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同期声]印尼灾民:“我们没剩下任何东西了,没什么可维持生活了。”


在印度金奈孩子们在被海啸摧毁的房屋废墟上搜集残存物品

  印度灾民:“现在供水短缺,没有饮用水源。”

  面对这场人类共同的劫难,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成为许多中国老百姓迎接新年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从南城到北国,每一个捐赠点都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群众。

  [同期声]上海市民:“大家都是一家人,邻居出了天灾,我们应该尽点力量”

  沈阳市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

  广西小学生:“你们的身后还有我们这些中国的小伙伴在关心帮助你们。”

  新年第一天,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四海同心送关怀”活动,几天来,已经筹集善款 3亿多港元。在澳门,迎新年的晚会也被临时改成了“爱心满全城”赈灾筹款晚会,爱心伴随歌声一起飞扬。

  与此同时,各地24小时开通的红十字捐助热线铃声不断,截止到元旦,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接到捐款和捐款承诺约近2000万元,其中,540万人民币和66万美金已经转交受灾地区。

  对于印度洋周边国家遭受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调动了价值2163万元人民币的现汇和物资,向受灾严重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31号,我国政府再次决定给受灾国追加5亿元援助。目前灾区急需的食品、药品、帐篷等第一批援助物资已经抵达部分受灾国。

  [同期声]斯里兰卡外长 卡迪加马:“我知道中国运送的物资已经到达,中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新年第一天,中国国际救援队以及DNA鉴定组和上海广东组建的两支医疗救援队也已经抵达灾区第一线,展开救援工作。

  [同期声]中国鉴定组领队 邓亚军:“10点多到现在处理了14具尸体,大概现场还有500具需要检验。”

  而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35人则在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重灾区安营扎寨,然后分成几个小分队深入到灾民中间进行巡诊。


中国国际救援队

  灾民们讲述,目前亚齐重灾区缺医少药,中国救援队是第一批送医送药的外国医生,为了救助更多的伤员,中国救援队打起了野战医院,集中收治重症病人。

  下面我们来连线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来了解一下前方的救援情况。

  [焦点访谈]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

  主持人:现在你们在救援过程中发现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郑:海啸非常厉害,像一架推土机一样,把房子都推倒了,很多幸存者被砸伤,有的是泡在水里,现在最多的病人是外伤病人,这个地方现在是高温,气温达到35度左右,再加上非常潮湿,现在威胁最大的就是伤口感染,细菌入血容易引起败血症,这样治疗起来带来很大的困难,

  主持人:救援队来到灾区后,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郑: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是甘德亚奇,是整个印尼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一部分就死亡了,还有一部分现在失踪了。只剩一个人员,卫生局让他和我们联系,昨天我们到医院帮助它的工作,现在医院的秩序已经恢复起来了,昨天在医院看到大批的病人,聚集了几万人,需要医疗救助的就有一万多,所以昨天他们手术就做了85台。再一个就是说这儿的机场现在是比较小,就是说起落架可能受一些影响,这样病人转出就会有一些问题。

  主持人:这次赶赴印尼的国家救援队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郑:咱们这次来的救援队是各个队里算最庞大的一个,总共35人组成,因为这次我们做的不同于以往的就是我们按照一个小型的野战医院的配置来携带的,我们带了便携式的呼吸机,外科手术包,消毒药品,按照到这儿以后可以做各种手术的级别来带的。

  主持人:那么多的灾民,可是救援的力量有限,那你们打算怎么发挥最大的效能?

  郑:我们昨天是把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分作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去帮助他们恢复这个医院,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留守在咱们自己的野战医院,第三部分我们在机场设了一个点,因为机场是一些重病人和一些受灾群众转出的一个枢纽,今天我们把医疗队又分作四组,因为昨天晚上它当地的印尼有一个救济会来找我们联系,这个救济会有一所医院,这个医院也瘫痪了,联系以后希望咱们帮他也把那所医院给恢复起来,因为这次医疗队在这儿工作得到了当地的认可,大家都很赞扬咱们的医疗队,我们想在灾区恢复第二所医院。

  主持人:除了医疗设备,你们自己带的给养足够么?

