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今天一大早,已经在火场上连续奋战11天的内蒙古森林武警总队千余名官兵又精神抖擞地奔向了8个火场。经过十多天的燃烧,大兴安岭林区的上空笼罩着厚厚的烟雾,离火场还有很远的距离,就能感受到高温的灼烤、闻到呛人的烟味儿。
尽管到昨晚9时为止,森警官兵已经控制住了位于乌玛林业局的2号火场,然而有着丰富灭火经验的森警官兵们都知道,在山高林密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白天气温高、风向不稳,已经被控制住的火场极容易出现复燃的情况。
雷击引燃森林大火
7月28日,大兴安岭林场的工作人员从卫星云图上发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北纬51度至52.3度之间的乌玛、莫尔道嘎、奇乾、满归和阿龙山5个林业局的施业区范围内出现火险警报,林场职工经过地面核实后,确认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发生火灾。
经专家初步分析认定,雷击是引发这次火灾的主要原因。乌玛、莫尔道嘎、阿龙山、满归和奇乾地区从去年开始出现多干旱少雨天气,过熟林的干枯树枝、站杆倒木多,可燃物非常多,此时该地区正值雨季,雷击后极易引发火灾。
防火空降兵首次出征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发生火灾的消息迅速传到内蒙古森警总队,部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并抽调可利用的机动兵力,而一些此时正在休假的森警官兵得到消息后也马上返程。接到奔赴火场的命令后,总队所属的我国第一支防火空降兵迅速乘直升飞机出发,首次出征。
当直升机载着这支防火空降兵飞越大兴安岭林区时,望着脚下莽莽群山中冒出的黑色浓烟,每一位官兵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职责。
然而,当空降兵们从直升机上空降到地面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明白了森警官兵们面临的将是怎样一场恶仗:着火区都是没有人烟的天然林区,火场内的树种主要是马尾松、偃松和落叶松、石塘林。其中,马尾松一般都含有较大的油脂,而且根部往往纠缠扭结在一起;偃松为低矮的、呈放射状生长的灌木松;而石塘林的特点是生长在没有土壤的岩石地区,树木根部直接扎在岩石中。
森警官兵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不仅要扑灭火势猛烈、极易造成烧伤的树冠火,而且还要面临诡异变幻的地下火的考验。防火空降兵们迅速用他们随身携带的油锯快速开辟出野战直升机场,同时运用海事卫星和GPS定位系统向指挥部汇报火场的准确位置和现场情况。
由于着火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偃松石塘林区取水不便、岩石裸露、坡度大,因此空降兵们实施的开挖隔离带、水枪灭火等措施效果不明显,灭火工作难度极大。
4500人奋战在火场
而此时,内蒙古森警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派出的部队和内蒙古林业厅调集的灭火人员,也从公路边开始徒步靠近火场并投入扑救。然而复杂的地势地形、呈插花状分布的众多起火点,使火情一时难以控制。
8月4日,经国家林业局协调,紧急调动4架直升机赶赴满归林业局。截至8月7日中午,内蒙古森警总队大兴安岭支队1200名官兵和呼伦贝尔市紧急调集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3300多名林场专业扑火队员和林业职工,赶赴火场参加扑火战斗。
可是,此时地处内陆的大兴安岭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白天不但气温较高,风力也很大,昨天火场最大风力已经达到4级,且风向不稳。昨天晚上,记者采访刚从灭火一线下来的森警官兵时得知,当时火场上刮起了五六级大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有的火头浓烟高达30多米。
大火危及补给生命线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森警战士的双手一直在轻轻颤抖,后来记者才知道,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灭火人员要在火场外围挖一圈防火沟,遇到埋在地下的石头,他们来不及使用被大火灼烤得发烫的工具,就直接用手去抠,为此磨破了手指,磨秃了指甲。据了解,经过连日来的奋战,灭火人员体力消耗很大,但目前尚无人员伤亡。
由于火场均处于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扑火人员输送非常困难。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森警总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大力组织下,不仅及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扑火,还采用了新型风力灭火机、灭火水枪、灭火弹等高科技设备。目前,扑火前线所需的工具、车辆、食品、药品和衣物也正在陆续运达。
然而由于火势难以控制,东部一个起火点的火头已经迅速向嫩江至漠河公路方向扩展,最近处离公路仅有4公里。如不扑灭,增援人员和物资运输将面临受阻的威胁。截至记者发稿时,森警官兵和灭火人员正全力以赴地灭火,力保“生命线”的畅通。
今天,记者从前方指挥部获悉,目前火场一线采取了全方位的立体灭火方式,包括机降灭火(用直升机将人送入着火区)、直接扑打、开挖隔离带、人工增雨等,以期尽快控制火势。据了解,参加灭火的4架直升机、1架人工增雨飞机、2架运五飞机今天也将全天候待命。
|