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代表团讨论]贵州代表说民谣 细数农村新变化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1日 12:34)

  “草房变瓦房,料子服代替了布衣裳。”

  “住楼房,吃营养,名牌服装穿身上。”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 在十六大贵州代表团驻地,毕节地委书记朱生亮代表在讨论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时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当地农村流传的民谣。

  “一首首上口的民谣,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朱生亮代表说。

  当年,毛泽东同志“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让毕节地区名闻全国。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以洪家渡电站为主会场举行的“西电东送”工程开工典礼,使毕节地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上个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是富裕家庭的标志;80年代,农民家‘土墙变砖墙,电热毯上了床’;如今,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吃的要粗粮,锅盖(电视卫星接收天线)上了房’。”

  朱生亮的话引起代表们一阵会心的笑声。

  “要想富裕,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速致富。”朱生亮自豪地说。西部大开发改变了毕节地区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意识,带来了交通建设的热潮。为改善交通状况,国家和地方共投资39亿元,建造各种桥梁150多座,其中大中型桥梁29座,高等级公路纵横蜿蜒。如今,“高原行车,如履平地”是不少人的感受。交通条件的变化带来了物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盈了农民的腰包。

  “可乐猪是个宝,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长的健美肉。”朱生亮代表说。水清草肥是毕节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为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当地党和政府组织农民大力培育可乐猪、乌骨鸡、黑山羊等名优畜牧产品。今年,毕节地区共养殖大牲畜142万多头,生猪存栏34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28万多吨。

  如今,尝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甜头的农民高兴地说:“辉煌大手笔,画出艳阳天。”

  说到激动处,朱生亮嗓音又提高了几分:“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更增添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一定要踏实苦干,奏响西部开发的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 翟伟)

责编:千寻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