  郑:这边机场停不下大飞机,我们带的东西特别多,这样飞机装不下这些东西,阻碍了飞机的平衡,我们把治疗的东西装上去,人员跟着过来,但是我们随身携带了三天的饮用水、食品,昨天五到晚上的时间,我们那些后续食品昨天他们全部运到了,目前带的东西我们能支持十天。


斯里兰卡“全国哀悼日”纪念仪式上,一名小女孩为海啸死难者致哀

  主持人:目前医疗队同时开展那么多工作,怎么协调呢?通信有保障么?

  郑:我们扶持的那个医院,没有水,也没有电,现在手机到那儿也打不通,我们队员的困难就是说早晨要过去,过去以后就和他们联系不上了,只有到晚上等他们回来才知道他们的情况,

  主持人:当地居民对救援队态度如何?

  郑:他们很欢迎咱们中国政府派来的救援队,而且当地群众非常友好,再一个政府现在对我们也非常好,因为这个地方甘德亚奇市局部这个地方,这个市损害太大,所以有些政府官员在灾害中也去世了,特别是有些治安系统的警察在这个灾难中可能也去世了,这样的话政府官员这块剩下的这些人,对我们也很支持,

  主持人:我们知道这次救援队中还包括四位女性,他们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郑: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这次出队,因为医院必须要有一些护士,要展开手术、输液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觉得女同志可能更加温柔一点,对大面积的伤员的心理状况可能比较恐慌,这样这些女护士担当了一个做心理治疗的角色,


宗教团体的人士在马尼拉悼念海啸中的死难者

  主持人:他们能坚持么?

  郑:能坚持,现在她们精神饱满,干起活来和男队员一样的,抢着干,非常积极,有的时候到晚上,伤员没有看完他们也不休息,但是他们毕竟是女性,经常在医院工作,但是看到这么大面积的伤员,我们也经常跟她们在一起交谈交谈思想,可能要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接下来连线中国驻印尼记者李清波。

  主持人:有消息说印尼的死亡人数最终有可能超过40万,目前为止死亡人数是多少?

  李:这个数字都是不确定的,因为从联合国中心过来的数字,如果目前有一个确定的数字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现在灾区的不确定性太多。

  主持人:李清波,现在你所在的具体位置是哪里?周围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我现在就在灾区,受灾比较重的市区的路上,两边有些房屋倒塌的比较严重,现在在眼前大批的灾民在路上已经两边挤着都在排队,好象在领救济食物,特别多的灾民。像一个集市一样。昨天我们在跟医疗分队救援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的伤口特别的严重,咱们医疗队用了清疮的药,有些胳膊要断掉了,惨不忍睹。

  主持人:你所跟随的救援分队任务是什么?

  李: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去掩埋尸体和整理场地,我们所带的一个生命搜索仪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找到有生还的,但是基本上可能性不是太大,我们出去搜救的时候都是和新加坡联合组队,咱们的仪器比较先进,搜救仪,新加坡方面提供车辆,进行搜救和场地清理。

  主持人:需要运送的物资那么多,可是交通能保证么?

  李:交通问题很大,目前灾区的情况就是路断,然后没电、没油,交通的情况非常严重,基本上没有车辆,进入到重灾区的就是靠各国的有好多的救援飞机,缅兰机场,是主要的集散地,从缅兰机场向一些分散地进行分发,我们在缅兰机场是巴拿亚机场看到一些物资已经到了。

  最后我们连线中国驻印度记者陶冶。

  主持人:我们现在连线驻印度的记者陶冶,陶冶你好。现在印度大海啸当中死亡的人数有没有最新的统计?

  陶:据我了解到最新的统计在1月1号的时候,是12000人左右,后来我从媒体上按和印度官方都得不到有关死亡人数的报道了,大伙都转向了救援和帮助那些幸存者或者是灾民们。

  主持人:大家都很担心大灾后是否会发生瘟疫的问题,在印度南部有这种迹象吗?

  陶:这是印度政府包括国际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非常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确在灾区出现一些疫病流行的征兆,

  主持人:印度这次受灾的,除了你刚才说的旅游胜地,南部海岸等等,还有一些处在印度洋当中的群岛,目前比如说沿印度洋那部分,海滩那部分,可能救助还比较容易,那些群岛上的救助是否已经展开了?


