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超越“小康”目标 长江三角洲农民越来越“市民”   
08月29日 15:49

    新华网上海8月29日消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曾经是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期盼。不过在中国东部的浙江、江苏 长江三角洲地带,这个被称做“小康”的目标早已经被超越。

    东阪村是浙江东北部绍兴县一个只有193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庄东南角一块数百亩的空地上,十几栋欧式风格的别墅楼已经成型,更多的别墅也打好地基。小楼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端庄素雅。

    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孔勇华介绍说,别墅楼是村里请绍兴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准备盖180幢,让全村居民都住进去。而村里祖祖辈辈的宅基地将被用来盖厂房,发展工业。“以前农村向来是村民自己圈个地就盖房子,没有整体规划,房子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孔勇华说。

    进村的道路也整饬一新,没有农村常见的尘土、泥泞和禽畜粪便,只见整齐清洁的柏油马路,以及两旁的路灯和显然经过修整的行道树。孔勇华说,这个村是从1997年开始搞村庄建设的。“硬件”搞好后,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优厚起来。村民委员会向村民承诺:到2005年村民的自来水、煤气和生活用电费都要由集体包下来。

    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东阪村去年的工业销售收入有1.2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9800元,村集体可支配的收入有350多万元。东阪村有21家私营工业企业,其中有两家是中外合资。村集体的收入主要靠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租金。发展工业是浙江、江苏一带农村走向富裕的主要方式。统计资料表明,浙江省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82元,江苏苏南农民纯收入达到4990元。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潜力最巨大的区域之一,苏南的乡镇工业和浙江的私营工业主要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迅速工业化的是汹涌的城市化浪潮,农民越来越象市民,农村越来越象城镇。从1999年到2001年,江苏省撤乡并镇628个,撤并村1·5万个,江、浙两省城市化水平均超过40%。2001年8月,浙江省还在中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把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络。在上海郊区,农民对就业市场特别关注,因为他们把到工厂做事作为获得稳定收入的根本保证。

    城镇化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经济状况,还有他们的心态。绍兴县钱清镇党委书记姚明告诉记者,农民拿着录音机、电子记事本到政府反映环境问题、监督排污的事情不断增多。“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那时农民们都忙着赚钱,无暇顾及这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江三角洲曾经以“镇镇办厂,村村冒烟”著称,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一度成为经济发展最沉重的代价。(杨金志 周放)



责编:赵玮宁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农民报考公务员引发冲击波 告别身份歧视走向机会平等(08月28日 11:36)
岳阳农民严风志抗洪舍已救人英勇献身 (08月27日 13:02)
河南一农民靠“偷拍录像”证据赢了官司(08月22日 11:17)
河南兰考出现官告民:县委书记状告农民诽谤 (08月22日 10:52)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