印度灾民们争抢美军直升机空投下来的救援物资

  陶:对,你所说的群众应该是安达曼群岛,这个地方离印度大陆还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在这些岛屿上还有很多原著居民,这些地区的居民他们生活的本来就和印度社会、印度大陆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对于他们的救助的确可能是有一些麻烦,我昨天看报纸印度已经派军队到安达曼群岛搜寻可能幸存的幸存者。

  主持人:目前国际援助在印度的工作进展是什么样的?

  陶:印度的情况可能跟其他的受灾国家情况不太一样,目前在印度没有大范围的开始,因为印度政府出于各方面考虑,他们主张更多的立足于自己的力量,立足于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力量来救援灾区,

  主持人:此前有消息说印度洋有可能还会爆发新的海啸,针对于这一点来说,现在比如说像印度的沿海这些区域有没有做出足够的防备?

  陶:自从上一次海啸之后,新的海啸一直是提心吊胆的一个问题,在前几天大概是三天以前,印度政府,应该是地方政府曾经发布过一次错误的海啸预警,当然这个也是有情可原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但是索性的是那次海啸没有发生。但是自从遭受这次海啸袭击之后,印度当地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考虑建立预警机制的可能性,

  主持人:灾难发生之后,你自己采访过程中,有什么让你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陶:应该说目前为止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在海啸发生的第二天中午到海岸边,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体验和经历,当时非常的震惊,海岸边上一眼望去,在视线所及的地方,所有的房屋全部都已经被,在那些废墟上,成千上万的灾民在废墟上捡拾或者说清理、寻找自己的生活用品,应该说当时我看到他们那种表情,或者那种状态应该是欲哭无泪的情绪,当时的确让我比较震惊。

  

2005:美好的明天


英国首都伦敦街头,一名老人向为海啸受灾国家表演募捐的乐队队员捐款

  2005年新年来临之际,对于刚刚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们来说,浓浓的哀伤势必代替了往年此时的喜庆气氛。

  2004年的最后一天是斯里兰卡的“全国哀悼日”。在首都科伦坡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哀悼死难者的白旗。当天,斯里兰卡总统马拉通加夫人、总理拉贾帕克萨等2000多人出席了这次名为“为国家祈福”的纪念活动。

  下午6点,大家纷纷在公园里点起蜡烛,原本微弱的烛光汇集到一起,变成了一个个明亮的花朵。

  在泰国,原定新年这一天普及岛要举行大型狂欢节,但现在,焰火被蜡烛代替,热闹的狂欢变成了默默守夜。很多游客也加入进来,点燃白色蜡烛,手捧白色玫瑰,默默无语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期声]幸存者(挪威游客):“我们在想念那些生活在皮皮岛的人们,还有那些在海啸中失去了生命的朋友。”

  在印度,很多人来到泰姬陵前旁的亚穆纳河放河灯,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除了受灾的亚洲国家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很多国家的新年庆祝也蒙上了一缕黑纱。

  瑞典是在这次海啸中受打击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瑞典首相佩尔松江把1月1号定为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志哀。

  [同期声]瑞典首相佩尔松:“我看到你们肩并肩地站在这里,这让我相信,我们有很多人可以互相帮助,2005年即将到来,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法国政府则从12月31号凌晨开始,在从协和广场岛凯旋门全长3公里的香榭丽舍大街两旁挂起了黑纱,巴黎市民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号召法国人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由于这次海啸给受灾国家造成的损失惨重,许多国家都增加了对受灾国的援助。

  [同期声]联合国副秘书长 埃格兰:“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承诺的援助额已经达20亿美元,这超过了联合国在2004年收到的人道主义援助总额。”

  在斯里兰卡灾区的一所妇产医院里,一个健康的小姑娘成为当地2005年诞生的第一个婴儿,看到孩子平安降生,刚刚经历灾难的母亲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下面我们看看其它媒体对这次灾难的看法:

  法新社:

  当灾难超越了国家、民族,超越了人种与文化,超越了争端与分歧的时候,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的集体伤痛。

  《纽约时报》(美国):

  在经济发展强调全球化,反恐怖战争进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防灾系统不应该被排除在一体化体系之外。

  《世界新闻报》(英国):

  我们应该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全球自然灾害反应战略,在联合国主导下加强对国际社会应对类似自然灾害的协调行动。

  《国际日报》(印尼):

  这一场灾难从另一个方面看,又隐隐透露出可以强化人类社会的危机认同,进而升级全球合作的一次机会。

责编:杨洁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